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1PKbOMM8 ]
作者: ckTHU (XD)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FB] 日本國土交通省*移轉首都機能之效果
時間: Tue Jun 27 20:56:50 2017
FB卦點說明:
日本國土交通省官網上有關移轉首都機能之效果的報告
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回覆令人驚喜,比如表示
「配合中央政府辦公區整體規劃,逐步落實首都政經機能多核心移轉。」
同時也令人失望,針對國土交通省的報告避重就輕
也忽略世界先進國家遷都的脈絡
加拿大 https://www.facebook.com/NCPBT/posts/1468781773133323
紐西蘭 https://www.facebook.com/NCPBT/posts/1444881148856719
澳洲 https://www.facebook.com/NCPBT/posts/1469596863051814
隻字不提德國、美國、瑞士等制度性政經分離對國家長遠發展的正面影響
及台灣身處天災頻繁、國際情勢嚴峻的環境
必須分散城市機能、降低國家風險的迫切性。
最後還是感謝國發會公務繁忙中撥冗回覆。
再次發錢,望更多人關注台灣的 首都機能移轉 與 區域失衡議題
前 30 推,每推稅前 50p,後續每 5 推 100p 至 20 名
FB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NCPBT/posts/1600872989924200
FB內容:
過去曾將日本國土交通省對於首都機能移轉效果的報告,及世界先進國家遷都的經驗
寄給國家發展委員會,很感謝國發會於 6 月 20 日撥冗回覆
國發會表示
「是以該報告目前嘗試預測並彙整遷都可能帶來所有的長期、短期效應,且
強調遷都的效果也無法僅因行政機關搬遷而自然產生,必須仰賴全民共識循序推動。」
首都機能移轉計劃 NCPBT 這幾天委託 Chen 先生
翻譯整篇日本國土交通省的報告至中文版,讓關心議題的版友看一下
是不是真如國發會所言的「且強調遷都的效果也無法僅因行政機關搬遷而自然產生」。
也疑惑國發會如何無視於加拿大、紐西蘭、澳洲遷都經驗,
甚至德國、美國、瑞士等制度性政經分離對國家長遠發展的正面影響?
更重要的是,台灣身處天災、國際情勢嚴峻,必須分散城市機能、降低國家風險
而國發會卻隻字不提?
最後,國發會於文末表示
「結合中央與地方共同投入所需軟硬體資源,對促進各區域適性適量發展
將逐步展現成果,並配合中央政府辦公區整體規劃,
逐步落實首都政經機能多核心移轉。」
這是值得鼓勵的,大家拭目以待。
- - - - -
以下為國發會回覆
有關您至行政院院長信箱,針對本會回復首都南遷及區域失衡問題所提意見,敬復如下:
感謝您提供日本國土交通省網站內「首都機能移轉的效果」報告的連結,如該報告前言,
日本政府認為遷都計畫係數百年才進行ㄧ次之歷史性大業,對整個社會的政治、行政、
經濟、文化產生根本性影響,是以該報告目前嘗試預測並彙整遷都可能帶來所有的長期
、短期效應,且強調遷都的效果也無法僅因行政機關搬遷而自然產生,
必須仰賴全民共識循序推動。
區域均衡發展,向為國內各界高度關注之課題,目前政府刻正全力推動「五+二」
創新產業計畫及「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結合中央與地方共同投入所需軟硬體資源,
對促進各區域適性適量發展將逐步展現成果,並配合中央政府辦公區整體規劃,
逐步落實首都政經機能多核心移轉。
敬祝您健康快樂 國家發展委員會 敬啟
http://imgur.com/a/ApBmC
- - - - -
翻譯自日本國土交通省
移轉首都機能之效果
https://goo.gl/xQ6j36
首都機能移轉能夠說是在我國歷史上為數百年一次的大事業。
首都機能移轉能夠產生新的社會風氣,並在政治‧行政、經濟、文化上等產生巨大變化。
藉由這些層面的相互影響,為我國的存在價值帶來有所變化之效果。
在此,不直接、也不間接地考究首都機能移轉所帶來長期及短期的效果,
而是鉅細靡遺地分析、整理目前所預測的東西。
