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台灣經濟發展依賴中國的五大迷思 (上)

作者: deepdish (Keep The Faith)   2016-04-28 03:48:59
【轉錄來源】民報
【文章標題】台灣經濟發展依賴中國的五大迷思 (上)
【完整內文】2015-08-21 11:30 [完整介紹] 王塗發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經濟學博士。
現為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新台灣國策智庫顧問、國立台北大學經濟學系(所)兼任教授。
曾任國立台北大學教務長、經濟學系(所)教授兼系主任、行政院政務顧問、
第六屆立法委員(經濟及能源委員會召集委員)、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總會會長、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
研究專長為產業關聯分析、經濟政策與經濟發展、能源與環境經濟學、
台灣與中國經貿關係。
論文發表於國內外著名期刊、論壇。
台灣經濟發展依賴中國的五大迷思 (上)
以「自由化」之名,反對限制與管理對中國的投資與經貿交流,
只是為了要連結中國的藉口而已。
(圖:網路資料)
http://image.peoplenews.tw/news/653bb0a8-d652-42bb-8acc-6e6a18ed8d29.jpg
最近主計總處公布最新經濟預測,今年經濟成長率下修至1.56%,創六年新低,
「保二」(全年經濟成長率2%以上)破功。
對此,經濟部長鄧振中表示原因在出口;
而出口差則是因為國際景氣,變化由不得人,也不易用短期措施很快改善。
馬政府治國無能,卻一直自我感覺良好,只會歸咎於前朝或卸責於國際,
而不知自我反省;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國際景氣趨緩對我國經濟成長固然有影響,但並非是造成台灣經濟衰退的關鍵因素。
台灣經濟每下愈況的病根,在於經濟結構出了問題,產業升級緩慢:
經濟成長過度依賴出口、出口又過度依賴中國市場、以及生產模式過度集中於代工生產。
追根究底,最大的癥結乃是經濟發展過度依賴中國。
當中國採取進口替代策略,促進「紅色供應鏈」崛起後,
台灣產品不僅在中國市場逐漸被取代,
在美、歐、日等國際市場上也同樣遭受被中國產品取代的危機。
因此,當國際景氣趨緩時,台灣的出口便會受到雙重打擊:
一方面是國際需求減少的直接衝擊,另一方面是國際需求減少導致中國出口成長減速,
而間接影響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加上中國產品在全球市場逐漸取代台灣產品的衝擊。
台灣經濟發展過度依賴中國,實源於下列五大迷思:
(一)自由化之迷思、
(二)全球化之迷思、
(三)政經分離之迷思、
(四)敵友不分之迷思、
(五)降低成本之迷思。
分析如下:
(一)自由化之迷思
有些人(包括鼓吹「一中市場」與「大膽西進」論者)
主張連結中國來發展台灣經濟的理由是,台灣經濟發展必須走「自由化」的大道,
經濟事務應交由自由競爭市場去處理最有效率,
政府對經濟事務的任何限制或管理都是不必要的,
對中國的投資與經貿交流之限制與管理也是沒必要的,都該鬆綁。
這個理由看似冠冕堂皇,卻是患了自由化的迷思。
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Adam Smith)
在其「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提倡自由經濟,
說明自由競爭市場透過一隻「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調整供給與需求,
市場將會自動達成均衡,並且達到社會福利最大的境界,
一直被後世引為追求自由經濟的範本。
不過,亞當斯密也特別指出,
只有在明確的制度規範條件(即公平競爭的遊戲規則)下,
自由競爭才能導致最佳的結果。
同時,亞當斯密也認為政府有維持國家安全保障、
健全司法行政制度及提供完善基礎設施等三項重要任務。
因為這三項都具有外部性,會導致市場失靈,所以政府有必要介入。
但後世崇尚自由經濟者往往只強調那隻「看不見的手」的功能,
而忽視亞當斯密所指出的
「政府負有維持國家安全保障與建立明確的制度規範條件之任務」。
開放企業赴中國投資是外部性最明顯的例子。
因為中國不論在外交或國際經貿場域上皆強烈打壓台灣,若未考慮到此外部性效果,
一味以「自由化」為由大幅開放企業赴中國投資,壯大中國經濟,
將會傷害到台灣的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
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一旦不保,何來自由競爭可言?
