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台灣成為國民黨永遠的「采邑」,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
廖千瑤 2014/10/25 發表於 ‧ 政治
11
留言
1. 中華民國的存在與國民黨的存在,兩者之間是有矛盾的
「采邑」就是地盤、領地。采邑上的統治者為封建領主,底下的人民則負擔大多數的生產
工作與賦稅。封建領主擁有很多特權,人民則過得苦哈哈,終日爲溫飽奔走。這是西歐中
古時期的社會常態。不過筆者很痛心想說句實在話,台灣現在跟西歐中古時期相比也沒好
到哪裡去。國民黨目前就像台灣人的封建領主,已經宰制台灣人幾十年了;而且,台灣很
有可能成為國民黨永遠的采邑。
這幾年台灣公民運動雖然風起雲湧,但是許多台灣人至今仍對國民黨充滿幻想。有一些天
真的人認為既然國民黨建立了中華民國,國民黨再怎麼樣也會守住中華民國,殊不知這兩
個觀念都是幻覺。國民黨到底有沒有建立中華民國跟本文關係不大,在此先不討論。認為
國民黨再怎麼樣也會守住中華民國,這真的是謬論。不過這也難怪,因為他們根本想不清
楚,維持中華民國的存在,與維持國民黨的存在根本是衝突的。怎麼說呢?
2000年和2004年,民進黨兩次奪得總統大位,讓國民黨產生很大的焦慮。對國民黨來說,
失去總統寶座兩次已經很可怕了,更可怕的是失去國會。假使人民一直覺醒下去,國民黨
終究會失去國會。失去國會以後,它的巨大黨產會被追討,以前幹的壞事也會一件一件被
挖出來。
你看連戰,財產兩百億,卻說自己是自耕農,能信嗎?為避免台灣轉型成真正的民主政權
,國民黨開始決定跟昔日的死敵共產黨合作,於是有了連戰的中國之旅。說穿了就是國共
各取所需,共產黨想要得到台灣來轉移國內壓力和提高聲望,國民黨也不希望台灣人可以
懲罰它,自然雙方一拍即合。
連戰回來以後,馬英九也開始大談特談九二共識。關於九二共識的討論已經很多了,其實
核心觀念很簡單,就是國民黨跟中國明確表示,我方放棄加入聯合國。
筆者不妨再講清楚一點。對國民黨來說,不管是台灣國還是中華民國,只要台澎金馬這個
政體能夠維持住一個國家的體制與行為能力,那國民黨早晚都會被台灣國或中華民國的人
民懲罰。因此,只要台澎金馬這個政體不再是一個事實上的國家,自然就永遠沒有辦法懲
罰國民黨了。
國民黨一旦把台灣變成中國的特區,中國必定有所回報。回報的內容就是國民黨將會長期
掌握台灣,也就是說不論以後台灣怎麼選舉,國民黨絕對不會受到清算,它就可以繼續把
巨額黨產和不法特權抓在手上,還可以掌握教科書把以前做的壞事一件一件抹掉,這才是
國民黨想打的主意。
大家想想看,成為「特區」以後,我們就不是「國家」了,我們也就沒有國會了。民進黨
就算成為台灣特區議會裡頭過半的黨,能夠通過討國民黨黨產條例、嚴格的公務員財產來
源不明法等進步法案嗎?這種層級的法案都必須是國會才有資格去審議與通過的,如果台
澎金馬這個政體不是國家,要怎麼去通過呢?就算一國兩制下,台灣特區議會有權提出並
通過這些法案,但到最後也不可能去執行,因為北京是不可能買單的。
看看最近香港特首梁振英,爆發收取海外公司酬金五千萬港幣的大弊案,但是香港立法會
根本拿梁振英沒輒。表面上看是梁振英的同路人建制派在立法會中阻撓,其實就算這個調
查梁振英貪污的動議過了又如何?北京一定不會買單的。
2. 馬英九只在乎自己可以成為中國的民族英雄
馬英九口口聲聲他追求、注重歷史評價,確實迷惑不少人心。台灣人看到馬英九表現得好
像很在乎名譽,確實會卸下心防,不知不覺地忘記公民應有的監督責任。畢竟一個常常宣
稱在乎自己聲譽的人,大概會是個好人吧;好人儘管能力或有不足,但是品格應該是值得
期待的吧。
但是台灣人忘了,宣稱與實踐是兩回事,筆者觀察馬英九擔任總統後的作為已經很久了,
總是覺得馬英九的作為與他一貫的宣稱搭配不起來,筆者實在很懷疑他追求民主的決心。
怎麼說呢?