此外,這些效果不單單只憑移轉首都機能,就會自動地發生。
而是要讓首都機能移轉這個議題被大眾認可,
並經由具體化、實體化的過程,達到有成效之目標。
1*以東京為中心的社會結構之改革
(1) 打破以東京為首的排序觀念
國會、中央官廳、最高法院、大企業、中央銀行、各大名大學、大報社、
各大電視台、國立劇場等,政治、行政、司法、經濟、教育、資訊、文化等,
各個領域的最高單位幾乎皆在東京,一旦移轉首都之機能,
將會造成一直以來認為東京就是最高地位的心理金字塔結構中其中一角之崩壞。
已經滲透整個日本社會的觀念如:所有東西都在東京、東京的事物就是優良的…等
,誤以為東京就是中心的排序觀念將會被打破。
另一方面,報紙及電視台從新首都播放現在在東京播送給全國的首都機能
之相關資訊,若將資訊播送地與東京劃分為二,並用新的方式
改編一直以來以東京居民之視角製作的新聞或電視劇。
藉由此,讓東京為中心的順序觀念更加以打破,舒緩民間及企業
以東京為主要目標的觀念,並開始改革東京為中心之社會結構意識層面。
其結果,企業未來性及土地收益性等本應該以其他的指標為基準
所形成的企業就職排行、地價水準等,這些一直以來
以東京為目標的觀念已開始動搖,能夠開始期待能往改革的方向前進。
(2) 促進區域自治
藉由移轉東京之首都機能,能夠活化核心區域之間的競爭、促進區域自治。
而移轉的效果將加速重新審視重視全國統一性和公平性的中央集權,
並在廣泛的選擇之下形成有創意的、有個性的區域社會。
例如:至今東京聚集了所有高機能事物之優勢將會相對下滑、
因新首都與東京本為不同的都市型態,若兩者同時存在,
各都市只跟隨東京的腳步前進等狀況將減少、地方自治體所收集而來的資訊
不偏袒東京,而是更多樣化、地方振興之計畫等決定意志的過程,
原都向在東京的專家做洽詢,而藉由移轉東京之首都機能,
將變得不再那麼依靠東京資源。
2*確立對應政治‧行政系統之新觀點
受首都機能移轉最直接的影響是實際移轉的政治‧行政機能。
我國現行的政治‧行政系統是由為了度過動盪的 20 世紀的前人智慧
和其努力所堆積而成的,雖然為日本的發展帶來莫大的幫助,
但對於被預測會有重大變革的 21 世紀而言,未必是個健全的系統,
應該要積極地進行其改革。
值得期待的是,活用首都機能移轉的強力手段去重新編組‧建構
適合 21 世紀之政治‧行政系統,被視為最佳的催化劑。
(1) 促進政治‧行政之改革
若要以我們的日常生活來比喻首都機能移轉,就好比蓋新房子、搬家、裝潢、
過著新的生活。要搬入新家時,必須要先把多年以來囤積在家中的物品篩選,
只把在新生活裡所需的東西整理起來。
同樣的,首都機能移轉也是整理舊有系統的毛病,
並給予國會及政府機關新的概念,進而討論的機會。
在國政整體的改革之中,確立民主且透明的政治、打破伴隨著直線性的
行政及行政組織的固定化所帶來的弊病、徹夜準備於國會上答辯之所用資料
、取消造成多人責任分散而低效率的簽呈制度等,
皆提供了能夠重新審視政治‧行政的價值與國民之間的關係。
在這之中,有關於重新評估國家與地方之職務分擔、移交於地方之權限、
國家經濟及國民生活所相關之權限價值、行使方法手段的各種法規制度、
以行政指導為中心的政‧官‧民的實施方法等,以移轉首都機能為契機,
必須大幅度地重新審視。並期待在制度、實際狀況上成為促進地方分權
及緩和規定的契機。
(2) 政策立案視角之變化
一旦政治家及公務員實際遷入新首都,看待社會及區域之觀點也會隨之改變,
也就是說在立政策時的觀點會有所變化。
因此,至今埋沒於重視經濟效果及大都會環境的東京視角,
一旦遠離經濟中心及大城市的東京,就能夠從經濟操作、社會政策等
各個領域角度為出發點,造福各大消費者及地區居民。
然而相對來說,這將會造成對世界潮流及經濟界的流動感到遲鈍,
也可能會造成無法敏捷地對於政策想出對應手段。
因此,政治家及公務員應該要時時汲取多樣化的資訊,尋求綜合的視野觀,
而不只是局限於專業領域。
另外,藉由居住條件、通勤‧區域內交通等交通條件之改善、
政府機關的智慧建築化及建設加強立法效率的議員會館等設施,
在悠閒綠化環境中展開政治‧行政工作,達到營運的最高效率,
也能夠在寬裕的家庭生活中增長所見所聞。因此能夠期待政策立案效率的進步。
(3) 危機管理機能之改善
經由新首都耐震性等安全性考量,強化生命線及系統資訊、國會廳及政府機關
之建設,並整合與各國、各領域高度資訊之傳播體系。
如此一來,災害時就能以發號司令的角色,發揮其危機管理機能。