更何況中國並不是一個自由的競爭市場,
中國國營企業與中國政府所扶植的企業對其市場之影響力相當大,
且各級政府對市場的管制、干預又多,自由經濟根本就不適用於中國。
以「自由化」之名,反對限制與管理對中國的投資與經貿交流,
只是為了要連結中國的藉口而已。
(二)全球化之迷思
主張連結中國的另一個理由是,台灣國內市場有限,經濟發展必須走「全球化」的路線;
現在中國崛起,台灣要「全球化」就必須作為接軌中國與世界的「橋樑」,
或是作為世界各國進入中國的「門戶」。
這種理由說穿了,就是認為台灣要「全球化」須先「中國化」。
這種理由的落實,導致台灣的投資及出口都過度集中於中國;
是假「全球化」之名,而行「中國化」之實,完全不利於台灣的「全球化」布局。
目前台灣對外投資超過八成集中在中國,對中國出口約占總出口的四成,
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比重已超過53%,
且絕大部分是在中國生產(在中國生產的比重已超過在台灣生產的比重(47%))。
此種現象顯示,無論是投資或是出口,台灣都已經過度依賴中國。
此在經濟上幾乎等於「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中國)裡」,經濟風險非常高。
中國打個噴嚏,台灣就可能重感冒!
例如,2008-09年全球金融風暴,導致中國出口萎縮,
連帶造成台灣對中國出口大幅衰退,更造成2009年台灣經濟衰退1.9%,
創下六十多年來台灣經濟表現最差的紀錄。
真正的「全球化」,是應該就對外投資與進出口進行全球布局 ,
而不是集中於任何單一國家(如美國、日本或中國)或地區(如歐元區或東協)。
對單一國家或地區的投資與出口比重,
都應參考其購買能力(以各單一國家或地區的GDP占全球GDP的比重來衡量),
不宜超過25%。
準此,對中國的高度依賴,顯然是在進行「中國化」而不是「全球化」。
(三)政經分離之迷思
主張連結中國者並非不清楚中國在政治上無時無刻不想要併吞台灣,但他們卻認為,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國際上競爭激烈,台灣必須本著「政經分離」原則,
與中國在經濟上分工合作(垂直分工),研發在台灣、製造在中國,
利用中國低廉的生產成本,才能提高競爭力,賺全世界的錢。
「大膽西進」論者即主張政經分離,要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
馬政府與中國簽署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推動「一中市場」,
也是自欺說是純經濟事務,要經濟歸經濟、政治歸政治。
然而,理論上是無法政經分離的,早期的經濟學就稱為政治經濟學,
因為任何經濟政策都是政治性的決定;
經濟學上的通貨膨漲、失業…等經濟問題,也是任何政府必須面對與解決的問題。
而在現實世界裡,也根本不可能政經分離,
如是否要參與任何國際經貿組織也是政治性的決定。
何況中國一向非常明確的在經濟統戰上,
對台灣採取「以商圍政、以民逼官、以通促統」的策略;
而經濟統戰只是為其政治上併吞台灣的工具而已,根本不可能政經分離。
中國與馬政府簽署ECFA就是本著先經濟(整合)後政治(統一)的原則;
他們認為,一旦經濟整合成功,政治統一就自然水到渠成。
而在國際場域上,
台灣要與世界各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或加入任何國際經貿組織,
中國必定百般阻撓,更沒有任何政經分離的空間可言。
因此,要本著「政經分離」原則,與中國在經濟上分工合作,完全是一廂情願,
昧於事實的想法。
【轉錄連結】
http://www.peoplenews.tw/news/653bb0a8-d652-42bb-8acc-6e6a18ed8d29
【轉錄心得】這篇應該講的很清楚了,最近新聞也有看到,
景氣燈號連10藍,已超越金融海嘯時期,很明顯就是過度依賴中國的結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