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論文個人認為有點偏頗,原因是他的資料故意漏掉一些資訊
內需最大因子就是一般民眾的消費,大概佔 50% 左右
一般來說,如果民眾可以花的錢越多,自然內需就會越大
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講的話,就是民眾的薪水越高,自然就越肯花,內需就越高
也就說,出口導向並不會造成內需萎縮。
論文主要是想說 "台灣接單,大陸生產" 會造成 GDP 提高的成果無法反應在薪水
因此民眾感受不到 GDP 的成長,加上物價飆升,可花的錢變少,導致內需萎縮
但首先,台灣民眾有超過6成都在服務業。而服務業更是佔 GDP 將進 7 成
也就是說,台灣民眾大部分都是拿服務業的薪水花在服務業上面。
這在先進國家都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但以台灣歷年來服務業的成長率來看,目前已趨近於飽合的狀態 (去年成長5%)
而台灣大部分的服務業都只做國內生意
也就是說服務業的業績若是不擴張到國外的話,底下受薪的員工們薪水就難以增加
又加上物價飆升,自然看起來就像是內需萎縮
這個原因是台灣經濟一直無法起色很大的原因之一,但原作者卻忽略沒提
另外就要說為甚麼出口導向的問題不大
原作者舉了很多國家來比較,就是沒舉新加坡
新加坡本身貿易依存度是突破天際的 200~300% (台灣也超過100%)。但目前也活得很快樂
也沒看他們內需萎縮。所以其實一切都是看產業的結構跟政府的政策
另外出口佔 GDP 比例不能說明甚麼,因為只有貿易順/逆差會算到 GDP 裡
所以原作者拿了出口佔 GDP 比例,卻不拿貿易佔 GDP 比例是很奇怪的事情
目前貿易順差佔台灣 GDP 大概 5% 左右,跟新加坡比根本是小 case
總之,人民薪水要有起色,我們的服務業必須發展得更有規模才行
創立品牌、發展觀光、金融業升級都是不錯的選擇
台灣目前就是個雙引擎,製造業跟服務業各負責一半的經濟成長
但未來的走向應該是要以服務業為主來引導經濟向上。這是各先進國家都走過的路
服務業發展到後來也是會出口到全球,而產值也會提升到貿易總額的 20% 左右
等服務業提升後,內需就會開始增加 (因為大部分受薪階級都有更多的錢花)
再來才是我們可以討論是否要轉成內需導向的關鍵 (美澳都是內需導向)
我個人的觀念是小國就出口導向 (服務業+製造業) 是 OK 的
美澳自成超大經濟體走內需無口後非,但他們也有很多問題要面對
內需導向有內需導向需要面對的問題。出口導向也有出口導向要面對的問題
沒有說哪一個一定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