另外,新首都的都市規模及密度相對較低,其受災加乘作用之擴大也將減少。
因此,期盼受災時首都機能之降低能保留在最低限度。
(4) 設立領先的制度及其應用
首都機能移轉是我國在近代成為法治國家後首次面對的課題。
因此為了實施,必須在法律及其他制度層面上付出相對的努力,並展開新的嘗試。
在過去的政策實施上也有面對新課題,而設立新制度、改變其行政結構、
漸漸定型的案例。例如:因明治維新的混亂而荒廢的江戶,
為了讓它重新以適合近代國家首都的城市之姿復活,在明治 21 年 (西元1888年)
制定「東京市區改正條例」。此後,「東京市區改正條例」在全國的各都市開始
通用,再加上結合大正8年(西元1919年)
都市規劃法之訂定,更變成了適用於國內大城市都市計畫制度中的藍本。
另一個被廣為人知的例子為當初關東大地震時,為了要重建被摧毀的首都東京
而制定、實施土地區劃重建計畫,在那之後,土地區劃重建計畫遍及全國,
成為發展各大都市的契機。
像這樣以首都機能移轉為契機,設立了許多在各領域領先的制度,
如:開發土地‧都市、環境保全、地方行政…等。
日後期盼也能運用在其他的開發項目中。
3*全新的經濟發展
(1) 創造獨創技術之機會
世界各國擁有獨家技術的企業及技師集團,都預計參與這場即將成為
巨型複合式企劃案的新首都建設。遍及各大領域,創造並挑戰科學技術,
有如「技術型的奧運」。
1867 年舉辦於巴黎的第二屆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展示了許多當時最進步
的工業技術及尚未遍及各地的原料。萬博結束後,不管是日常生活用品
亦或是軍需物資等,為各領域帶來革命性的進步。
馬力強的鍋爐及蒸汽煞車的發明讓更多鐵路能夠通往險惡地帶;
化學漂白劑的開發與機械化羊毛脫脂的過程,
擴大了與低價且高品質衣料市場之間的結合。
另外,開採礦泉水用的鑽探技術,被美國運用在石油開發技術上,
隨後成為能源革命的開端。
此外,殺菌方式的開發也讓香醇的法國葡萄酒聞名全世界。
巴黎萬國博覽會上給予了向世界介紹許多獨創技術的機會,
而這些技術加以改良後向世界擴展,因此 19 世紀後期到 20 世紀
才能發展出近代文明社會。
如同這個案例,藉由建設新首都這個絕佳的舞台,讓世界看見
獨創技術於其他領域的傳播、應用,為 21 世紀文明社會貢獻力量。
(2) 加強相關社會資本之經濟成效
為昭和 39 年 (西元1964年) 東京奧運所建設的東海道新幹線,
因能夠大量快速串起日本各區域,為我國發展打下基礎。
而在同時期所建設的首都高速道路是東京進入汽車時代後,重要的發展基礎。
而為了札幌奧運,在當時人口才剛破一百萬不久的札幌建設地鐵,
即使到現在人口增加到將近170萬人,仍都在使用市內的交通。
以及因應全國各地輪流舉辦國民體育大會所蓋正式比賽場館,
同時也加強道路鋪設等,藉由全國各地的體育活動帶來都市發展之基礎。
因此,新首都相關的社會資本之加強,能活化區域及帶來其未來便利性。
不僅是侷限的區域,範圍也擴及國內外及後代世人,使社會經濟有廣泛的效果。
(3) 擴大內需與經濟活性化
投資新首都將會使日本 GDP 短期地提升,同時,建設新首都所伴隨而來的
商業機會及其發展的就業機會,能夠驅使民間企業投資,
成為發展新經濟活動的一大契機。
另外,全世界執行中或計畫新首都建設的已開發國家之中,
目前只有德國的柏林正在實行。
如同這種企劃案,在國內外的宣傳手法上都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透過像這樣有特色的宣傳效果及實際事業的經濟效果所擴大的內需,
能夠改善貿易收支不平衡之外,也能夠緩和與各國之經濟衝突。
4*向世界邁進的日本新姿態
(1) 創造向全世界宣傳之新日本
如同世人所認知,21 世紀的日本被期待成為一個愛好和平、尊重個體、
與世界為友、享受生活、重視環境、貢獻國際社會、創造獨特文化的國家。
如同這樣新姿態的日本,若不好好把握向全世界宣傳的機會,
則無法得到世界的認同。
藉由建設新首都,能夠達到對外宣傳我國今後走向之效果。
日本的新姿態描繪著對於新首都之想像空間,彷彿也同時向全世界深深地傳達著
「何謂 21 世紀的日本」。
另外,透過建設新首都等話題,能讓我國頻繁地成為世界各國的新話題,
這也將成為首都機能移轉的重要效果之一。
(2) 國際政治‧文化交流等之促進
與東京相比,新首都能夠利用相對低價的土地,加以建設
以往難以在東京設立開發中國家之大使館或大使官邸。
