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補充一下:
說到大一捅思維:
關於北京在想甚麼?某學者的看法:
北京政治核心的決斷受到自身認知圖景的影響,其中包括以下致命的內容,混合了國
民黨大中華沙文主義和布什維克超限戰的成分:
在鴉片戰爭以前,天朝曾經是超越西方的文明中心,這種地位可以恢復。西方資本主義有
內在的軟弱性,霸權註定是短命的,其弱點非常接近1945年的國民黨政權,頂不住冷酷而
清醒的馬基維利主義者滲透統戰和正面進攻的雙管齊下,最後勝利終將屬於古老文明和先
進馬列主義的繼承人。任何人接受了這種信仰體系,都會採取類似於核心的做法:
一面用欺騙手段爭取時間、積累資源,一面睜大眼睛尋找可乘之機;如果遭遇堅強的
抵抗,就恢復韜光養晦模式,繼續積累和等待;如果面臨綏靖和通敵,就證明宜將剩勇追
窮寇、莫沽虛名學霸王的時刻已經來臨,原先的統戰物件在革命下一階段自動改為鬥爭物
件。
即使台灣並不存在,核心的處境類似徹底消滅了臨時政府的蘇聯;衝破美國霸權和亞
太包圍圈的鬥爭照樣會根據以上劇本展開,不到自身油盡燈枯無法罷手。
季辛吉和希拉蕊都知道:在馬基維利主義者的世界中,曖昧的善意等於放出了自身軟
弱和分裂的信號,促使對方得出時機已到的結論,肯定會招來更多的進攻。果斷的抵抗會
釋放時機未到、需要繼續積累的信號,能夠買到一段時間的和平共處。
金門危機和1996年危機都證明了馬基維利主義者是不講面子的,對強橫者更加尊重和友好
。
由於大國崛起的根本目的不是某些具體的土地,而是推翻西方主導的近五百年國際秩序。
台灣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都不能阻止衝突的來臨。美國和國際社會不是不可能對某些具體
而有限的要求做出讓步,但不可能允許國際體系的全面改組。
這些讓步如果實現,只會造成新一輪更加自信的進攻性外交,導致一批錯誤判斷的小國倒
戈,結果增加了衝突的危險,導致西方不得不採取更加嚴厲的反制。最有可能的反制就是
環形包圍圈,非常類似日本在珍珠港事變以前的處境。由於挑戰者只能汲取本國和極少數
附屬小國的資源,秩序維護者能夠利用全世界的資源,最終的結果沒有懸念。
挑戰者要麼像日本一樣鋌而走險,迎接短暫的勝利和亡國的必然;要麼像蘇聯一樣消耗對
抗,作為資源劣勢一方而首先油盡燈枯。西方的選擇其實只限於兩個極端之間:
綏靖讓步增加對方的資源,最後付出較大代價反擊勝利;
強硬堅定維持現有國際體系,以較少代價贏得小冷戰的勝利。
台灣的選擇其實只限於兩個極端之間:通過上層統戰倒向挑戰者,在資源耗盡後以戰敗國
僕從身份返回;繼續維持其冷戰地位,搭便車以最小代價站在勝利者一方。如果台灣自身
缺乏堅定的決斷,不斷放出相互矛盾的曖昧信號;就會使挑戰者認為:在內部特洛伊木馬
和外部突然襲擊的配合下,可以重演1946年戰爭的勝利;西方確定台灣的真正立場,需要
一段時間,這段時間足以造成克里米亞式的既成事實。
如果這種期望錯誤,就會立刻導致朝鮮戰爭的重演。事實上,這種可能性是台灣淪為戰場
的唯一機會。如果台灣堅定地拒絕一切直接和間接的統一,不留任何僥倖的希望,頂多面
臨西柏林的情況。用委身相許的虛假希望誘惑覬覦者,指望獲得豐富聘禮以後不付代價地
賴帳,才會招致最大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