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MRT 看板 #1PC4acsO ]
作者: XX9 (米魯國王) 看板: MRT
標題: [討論] 前瞻目前可以先做的事
時間: Fri Jun 2 01:04:33 2017
最近新聞比較熱鬧,
大多數人對軌道完成之後, 成為過時玩具不表贊同.
高層目標應該是利用輕軌去試驗 ,準備讓台車公司輸出外銷
瞄準未來亞洲國家的軌道車體市場.
只是技能樹可能要重新點了, 和台船或漢翔公司合作改一改方向了.
台灣目前已經開始有電動車產業聚落(TARC),除了特斯拉, 甚至有台灣的電動車了
從這個介紹可以有個概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9tRb1G5afU
台灣可以把重心擺到下一個世代的產業上.
給予法規,環境,基礎建設的支持,土地資本的協助
當然可以要求協助訂定法規,甚至未來進一步做條件限制...
其中關於基礎建設的支持.
先前有提到中部的類brt建設, 主要的核心便是擺在無軌道為核心.
以高架化與專用道路為主 這是可以搭配自動駕駛技術的.
並沒有衝突.
甚至電動車的電池是可以搭配綠能產業,儲電利用電廠低尖峰來做負載平衡的
此外道路的環境也是一個.
台灣目前並沒有一個適合大眾交通 ,以及自動駕駛 ,測試上路實用的環境.
沒有辦法比人更早實測 ,累積數據與經驗修正.
比如說像這種:
https://goo.gl/a1srq0
https://goo.gl/HQhRv9
https://goo.gl/COUKfa
或者是這種:
http://img1.readhouse.net/20170108/14838727378986096.jpg
而不是像這樣子:
http://img.ltn.com.tw/Upload/liveNews/BigPic/600_2079656_1.jpg
或
http://static.blog.sina.com.tw/myimages/108/162412/images/14229684100239.jpg
這樣沒有人車分道的環境,我想隨時都會有人冒出來
而且標線也會因為路邊障礙而被遮蔽
這是很難讓自動駕駛在市區實用的
而且像是欄杆 或者防撞桿
https://goo.gl/ihVDFZ
https://goo.gl/ZJv73r
都不貴, 看是要塑膠或者水泥的, 鋼鐵 電動可升降的
從幾十元到幾千元都有, 這都可以刺激帶動國內製造業內需給自己人賺
而且都不是一次性的 是消耗品
城市規劃也應該該調整就修正
把這樣子 http://i.imgur.com/7p4sMtp.png
盡量變成像這樣子 http://i.imgur.com/hG086to.png
道路會更有可預測性 更好做路徑設計
避免像這樣子撞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uIrjRAzNPQ
自動駕駛在5g通訊與其他道路機電設備之前
或者是車聯網之前,最起碼的我們應該要有人車分道的環境.
甚至提前進行新一代的車道設計
例如這個影片的連續流路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dB25GPPde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B2NeuXA4lY
我想軟硬體與車道的設計應該是屬於不同學術領域
至少我想是隸屬不同學院:資訊電機+交管運輸土木
若離自製與外銷更遠 ,那麼也就讓台灣的主要競爭對手扎扎實實的超越.
那經濟會好也很難, 至少光買車就又要噴外匯了
在必須興建的捷運軌道蓋好之前,
把基礎用路環境先迅速搞定可能會是最迫切的.
無論是軌道建設,或者是自動駕駛,都必須興建的未來.
回過頭來, 我們現在擁有的優勢就是
1.在舊汽車產業不成功,但在新產業有電子產業的優勢
2.人車分道設計很爛,等於沒有規劃
因此我們可以直接進入全新的道路設計
3.藉此給予年輕人有直接實踐大型計畫的機會,養更多人才
這是其他先進國家反而要花大錢去做的,而對岸才剛花大錢完成舊世代的設計
在舊時代的視角中有很好的硬體建設.
我們不需要追尾,人人都可以利用蛙跳理論.
所以從前瞻計畫中最接近的部份開始
就是這個 營建署的前瞻計畫 關於人行道 共用管路 的部份
http://myway.cpami.gov.tw/way/cht/index.php
上幾個禮拜5/11出的前瞻計畫相關的PDF: https://goo.gl/s1SWPD
大概就是說要把人行道和共有管線整合起來一起施做
也避免未來老是要重複開挖道路,讓管線可彈性增加
當然,以這個更好的生活環境與未來目標而言
我認為我們台灣的道路都應該縮減"一半", 做充分的人行道與人車分道
並且要配套建立體停車場
畢竟台灣的道路實在太過狹小了,全沒有經過規劃
而是過去村落與寮子的延續 (許多地方甚至沒進入城堡時代, 就開始文明了)
像是日本時代的西屯 https://goo.gl/UcqiDr
當初的台灣各地以街為主,要發展到方塊狀的町還是很少的
對比於 清朝光緒15年的北京 早已具備棋盤狀 隨著城池而生
http://i.guancha.cn/News/2014/03/23/635311903300939221.jpg
在城市規劃上,我們是沒有太多歷史的
因此的確需要把城堡時代走完 (現在正在地方諸侯封建時代)
從這裡出發 人行道共管建設 到 道路設計 造鎮 汽車產業 軟體產業
社會住宅與青年住宅 搭配人才政策福利 可以直接小造鎮計畫
甚至可以是微遷都 (隨人解釋,也可以不做此解釋,或做"去中心化")
這是可以一起同步進行發展的,時機也恰好
若是漫無目的太過短視的政策目標,沒有整體性的建設
我想這也是大多數反對全投入軌道者的主因(尤其是輕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