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傳媒 專家評析
王宏恩 2014年08月30日 02:26
http://bit.ly/1B2Usq7
作者這篇文章試圖討論大眾對於「政策」與「自身既定選擇」之間的關係。事實上,檯面
上的大部分政黨,除了綠黨這樣價值堅定,不易撼動的「強理念型政黨」(或是像許多的
極左極右政黨)之外,內部的政策都有一定的矛盾與妥協之處。像是民主黨跟共和黨,一
個比較右,一個沒那麼右。但要如何跟選民解釋:「我們是右,但是有時候又不需要那麼
右......」呢?(聽起來很像是自打嘴巴)
但是當把視野放回台灣,卻會發現台灣的兩大黨跟美國有明顯的差異。國民黨早已失去其
內在價值,只能用利益聚集支持者,或者是用中產保守文化排斥反對者。而民進黨身為黨
外人士的集合體,以對抗權威為第一目標,卻難以把「推倒高牆之後的世界」具體描繪清
楚[i]。當年的民進黨,你可以不獨,像朱高正[ii];也可以不左,像蘇貞昌[iii],共通
的點就是,你必須討厭國民黨[iv]。而柯文哲今天的出線,就標明了台灣到現在,也只有
兩個政黨:國民黨,跟「黨外」。
也因此,「黨外」的論述模糊紛雜,造成了支持者難以提出完整的理論來對抗國民黨。台
灣脈絡底下的「政策 vs 政黨選擇」,或許需要更細緻的論述來解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合一選舉進入百日倒數,候選人間的政策競逐、對政績與人格質疑也打得火熱。負面競
選本身並非壞事,畢竟對過往所作所為的評價及基此對未來的評估本來就是責任政治的一
部份。然而,在意見討論的過程中,許多人都會抱怨『只問顏色、不問是非』,只要跟我
同黨的就什麼都是對的,對我黨不利的消息都是對方抹黑、對我黨有利的消息都是可靠來
源。在大家各自『為了部落』的情況下,要怎麼達到民主理論中的充份溝通、形成制衡政
府的公共輿論?
事實上,這個問題絕不只台灣才有。無論是美國,乃至於世界各國政治心理學越來越多的
研究指出,『只問顏色,不問是非』是人們在政治場域常見的現象。人們因為心裡先對特
定政黨有偏好或厭惡(往往來自於第一印象或從小被灌輸),而影響了所有資訊收集、接收
、評價的過程[1];人們傾向對自己陣營不利的資訊給予特別高的審查標準[2]、對己有利
的就輕輕帶過[3];人們傾向聽從自己陣營領袖的意見,就算這意見對個人錢包不利仍力
挺,甚至民眾假如先入為主接收到錯誤的資訊、並被己方陣營背書後,假如學者再提供可
靠正確的資訊,民眾反而會生氣、並且更支持原先錯誤的資訊內容及陣營[4]。這樣的資
訊偏差甚至不一定能靠所謂的『中立』選民,因為已經有心理測驗方式做出──其實很多
對外號稱『中立』的選民,其實比自認支持特定政黨的選民更『偏好特定政黨』[5]。甚至
紐約時報也在近日特別撰文討論這個議題[6],來感嘆為什麼那麼多美國民眾對於全球暖化
、演化論、健保的態度之強硬。
科學證據證實了人們對民主的擔憂,那麼又該怎麼辦?政治科學界近年來也積極尋找這個
問題的答案,但現在有的結果十分有限。達特茅斯學院政治學教授Nyhan建議可以做兩點
[7]:第一是把事實證據與政黨支持分開,先安撫對方說『你可以繼續支持某政黨沒關係
,但我這邊有個事實是我們可以共同相信的』,第二則是加深政治人物說謊的成本,例如
透過媒體、尤其是資深記者,在政治人物又跳出來搏版面時提醒讀者這人說過幾次謊。
在社會福利政策方面,康乃爾大學教授Mettler[8]發現在提醒民眾他自己曾享有過哪些社
會福利及稅金補貼後,民眾會轉而更支持對其它人的社會福利政策。另一方面,現在正在
華府舉行的美國政治學年會當中,有幾篇心理學實驗發現:陳述對己方陣營不利的事實時
以令人緊張不安的方式陳述,民眾較有可能用該事實來批評自己陣營;但假如其陳述方式
是讓民眾震怒,那民眾在接收完負面文宣後不會有任何改變、甚至可能會更支持己方陣營
。
然而,這些實驗大多仍是在學術界的階段,而實務上也很少有候選人願意讓政治學家來做
個田野實驗。候選人不做,民眾可做。加州大學戴維司分校政治學教授Huckfeldt的研究
指出,個人會改變意見的機率,與該人社會網絡中與他意見不同的人的比例有正相關[9]。
換言之,越勇於在自己的人際網路中發聲,總是越有可能多影響到一個人改變投票選擇。
很多朋友至今仍留著黑色及白色的臉書大頭貼,暗示著這次選舉將會是全面性的戰役,準
備帶上一顆強軔的心吧。
*作者為美國杜克大學政治所博士候選人,專長為跨國政治比較及民意調查/從小在台中
長大,大學就讀台大電機系,因希望在公共領域討論時能把話說清楚,而也相信把話說清
