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的新聞,土地衝突會有道士跑出來祭天,這一幕很難不做如此聯想:
哪天台灣被武力介入,可能到時就會是這副光景。到時中華文化要怎樣處分各個原民族,達
成"再"中華化,影像就猶如在眼前了。
再來在網路上製播仇恨原民的影片,會是有誰指導的呢?
我雖然是河洛人,卻在漢農的臉上看到了「信教者的詭笑」....接下來他們便會高唱,要
所有的原住民「滾回南太平洋的故鄉」!
該新聞的youtube影片,很明顯是用powerpoint簡報的語氣。用柄谷行人在《「近代文
學的起源」》一書反覆提到的用詞:
這是在描繪「風景」,用的是「遠近法」,突出某物同時掩蓋了根本。
這樣富有魄力地網紅魅力完全符合「起源」一書中分析的,來自「遠近法」所營造的魅力
、吸引力、有趣(書中並未使用這三個形容詞,他說的是「有深度」)。
也就是,文學上的「全知全能的中立、第三人稱」,也是日本文學案例的「言文一致」運
動。
柄谷指出指出明治時代會信基督教都是那些人?都是再也當不了武士的武士階層。
看他們痛罵原住民「以貴族自居」,完全就是尼采所說的Resentment。
他們說原住民是「浪漫」,讀過該書卻很容易看出:是哪方在浪漫化原住民呢。
其實這不應該單純被視為原vs漢。我們也可以看到仇恨眷村也用完全一樣的手法、以
及完全同樣的修辭:
靠國家養、有特權。也就是說,與「國家」不能夠脫鉤。
不記得出處,只記得某人建立這樣的對立:眷村vs農村。說「因為眷村是靠政府養,所
以有充足的剩餘食物,才有孩童巡迴每個家串門子吃飯」,相對應的建構則是:
「農村要吃要自己賺,所以不會 沒見沒肖 去別人家吃飯!」
但是這都不能解釋,為什麼在物資已經富足,說實在已經到了「每餐都一直燙一直燙」的
程度了。他所謂的「農村家庭」還是忌諱去別人家吃飯?
真正的成因,並非在他所謂的二元對立之上。姑且不論客觀上是否有比較照顧原民(或任
何被他們當「白人之負擔」的族群),政府特別照顧(此時會避免稱呼為「Empowerment」
賦權)。仇恨眷村,也是用政府偏心這一招的。
他們一直嫌文化復振做的夠多、太多,該回頭來「適應社會」了。可是從一旦被武統,一
切都要歸零(只能有一個中華文化)來看,做再多都不能夠。擔心復振尚未做到(重新)落地
生根,又要被掩埋進歷史之灰之中。
不知不覺,ルサンチマン與ハラスメント在日本討論區都是很平常的用詞了!日本對於
外來語的毫無隔閡輸入,卻對「學」=與標竿、典範完全同化卻有著很高的障礙,在在令
人吃驚。
ルサンチマン與ハラスメント都是スレ「聽得懂」。要是在台灣的討論串使用外來語,馬
上被電爆:
「聽不懂」、「說國語好嗎」、「自己感覺良好」、......、「有用嗎?」
有用、無用,始終都在一個合目的性( Zweckmäßigkeit )轉圈圈。
順帶一提,在已經「後西歐」的歐洲世界裡,正在宣稱要拯救歐洲的,往往說基督教
是「歐洲的傳統文化」必須「回歸」。絲毫不想想前基督教的,才是真正的歐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