以及提升外交團或我國相關駐外員之居住環境作為我國外交舞台,
同時藉由運用自家環境進行外交活動等,活絡各項交流。
另外,在新首都需要加強一連串的國際政治‧文化‧學術交流之設施,
而強化這些設備之工作也能隨之變得更容易,也因此促進該領域之國際交流。
5*重組國土結構
(1) 有助於直接減輕東京人口過度密集之問題
首都機能移轉有助於減輕東京人口過度密集的問題,
如:從事機能移轉相關的人員,透過工作搬離東京,舒緩通勤及塞車造成的麻煩
、減輕水‧能源之需求、垃圾處理量等。
在這之中試算了一下主要影響的效果,
發現首都機能相關人員所來往的外務省‧永田町附近尖峰時間之地下鐵
擁擠程度能減緩約 10 %。若從開車通勤的角度來看,
以目前利用首都高速道路都心環狀線之交通量為例,將會下降約 3 %。
另外也期盼有助於改善居住環境,
使東京成為綜合型的城市及擁有優良的居住環境。
例如:利用國家公務員宿舍之遺址 (只計東京都轄區,大約 130 公頃) ,
供應優質的住宅 (東京都轄區的全公寓之供給戶數約 2 至 3 年份),
也能利用政府機關遺址,建設公園等公共土地…等。
(2) 打破集中效應之結構
首都機能移轉將會造成無法與國會和政府機關之相關人員交換情報,
並失去各大企業於東京設立總公司之便利性,
使各大企業加以考量是否將公司據點立足在東京等,其抉擇上將會有變化。
因此,能夠減少在所有因高度都市機能皆集中於東京所形成的企業,
在人、市場相互間的集中效應之結構。
同時,以集中在東京多數培育頂尖人才的高等教育機關和相關政府機關,
主要多從總公司之下,進行員工徵選…等實際狀況為背景,
緩和優秀人才多以東京為目標,進入其企業及機關之現象。
此外,由東京發送至向全國傳播資訊的比例之中,
包含在市場占有率上佔有一定規模的首都機能之相關資訊的資訊站,
為了要移轉至新首都,使東京的資訊站之優勢相對下滑。
藉由這些加乘效果,期盼能夠大幅降低東京的吸引力。
(3) 創造極致的新首都圈與重組國土
在新首都除了必須擁有立法、行政、司法等重要機能外,
包含周邊的博物館、大學、國際機關等,都必須要有與首都機能共生存之機能。
並要求由首都機能所發出的資訊,聚集其報導機關、研究機關等
與新首都相襯等機能。期盼能讓生活圈獨立成長,
發展出與東京不同性質的新核心城市,並加以促進重組國土等事業。
放眼各國,如英國、法國等,首都即在人口最多的城市。
這些國家都有資源過於集中之現象,
而美國、加拿大、中國等,則出現首都位於人口第二多城市之現象。
因此以長期來看,若把首都機能由原本的東京轉移至新首都,
能夠促使日本成為分散型國家。
(4) 複合型情報通訊、交通網路之形成
情報通訊、交通網路之強化是顯著地形成以東京為中心之國土結構之原因。
因此,強化這些網路與國土結構有緊密的相關聯性。
以建設新首都為轉機,能夠對應各國及各區域多樣情報‧通訊‧交通之需求。
除了東京與其他區域連結的網路連結之外,藉由強化、建立新首都、
其他區域網路之連結及新首都、東京網路之間的連結,
有助於形成多重且複合型的資訊通訊、交通網路,
為現在以東京為中心之活動體系帶來重大變革,並期盼有助於成為分散型國家。
(5) 強化災害之對策
一直以來,財富、人、資訊主要皆集中於東京圈,若藉由移轉其首都機能
至不受牽連之區域,一來,即使東京發生大地震,也能避免政治‧行政與
經濟總部受災害影響,有分散風險之效果,也能大幅減少因同時受災
造成世界規模的不良影響。
另一方面,若東京圈遇到災害,新首都也能迅速地擔起重建災地發號台之角色。
東京地震災害風險等問題經常被指出,當然,
東京的災害對策是無關首都機能是否移轉,皆要被考量的。
不如說,以首都機能移轉為契機,達到東京防災程度之改善是很重要的。
舉例來說,在東京舊木造建築密集地帶若發生火災,多數情況來說,
因沒有能夠重新開發的土地,所以在這些區域的防災觀念之強化並不完善。
另一方面,目前建於東京都轄區內之國家公務員宿舍區,低耐火之區域較多,
若重新利用宿舍遺址作為重新開發的土地,有助於改善區域內之耐火程度,
同時也能改善東京之防災品質。
*以這些觀點來看,首都機能移轉不只強化我國整體的災害應對能力,
尤其也能夠強化東京圈對於災害的應對能力。
- - - - -
照片為紐西蘭首都 Wellington 夜景
引用自 Flickr ” Simeon W 允許商業用途及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