照常理來說,馬英九的歷史評價之高低就看他如何捍衛、提升台灣的民主,在這個前提下
,就算他不搞正名制憲,不搞A型台獨,根據難度的高低,他可行的選項還是不少喔,讓
筆者來舉幾個例。當然這些選項彼此之間都不是互斥的,是可以同時做的。
ROC(中華民國)自從被趕出聯合國以後,數十年來局勢艱困,正是所謂「寧靜致遠風雨
聲響,不絕如縷持香案」。如果馬英九有辦法讓ROC重返國際社會,讓ROC重新回到聯合國
,那他的歷史定位不用說,一定會破表,成為ROC在1949年以後評價最高的總統,地位直
逼孫文。
當然這需要國際局勢的配合,馬英九要是做不到我不會怪他。不過,雖然馬英九沒辦法把
ROC帶回聯合國,但是他至少應該要努力維持ROC現有僅存的主權與國格。但是,他沒有這
樣做。他口口聲聲說九二共識,卻又公開對國際宣稱他不會去推動「兩個中國」,這樣子
怎麼可能做到「一中各表」?這個道理請參考筆者的〈馬總統!「一中各表」的極致就是
「兩個中國」〉一文,裡面有清楚的說明。
我們都知道叩關聯合國是一個很重要的動作,不論成敗,它都象徵台澎金馬不隸屬於PRC
(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動作絕對不能為了省錢就省略。但是從馬政府上任以後,ROC連
續多年放棄叩關聯合國,這無異於ROC對世界宣稱,我方日後將不再爭取完整國格。
前一陣子太陽花運動時熱門話題是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制定,馬政府一直堅持不讓PRC與
ROC的國名並列於條例中,也是這種思維的表現。更不用提,每次PRC大官一來,馬政府居
然要人民收起國旗。而且馬政府這幾年來不斷發表敵我不分的爭議談話,這些作為一定會
讓國際社會開始認為ROC準備要與PRC合併。
好吧,外交困境要突破有困難,那我們就來看看民主工程的成績好了。1996年總統直選以
後,台灣對黨國體制的清理混亂無章,簡直毫無計畫可言,我們若細心究責,除了主政者
的能力不足、見識不足以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原因,那就是龐大的國民黨對台灣轉型正義
的奮力頑抗。
因此,如果馬英九真心想提升台灣的民主,那他應該主動把所有國民黨的黨產都還給國家
,把國民黨的所有秘密檔案都公布給大眾,那他的歷史定位也會破表,ROC在國際間的民
主聲望,將會得到大幅度的躍升,馬英九也將成為ROC的戴克拉克。但是,他也沒有這樣
做。
好吧,既然外交困境很難突破、提升民主的工程也過於浩大,那至少應該可以做到降低台
灣貪腐的嚴重度吧。我們都知道馬英九在扁案的風風雨雨中高票當選,其中很大的原因就
是人民相信馬英九清廉。但是馬英九的清廉形象,是在媒體全天候的造神下所塑造成的。
回頭檢視他的爭議案件,馬英九的清廉形象幾乎可以確定是錯覺。大水庫理論這種獨步全
球的高明理論,堪稱所有貪官的奇門遁甲術。只要在東窗事發前撒一把錢捐一捐,把帳做
成支出大於收入,就可以宣稱自己清白。但是這些捐款的大部分都是捐給馬自己所設的基
金會耶,只是風頭過後又有誰在乎呢。
這幾年國民黨出了很多大包,像美河市弊案與雙子星弊案,每一案都分別造成台北市至少
