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立體化=政績提領機
文:張勝雄(淡江運管系教授)
當地方執政者沒有能力處理都市發展的困境、缺乏想像力或耀人的政績時,最簡單的方
法就是提出一個華麗空泛的願景工程,例如鐵路立體化計畫來轉移施政不利的焦點。如果
這個夢想是要由中央政府來買單實現,那更是一個「穩賺不賠」的上上策。成功獲得補助
,有中央政府幫你圓夢,獲得爭取預算建設的政績;即使不成,也可以大事宣揚怪罪別人
,依然可以獲得英勇神武的口水政績。
「鐵路立體化計畫」就是一個標準的政績提領機。
選舉到了,大家趕快來領政績喔!
最近連續審查彰化、臺南、臺中與嘉義等縣市之鐵路立體化可行性研究計畫,內心深感不
安。倘若這些可行性計畫核定通過,政府將為這四個立體化計畫,總長85公里的工程,投
注超過兩千億的經費(高鐵359公里也不過4000億)。綜觀這些計畫固然可以改善極少數
幾個平交道的交通延滯情況,但卻大幅增加台鐵的營運成本,削弱台鐵區域鐵路的營運能
力,更可議的是這些建設絕大部分屬於無效率的工程。何以見得?舉其重要者如下:
1.平交道改善與鐵路路線立體化的必要性不足。
有許多路線行經農業區或工業區(拜google地圖之賜,這些事實證據舉手可得),平交道
的交通流量低,平交道的車輛平均延滯甚至較一般路口停等延滯為低。利用大範圍鐵路路
線立體化的方式解決少數平交道的延滯問題,無異是「殺雞用牛刀」。
2.站區土地開發誇大,必要性不足。
為美化經濟效益與財務分析,立體化計畫往往伴隨許多車站週邊土地的土地開發,強調所
謂的TOD計畫。然而,這些土地開發的必要性與可行性說明多缺乏明確的證據支持,令人質疑。例如,沙鹿車站周邊未來預計實施五項土地開發
計畫,總計提供超過5,000個停車位,然而沙鹿僅有三萬輛車。究竟該地區停車位的供需現
況為何?計畫的必要性?如何達成計畫的70%停車位使用率?另外,每個車站都宣稱提供大量的商場,出租率達80%。然而,該地區的商業服務設施供需現況為何?認為
提出建設供給就可創造需求,應是過份樂觀。果真如期如實開發,政府過去許多蚊子館的
殷鑑不遠。
3.站區土地開發計畫與立體化工程無關,執行能力也令人質疑。
不僅土地開發計畫缺乏必要性、可行性,這些土地開發計畫也與立體化計畫的執行與否無
邏輯關連。大家都宣稱在執行TOD,TOD發展的特色在於高密度、混合使用與良好的設計。
高密度、混合土地使用與都市計劃有關,改變可能不是那麼快速,但良好的步行空間與都
市環境設計卻是地方政府立即可執行的事項。若現在都無能力整理整頓車站周邊環境,提
供民眾一個良好的步行環境,捨近求遠,更見其不具有未來執行的能力。
4.為工程而工程,既未思考可能的替選方案,更不考慮工程與週邊環境的融合。
若以改善平交道的阻隔,除了鐵路高架外,還有公路陸橋、地下道或者以涵洞的方式處理
。其實,現況都市主要幹道與鐵路相交處皆已有陸橋或地下道等立體交叉,鐵路立體化工
程為了避免與既有陸橋衝突,更是努力建造出一些與週邊環境不容的龐然大物。例如,嘉
義民雄的高架結構高達18公尺(六層樓高),與沿線2-3樓的透天厝即形成極為荒謬的反差
。
何以至此?錯誤的政策與制度使然。
錯誤的政策:
1.混淆台鐵與捷運的功能。過去交通部門企圖以以台鐵「捷運化」誤導、抒解各地方興建
捷運的民意壓力。更因「捷運化」增站、加密班次的要求而伴隨「立體化」的需求。
2.未實施專業的政策評估。政策實施後未詳實評估其成效,以台北看台灣,將台北鐵路地
下化的作法(不論對錯)一概套至其他地方。
不當的制度:
1.針對過去各地方政府提出的立體化計畫,交通部訂定「鐵路立體化建設及周邊土地開發
計畫申請與審查作業要點」,顯然就是將鐵路立體化作為唯一的手段。雖然於107年2月修
改為「鐵路平交道與環境改善建設及周邊土地開發計畫審查作業要點」以呼應建設的真正
目的,但眾多地方政府行政官員積習已久,仍以立體化為唯一手段。加以決策者仍然無力
抗衡地方諸侯的政績提領需求,懼於在可行性審查會議做出「不可行」的決定。
2.雖然每一個案子,地方政府都以定義不明、抽象的名詞-「都市縫合」為由發動建設需求
,看似改善都市環境,但卻由中央政府負責主要建設經費,台鐵作陪的方式為之,地方政
府不必為自己的建設需求負擔,這更是制度上的大問題。這與日本鐵路立體化建設由地方
政府發動,中央政府配合有很大的不同。
當社會「少子化」「高齡化」的趨勢已如此明顯,國家財政日益困難,年輕人的負擔與競
爭環境令人憂心之際。還要放任這些「無效益工程」繼續拖累社會前進的腳步?只為了讓
那些缺乏想像力與執行力的執政者繼續提領空虛的「政績」?
https://nocomments2018.blogspot.com/2018/06/blog-post_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