焦點評論:台灣網路產業跑太慢
最近一篇文章引起台灣網路行業熱議,就是大陸網路科技媒體指出:不解決互聯網產業這
個短板,台灣產業轉型只是新一輪的空談。連路人都看得出來台灣產業轉型已經失敗。就
算沒有失敗,也已經在失敗的邊緣。我們已經沒路可以退了。而我們周邊國家大體上已經
是打算靠新經濟在驅動成長了,而那些三倍價錢招台灣工程師的大陸網路企業只是反映一
個表面現象而已。
台灣產業為什麼會陷入漫無目的尷尬狀態呢?
說簡單點就是,過去兩波網路產業革命台灣都沒跟上,分別是Web2.0以及移動互聯網。但
這兩波產業革命反過來改變了整個商業運作以及硬體產業,缺乏這些網路產業知識,要直
接迭代後發先至根本不可能。
靠硬體知識在支撐
網路業是整個產業轉型的根本。台灣的硬體產業把轉型希望放在最近一波的互聯網革命上
,但前面兩波沒跟上,產業知識匱乏,只是靠著硬體知識在支撐著,眼看著也是被陸商逐
次趕上。中國大陸網路產業的發達,帶動了硬體產業的復興。現在「自造者」(Maker)的
重心在深圳,互聯網融資集中在北京,隨著一個一個在美國上市的創富成功故事,激勵年
輕人前仆後繼投入網路行業,而前一波賺到錢的年輕人則成為下一波的天使投資人,就這
樣陷入一個創新的正循環。
小米這些互聯網企業轉型成功的硬體商就是好例子。他們大規模的在蠶食或消滅硬體背景
台商的市場佔有率。他們是新一代,我們是舊一代。我們只會做敲打會發出聲音的東西,
至於看不見摸不著的很難成功。
那為什麼我們不能轉型到新經濟上呢?我們也想要這些正循環啊?因為網路產業的發達靠
的是先進的資本市場,台灣過去十餘年並沒轉成這樣的環境。網路業的資本運作邏輯跟台
灣普遍的模式差異很大,這行業對人或產品的鑑價也很高,就是很多網路公司是用計劃書
或摸不著的用戶或產品在估價融資,這些計劃書說不客氣就是爛紙頭,產品就是一些電磁
訊號。這種份額式估值模式從來在台灣不是主流,所以台灣網路產業新的公司募資往往很
困難。
引導市場接軌國際
而如果資本市場先進而健全,大媽菜籃族都會想要投資科技業,政府也不用花錢蓋育成中
心,學習倫敦柏林以色列,產業界就會幫你做好育成孵化,也不用找什麼都不懂的學者來
審查計劃,笑掉業界大牙,政府也省了很多的補助成本。
那解決之道呢?
必須大幅度的鬆綁或引導資本市場轉入新經濟的模式,現在的法規跟運作邏輯要跟國際接
上,替新經濟開道。這種作法無可避免的會引來一些做事不踏實的人,但因為網路產業的
特殊性,網路企業高度仰賴資本市場的投入,不解決就永遠是空談,心裡只想要預防騙子
,什麼事情都幹不成。要怪學運青年也可以,要怪老人佔位子也可以,要怪年輕人不努力
也可以,要怪老闆也可以,要怪硬體大廠看不懂網路也可以,坦白說都無關宏旨。
那我們還有機會嗎?當然還有,只是要讓兩千三百萬人過得好的話,世界上夠我們存活的
空間還很多,船小掉頭快,我們的新經濟引擎不用像大國一樣龐大。我們盡快轉向,
三五年內都還有機會。而且從世界各國來看,網路業對年輕人都非常有利,緩解眼前的世
代矛盾,青年貧窮化,促進財富流通,振興泛網路產業是唯一路徑。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盡快打通資本市場使之進入新產業才是實事。解決方案早就在那邊
了。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40616/35896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