一百億的損失。其他像林益世、賴素如與李朝卿等人,筆者實在也懶得多寫。畢竟連勝文
都要出來競選台北市長了,可能還會寫下「三代公務員的致富傳奇」呢。最近的食安風暴
跟國民黨政商聯盟也是脫不了關係的。所以馬英九在改善貪腐這方面,套句史提芬周說的
︰「失敗中的失敗」。
不過這些馬英九都不在乎。他一心夢想,他只要能化獨漸統,他在中國史上的歷史評價將
是偉大的民族英雄,但他不知道他這樣做只是助紂為虐而已。這個道理請參考筆者的〈馬
總統既然要「化獨漸統」,在策略上他一定會搞垮台灣的經濟〉一文,裡面有清楚的說明
。
讀者讀到這裡將會得到一個小結論。馬英九他一來心裡想成為中國史的民族英雄,二來他
也必須避免國民黨受到台灣人的懲罰,他就在這兩個動力的驅使下努力地去執行化獨漸統
。至於捍衛、提升台灣民主,那並不是他的人生信念,也不存在於他的生涯規劃之中。
3. 國民黨、共產黨、台灣大財團三方各取所需,宰制台灣
讓台灣跟中國合併,有助於維持國民黨目前在台灣的不法優勢,但是能看透這一點的人實
在很少。只要引進共產黨的力量,國民黨在台灣將可維持永遠執政的局面,什麼言論自由
、集會自由,都可以慢慢收回。看看香港的現狀,我們即可完全明白何謂殖民地的命運。
對台灣那些大財團來說,把台灣變成中國的特區是有好處的。以前它們跟國民黨合作,跟
國民黨組成了國民黨政商聯盟,現在它們還加盟了共產黨政商聯盟。因為只要有了共產黨
這個大靠山,以後這些資本家在台灣真的是想幹嘛就幹嘛。到時候台灣什麼環保運動、什
麼勞工運動、什麼社會運動,這些台灣的資本家真的沒在怕了,因為後面有更龐大的共產
黨當靠山,台灣人以後連還能不能用臉書都是問題呢。到時候不管是污染風暴還是食安風
暴都可以拜託共產黨出手壓下來,台灣大財團做壞事何畏之有。
對共產黨對來說,以前想吃台灣吃不到,現在國民黨跟台灣大財團主動把台灣送到嘴巴,
它沒有不吞下去的道理。共產黨若成功吞併台灣,會增高目前中國政府的聲望,一定會有
一大堆中國人對共產黨終於成功吞併台灣,達成「中華子女的心願」感到安慰和滿意,這
些中國人自然會對共產黨的獨裁、威權、高壓、貪污、腐敗減少很多不滿,搞不好中國政
府就這樣延後垮台好多年呢。中國的高官,就可以多出好幾年來多污錢,好整以暇地逃離
中國。台灣也會繼香港、澳門之後,成為中國權貴的洗錢天堂,演變成真正民不聊生的崩
壞社會。
各位讀者看到這裡,筆者希望台灣人能靜下心來好好想想台灣的未來。筆者建議,台灣人
應該以當年痛打扁案所謂海角七億的力道為基本計算單位,面對十四億的弊案就拿出兩倍
的力氣去打, 一百億的弊案就拿出十四倍多的力氣去打,不然總是雙重標準,只捉小條
的總放大尾的,國家一定永遠不會改善。
台灣,必須讓國民黨在台灣的政壇裡面消失,我們一切的內傷才會止血,開往中國的統一
列車才有可能擋下來。2014年到2016年的大選,筆者希望台灣人可以不要作出一失足成千
古恨的選擇。筆者真的希望,台灣不再是國民黨的采邑,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共勉之。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