楚後還是有觀眾願意聽,故轉念政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註:
[i] 民進黨在其黨綱之中,一方面說要解除經濟的故步自封(用經濟自由化的論述來對
抗國民黨當初的政治封閉),一方面又說要扶植中小企業。從現在的後見之明來看
,這兩者其實是有一定矛盾的。從中也可以看出,民進黨的經濟論述,對於台灣經
濟的左右之爭並沒有完善的處理。
[ii] 「許曹德,蔡有全台獨案」發生時,民進黨黨內討論是否要聲援。由於朱高正強烈
的反台獨立場,制止鄭南榕在民進黨黨員大會上發放相關文宣,鄭南榕乃趨前說:
「我要代替台灣人賞你一耳光!」反而被朱高正打得頭破血流。詳見:【我為什麼
靜站抗議】曾心儀(時任【自由時代】記者) 民主時代週刊 1987/11/14
[iii] 【幫蘇貞昌想起國光石化】苦勞網
[iv] 【鄭南榕、李敖與陳水扁的《自由時代》】姚人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註:
[1]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gnitive Heuristics in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 (Richard R. Lau & David P. Redlawsk,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May 5 2011) http://ppt.cc/c-XB
[2] Motivated Skepticism in the Evaluation of Political Beliefs (Charles S.
Taber & Milton Lodg,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50, No.3
(Jul., 2006), pp. 755-769) http://ppt.cc/vldn
[3] 同[2]
[4] When Corrections Fail: The Persistence of Political Misperceptions(Brendan
Nyhan & Jason Reifler, Polit Behav (2010) 32:303–330) http://ppt.cc/utj1
[5] Motivated Independence? Implicit Party Identity Predicts Political Judgments
Among Self-Proclaimed Independents(Carlee Beth Hawkins and Brian A. Nosek)
(Pers Soc Psychol Bull 2012 38) http://ppt.cc/1ZXx
[6] When Beliefs and Facts Collide (Brendan Nyhan, JULY 5, 2014)
http://ppt.cc/sEn-
[7] Why the “Death Panel” Myth Wouldn't Die:Misinformation in the Health Care
Reform Debate (Brendan Nyhan, THE POLITICS OF HEALTH CARE REFORM, Volume 8,
Issue 1 2010 Article 5) http://ppt.cc/siSi
[8] The Submerged State: How Invisible Government Policies Undermine American
Democracy (Chicago Studies in American Politics) October 1, 2011 by Suzanne
Mettler http://ppt.cc/1nc4
[9] POLITICAL DISAGREEMENT:THE SURVIVAL OF DIVERSE OPINIONS WITH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Robert Huckfeldt & Paul E. Johnson & John Sprague)
September 2003 http://ppt.cc/XI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