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828884
洪鎌德/交大講座教授
巴黎經濟學派開創者托瑪‧皮克梯,應邀於十一月中旬來台談談他的新書《21世紀資本論
》英譯本所捲起的旋風。原來皮克梯去年在巴黎出版的法文原著《Le capital au XXI’
e siécle》,今年三月由哈佛大學出版社推出英譯本《The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此一英譯本刊行不到半年,便成為全球學術界、輿論界、文化
界,甚至政界矚目的焦點,成為一部銷售千萬本的暢銷書,各種語文的譯本紛紛出現,連
華文譯本也正在趕工中,可望於下月初上市。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稱此書襲取馬克思的《資本論》做頭銜,一看就令人吃
驚;不過閱讀全書之後,卻發現作者獨排眾議,對當代貧富不均、分配不平回到傳統馬克
思的批判方式來討論,自有其獨到的見解,可謂近十年間最重要的一部經濟學巨著。《紐
約時報》在書評中甚至大膽預言:此書的出版標誌馬克思從死亡中復活。可是,把皮克梯
當成二十一世紀的馬克思看待,卻引發爭議。由於皮克梯深受一九七○年代法國左派思想
家(如福科、德希達、布希亞、李歐塔等人)批判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加上對崇奉(借名
)馬克思階級鬥爭說詞,而實施一黨專政獨裁暴虐的史達林之痛恨;另外,皮氏也不以生
產的範疇來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公不義,而主張靠對富人抽取累進稅,亦即在分配的領
域裡求取打破社會上下有別、貧富懸殊的社會階梯(這是筆者將其姓氏譯為皮克梯的原因
)。
換言之,皮克梯不預言資本主義是由於內在的矛盾(利潤率降低,甚至歸零、或資本無限
制地累積與集中、或景氣循環、經濟危機爆發),抑是「普勞」(為普遍使用勞力,包括
體力與腦力,亦即勞動、工人、無產)階級的反抗、暴動、革命、奪權,而造成剝削者最
終被剝削,也導致資本主義在人類社會上與歷史上的消失。這是他與馬克思主張最大不同
之處。因此,當代新左派學者不認為皮克梯是一位馬克思主義者,毋寧視他為一位社會民
主派人士而已,原因明顯地在他主張社會不需藉暴力革命,而僅採取緩和的改良手段,推
行環球性的累進稅之課賦,就可克服社會分配不均不公所形成的上下階梯。
皮克梯這部暢銷書除了引言和結論之外,共分為四大部分:其一、討論收入和資本之關係
;其二、分析資本與收入的比率所引發的動態演變;其三、考察世界各國(尤其經濟發展
最快的二十多個國家)收入不平均、所得有落差的社會結構;其四、建議在二十一世紀中
如何來管制資本。
由於皮克梯是以兩個半世紀歷史的挖掘探索和對二十多個國家進行資料比對之科學實證的
研究,使他這部著作顯示高度的學術性;再加上淺白的說詞和生動的統計圖表、易懂的公
式說明,也兼具普及化的可讀性。
社會財富分配 空前不均
此書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作者所指出:經濟成長緩慢的國家,少數人的財富(資本)回收與
多數人其他(勞動)方面的收入之比率愈來愈偏高,而造成貧富差距的擴大。此外,在二
十一世紀的今天,先進各國百姓收入(扣稅之後的純收入)之比例,似乎超過國民生產的
比例,表示經濟成長帶來了全民的富裕,但其中資本所產生的利潤明顯增大,而超過全社
會財富的成長。這就造成社會財富分配的不均,不均的現象還遠遠超過十九世紀工業化剛
起步、寡頭壟斷式的西歐資本主義國家之財富分配,這就是馬克思所斷言的資本集中之寫
照,也就是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皮克梯指出︰以美國為例,十%不到的富人,在不久
的將來將擁有社會八十%的財富。勞動界(包括勞心與勞力)收入呈現極端的差距與不均
,這種差距與不均比起擁有財富的不平還要明顯、還要刺目。
在關懷人類的福祉、社會的和諧、分配的公平方面來說,皮克梯的新《資本論》有效法馬
克思舊《資本論》的人文思想、人道精神和人本主義的西洋文化精髓,這是可以肯定的。
就方法論而言,皮克梯也同馬克思一樣採取歷史學與社會學的途徑,鑽研兩個半世紀以來
資本主義歷史的縱深和社會的橫向,剖析資本主義發展的動力。得力於研究團隊對當代歐
、美、日等二十餘先進國家經貿稅收資料的大量蒐集和分析,皮氏累積的資訊遠遠超過馬
克思一人困守在大英博物館圖書室閱讀群書與析論英國國會報告要豐富得多。但馬克思對
於資本主義發展的來龍去脈,卻能提出一套言之有理、啟發深思的理論來解釋,而皮克梯
依然還在大堆資料中載沉載浮,無法型塑令人折服的理論。這也是當今新左派不認為他是
馬克思化身的因由。
不管如何,這位暴得資本主義學術市場盛名與厚利的經濟學大師(恰好與馬克思的終身貧
病成為極端的對比),終於來台亮相,這畢竟是一樁美事,這是拜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之
福。期待他對「新黨國資本主義」盛行下的台灣之經濟沉痾,能提出適當的診斷,特別是
台灣所得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懸殊愈來愈嚴重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