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vita.tw/2014/06/blog-post_13.html#.VEtI-iKUeKI
蚊子館攝影計畫 (完整文字請見連結)
「失落社會檔案室」計畫,是由姚瑞中帶領他所教導的學生,
到台灣各地清查蚊子館,記錄閒置建物的成立原因及使用率等,
依據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對建築的分類,編輯出版成一本檔案攝影集
一直在台灣師範大學以及台北藝術大學兼課的姚瑞中,
希望學生擁有社會意識,並具備鄉土情感跟認同感,「因為我蠻擔心他們的未來」,
他說大部分同學都活在一個資訊發達與娛樂產業興盛的社會,對社會參與度不是很高,
因此才決定透過用實作的攝影計畫,讓學生親自去操練。
許多學生都是跟著自己的親朋好友一起去進行拍攝,蚊子館到處都有,「當地人最清楚」
姚瑞中說,「要善用搜索能力」,
包括公共工程委員會、監察院、審計部、國有土地財產局以及招標局的網站都要去瀏覽,
並進行綜合判斷,才能了解每一個建案的花費、用途以及閒置原因。
BOT處理模式 需要的改變和決心
目前,台灣流行的BOT模式處理方式,就是由政府出地,
由企業財團競標蓋地上物,再交由廠商營運,等過二三十甚至五十年再由政府接收,
但第一個問題是目前台灣的這些案例沒有任何一件是超過五十年的,
所以後續的處理動作也還不清楚;
再者,BOT模式有門檻,很多都是由企業家或財團來投資,
因此投資後就都是較具有商業色彩的大型賣場,
例如松菸文創園區裡面就設有旅館、文創商店,
或是國防部有許多土地賣給財團,蓋集合建築或豪宅等。
姚瑞中說,不是說BOT不行,只是以全盤來看的話,「希望比例能調整」,
釋出一些閒置建築與非營利組織或社會福利機構合作經營,例如老弱幼小殘障照顧等,
「拆掉建築物,再賣給財團不見得是萬靈丹」
另外,姚瑞中也提到,扶植文創產業的成長,也不僅僅只有生產跟展演平台,
後端的創作培養也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資金,
創作者的生產空間,工作室的部分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因此如果有些地方能釋放給創作者研究、開發及實驗這樣也才有長遠性。」
姚瑞中認為,這個計畫對學生而言不只是課堂作業,也是一個非常寶貴的社會實踐,
而這套書,不只是一個歷史檔案,也是開放給所有民眾的一份公共資料。
用藝術的角度去參與社會,直到所有蚊子館都被檢討活化。
【人間相對論 姚瑞中 × 張雍】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vCrKIUgM0M
除了美感,還有一些我長期以來關心的、背後權力鬥爭的一些故事。
從照片中蚊子館表面的殘破跟荒廢感,去談後面的結構問題。
【第4波「蚊子館」再掀100處耗費巨資卻閒置荒廢的公部門建案】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1014000947-260115
「以前挖出來的蚊子館多是單棟建物,近10年升級2.0版,
因為竹科的成功案例,讓園區開發成風氣,
生物科技、環保、文創、有機農業等名目,開銷更龐大,一旦荒廢就是一整片」
整個園區只剩警衛
如2005年奉行政院核定籌設的新竹科學園區宜蘭園區,占地70.63公頃,
城南和城中兩基地總開發經費92億8400萬元,目前只有一家廠商進駐,用地0.5公頃。
花蓮縣鳳林環保科技園區是在行政院環保署推動下促成,建造經費8億6044萬元,
目前園區內僅剩一位警衛,變成一座空城。
財團BOT是得利者
今年初政府自行公布183處閒置案例,
「政府自己招了,我們認為這只是冰山一角,只好再做下去」,
時任行政院長的副總統吳敦義召見姚瑞中等人,曾允諾釋放給非政府和非營利組織活化,
「結果更多是BOT給財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