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核或擁核 文科理科差很大?
媽媽監督核電聯盟成員冷彬表示,反核議題中對科學專業的論戰,彰顯的是「台灣在教育
及人才培養過程中,人文理工切割上的明確」。(楊子磊攝)
福島核災已過4年,儘管核四已確定封存,但核電爭議仍未見停息,每當討論到核電相關
議題,反核、擁核2派團體依舊爭論不休,就理念、科學及數據激辯,極難取得共識,更
常互相攻訐對方背景,如「文科生不懂科學」、「理工人欠缺同理心」等等。面對這樣的
狀況,反核及擁核陣營皆同意「學識背景不同」是難以溝通的主因。
從2014年一連串的全國能源會議及分區會議中,時常能觀察到能源議題中對「科學專業」
要求的高門檻。主婦聯盟祕書長賴曉芬便說,自己在這個會議中屢次遭專家斥責「你不懂
專業」,讓她事後回想仍忍不住顫抖。而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網路論戰中,近年來每當網
路上出現反核文章,總有許多網友於留言中張貼大量科學數據,駁斥反核者無知、理盲而
濫情,而反核者也不時以情緒性字眼回擊擁核者,甚至互相攻擊對方背景,雙方難有交集
。
反核者批「許多核工專業人士欠缺同理心」
面對此現象,媽媽監督核電聯盟成員冷彬表示,反核議題中對科學專業的論戰,彰顯的是
「台灣在教育及人才培養過程中,人文理工切割上的明確」。她表示,可以理解擁核者略
為偏激的留言用字,因為對方也希望能解決台灣在經濟及用電上的需求,當這樣的用心遭
到反核人士否定時便轉化為反動攻擊;而她也說,透過觀察核能流言終結者及核工專家的
言論,所學越窄、越專的理工人,越喜歡強調科學辯證,卻也忽略了許多對周遭人事物的
同理。
「為什麼反核能量可以持續累積?是因為大家在乎的,不只是專業及科學的東西有沒有辦
法被辯證。」冷彬進一步說明,許多廢核民意其實是建立在對核災當地居民及環境的同理
上,並開始對於大多數人要用電而犧牲了少部分人權益產生同理,冷彬認為,台灣的教育
應讓每個人在專業養成過程中,能長出對人、對環境、對土地的關照。
冷彬並指出,媽盟因「媽媽」身分招致外界對專業的攻擊在所難免,但成立3年來,媽盟
成員知道自己花了多少心力在閱讀核能相關資料,就是期許自己能成為2派意見的溝通平
台。
擁核者評「許多反核者不具量化思考能力」
而被視為「反反核大本營」的「核能流言終結者」網站創辦人黃士修,也同意人文理工的
分割阻礙雙方溝通。一談起廢核大遊行,黃士修拋出的是一連串國際評估報告及數據,一
一反駁反核者提出的訴求及主張;而面對「核廢無解」的主張,黃士修更是強調,即使核
廢料會有輻射問題,但經過全程嚴密監控的工程技術處理,並不至於影響環境圈,也強調
經過台電工程師全面整理檢查過後的核四,早已非外界所言的「危險拼裝車」,言談中在
在顯示對科學及工程的樂觀與信賴。
「我沒有歧視人文科系,但他們的確比較欠缺量化概念。」黃士修認為,輻射會不會傷害
人、核災發生風險等等都應考慮量化問題,好比微量的輻射對人體影響並不大,但反核者
往往一聽到有輻射就很緊張,也無法信任核工專家丟出的數據及邏輯,這些都造成溝通上
的困難,而黃士修認為「這不是他們的錯」,僅是對方沒受過相關訓練的緣故。
談到「核能流言終結者」成員疑似四處攻擊反核人士,黃士修則說,大部分並非出於成員
之手,較多是長期參與「核能流言終結者聊天室」的網友,可能看過相關數據便自發性地
反駁網上反核者提出的不實觀點,其中許多人也不是擁核者,就像核能流言終結者的成立
宗旨一般,反對的只是與科學事實不符的謠言。
儘管文理背景可能影響一個人對核電議題的態度及論述方式,但也不能簡化為「文科反核
、理工挺核」的二元邏輯,好比理工背景出身的綠盟副秘書長洪申翰便時常以科學角度切
入反核議題,並反思科學對反核運動的影響。洪申翰認為科學專業不該成為一種霸權,純
粹科學框架也很難完整處理公共政策爭議;地球公民基金會台北辦公室主任周東漢則說,
反核團體並非拿不出數據,只是不希望論戰流於瑣碎細節討論影響廣度,因而僅就少數幾
個大點與反反核者論戰。
洪申翰認為科學專業不該成為一種霸權,純粹科學框架也很難完整處理公共政策爭議。(
楊子磊攝)
http://www.storm.mg/article/43721
不知道版上自詡覺醒的版友,一件事情是感性先還是理性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