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廖雲章台北報導】傳播學界流傳一句話:「學校4年,不敵老闆3個月。」哀嘆傳播
科系學生縱使懂得傳播倫理與技能,一進職場,面對媒體商業考量,自嘲「被老闆帶壞」
。
▲為響應記者節,中華民國新聞媒體自律協會1日舉行「新聞人VS接班人」校園座談會,
邀請產、官、學及社福團體與學生對談,希望學生未來能扮演良好監督者角色。圖為兒福
聯盟執行長王育敏。(圖文/張泳凱)
9月1日是記者節,新聞媒體自律協會舉辦「新聞人vs.接班人」校園座談會,邀請傳播媒
體的產官學界與學生對話,為學生打預防針,鼓勵學生培養自律精神、新聞專業,自我砥
礪,不必做超人,但也別當文化流氓。
媒體被視為社會亂源,僅次於國會。世新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陳清河從歷史角度提出,戒嚴
時媒體是「化妝業」,解嚴後變成「修理業」,而今成為「加工業」。他承認自律難度很
高,透過不同時代的典範轉移,需要更多對話、彼此監督。
台視公司副總經理劉麗惠舉當前火熱的新聞「補教人生」為例,她坦承這則新聞無涉公共
利益,純粹是滿足人性偷窺欲望,但當事人開記者會放話,這時媒體「跟不跟」?她承認
必須有膽量才能丟新聞。
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執行秘書簡慧娟,以名人家暴、物化女性及父母攜子
自殺事件為例,認為媒體過度渲染細節,放大偏差觀念,誤導民眾認知,她期待透過內政
部「優質新聞評選活動」,鼓勵正向的新聞報導,改正惡質的「主流意見」。
兒童福利聯盟執行長王育敏早期對媒體報導又愛又恨,社福議題太弱勢,需要媒體宣傳,
稍一不慎,媒體報導卻可能造成當事人二度傷害。近來的兒虐案,常在媒體報導下演變得
不可收拾。4月間曹小妹妹遭母親要脅燒炭自殺的悲劇,引發社會輿論譁然,紛紛將矛頭
指向社工失職、學校未盡通報責任。她認為,媒體並未提供社工與學校發言空間,這種不
對等的報導現狀,亟需改善。
勵馨社福基金會研發長王玥好常被記者問道:「有沒有更悲慘的故事?」為了保護當事人
,得負責「說故事」,在必須保護個案隱私與滿足記者需求之間,她總是掙扎。她認為,
媒體的責任是讓弱勢發聲,然而,台灣社會環境不成熟,當事人必須考量曝光後,如何面
對家人與社會眼光的壓力。
王育敏建議,媒體報導事件之外,要能深入分析問題的結構,提供求助資訊,不要拿新聞
消費別人的悲慘,而是阻止下一個悲劇。
王育敏和王玥好不約而同指出,當前媒體最危險的就是「標準模糊」,特別在物化女性的
議題上,將物化女性包裝為女性自主的展現。對社會化未完成的兒少而言,殘暴色情的線
上遊戲並不虛擬,打怪、殺人、偷寶物甚至性侵遊戲,都會內化成為兒少的價值觀。她們
認為,媒體上強力放送的單一價值觀,追逐奢華消費的商業性置入新聞,正在腐蝕扭曲兒
少的心智,需要媒體與新聞人以專業自律把關,減少對社會與兒少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