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53595/
Uber搶飯碗紛爭:這一次,我要幫運將大哥說說話
作者:廖家葳(咬筆桿工作室共同創辦人,與一群夥伴創業中,we create or dismiss.
本人創意中毒、文學成癮、對教育喪心病狂般關注)
在英國、與美國維吉尼亞州掀起爭議的「優步」(Uber),如今也在台灣引起了爭端。
Uber導致計程車司機們上街抗議,除了指責政府應變速度實在過慢之外,請容許我懇求,
先不要過度責備運將們。因為他們沒有辦法、也沒有足夠能力在短時間內扭轉自己的命運
與整個職場的生態,而且,我們也其實一直都是幫凶。當我們用各種方便的手段叫車的時
候,要想想這些車行與電信業者的服務收入是靠什麼而來的;不論是從運將身上抽佣、逼
迫打折等等,都時有所聞。以下舉列3個Uber紛爭的重點:
1. Uber的評價控管機制與收費方式,大大勝過了傳統模式
Uber的收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高,約莫是一般計程車的1.5倍,且服務十分良好,行動系
統嚴格管控司機的評價,消費者可以參考其他消費者的評價來選擇搭乘。而傳統的計程車
服務品質則是參差不齊,招了手、上了車,才有辦法知道服務態度是好、是壞。Uber連收
費方式都是新的,用會員預先儲存的信用卡資訊扣款,因此不用跳表、下車不必煩惱零錢
等等……(不用跳表目前是違反法規的)。這些優勢讓消費者有高度意願使用Uber叫車。
2. Uber與計程車的市場,其實是有重疊的
Uber在近期推出了Uber X,是平價的房車服務,價格往下重疊到傳統計程車的收費範圍。
3. 計程車司機長期被剝削
如果知道計程車司機是被如何剝削,那就知道問題癥結在哪裡了。提供兩則新聞作為參考
:
月入9萬實拿3萬,層層剝削險逼死運將
小黃打折禁轉嫁運將:但實際仍有打折情況
台灣Uber我僅用過兩次,第一位碰到的駕駛是個退休人士,閒著沒事,遂把家裡的BMW開
出來認識人、聊聊天、賺賺小錢;而第二位原本是私人司機,後來被招聘至Uber任職。如
果撇除「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跟「外國的創新一定要接受」這類的想法,我們完全可以把
Uber看成一個創新式的計程車服務,而這個服務的創新模式是「獨佔的」,因為它是完全
受相關法律約束之外的(計程車相關的公路法)。
它的出現不代表相關產業不曾嘗試創新,如用GPS記錄來取代跳表方式等等。假設情況發
生在第三方支付,今天若是國外公司來台灣直接提供服務並無需接受法律規範,不知道本
土網路、銀行業者會如何跳腳?
再換另一個角度思考,像Easy Taxi這種體制內的創新App,不知道已經趨緩了多少入行費
、抽佣等等,所帶給運將的壓力。或許我們不應該一味要求政府包容Uber或者禁止Uber,
而是趁著這股外部力量的威逼,去衝擊現今台灣運將弱勢的環境,讓更多創新的方式來取
代傳統車行、電信業者的剝削。創意是值得贊許、創新是值得鼓勵,但因數位落差與產業
老舊,而對弱勢一方造成的傷害,該不該先行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