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橫長期規畫 交長拋新路廊構想
2024-07-20 00:24 聯合報/ 記者王燕華/花蓮報導
https://uc.udn.com.tw/photo/2024/07/19/realtime/30052787.jpg
公路局東分局長林文雄(右)向立委鄭天財(左起)、沈伯洋、交通部長李孟諺、立委傅
崐萁等人簡報中橫公路震後災修進度。記者王燕華/攝影
行政院長卓榮泰上月到花蓮視察重建進度,宣告要搭火車來花蓮,交通部長李孟諺昨先一
步到花蓮視察台8線、台9線蘇花公路及鐵路北迴線復建狀況。李孟諺表示,希望太魯閣公
園可在年底前局部開放,中橫公路長期會整體規畫是否以隧道、高架橋形成一條新的路廊
,避開易崩塌處。
李孟諺說,卓院長預計本月26日坐火車到花蓮,目前沿線落石告警、監視器都在強化,他
已到台鐵工務段監控視察,針對原有的告警系統,這個月中旬24小時有人輪班監控,有任
何狀況馬上通知監控中心或指揮中心應變。
李孟諺說,中橫東段短期內6處邊坡工程進度順利,可望在今年底前完成,已請公路局和
太魯閣國家公園趕辦,希望年底前長春祠以東路段、遊憩設施都能修復更安全,太魯閣園
區可以局部開放,對花蓮甚至台灣觀光都有助益。
李孟諺指出,中橫公路早年是削邊坡開鑿而成,長期必須檢討是不是要做新的路廊,以截
彎取直的隧道或高架橋,避開易崩塌處,當然一定要兼顧區域景觀和遊憩功能,這需要較
長時間的規畫。
藍營力推的「403震災重建條例」草案經立院朝野協商,以主決議方式通過,內政部次長
董建宏昨也到花蓮開說明會。
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傅崐萁說,中央先前對強拆戶重建訂出每坪補助12萬、上限30坪的限
制,但今年社會住宅決標價每坪就18萬多元,原本規定對受災戶很不公平,才在主決議定
出85%的規定,協商過程內政部長劉世芳等人都有簽字。董建宏承諾,會將意見帶回去研
議,2個月內訂出辦法。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107193
陽光行動/中橫又震傷 修復與休養拔河
陽光行動/中橫又震傷 修復與休養拔河
2024-07-23 00:35 聯合報/ 記者
楊竣傑、游振昇/專題報導
https://i.imgur.com/4LcySBs.jpg
中橫便道明隧道上堆積落石,隨時可能落下。記者余承翰/攝影
雨滴劈哩啪啦打在車窗上,窗外的波浪型護欄,引領車輛行經充滿傷痕的中橫便道。視覺
還沒從殘破如鋸齒的護欄中轉換過來,一塊靜靜躺在路旁的巨大落石,讓我們全瞪大了眼
,公路局中區養護工程分局谷關工務段段長張裕閔若無其事地說:「新來的(石頭)喔!
」
路況破碎 長年管制通行
https://i.imgur.com/9wLFdHC.jpg
谷關地區自四○三地震後觀光客大減,街上冷清。記者余承翰/攝影
與落石共處,幾乎成為工務段人員及來往中橫便道居民的日常。廿四公里路途中,隨處可
見落石卡在邊坡,居民只能習慣年復一年,每天在三個開放通行的時段,從這條柔腸寸斷
的道路,就醫、送貨、返家。
通車六十四年的中橫公路,西起台中東勢,東到花蓮太魯閣,曾具「人定勝天」時代意涵
,但九二一地震及二○○四年七二水災,重創谷關至德基路段,至今未癒。
政府於二○一二年開通便道,行政院今年二月通過「台八線卅六K~六十二K(含台八甲線
)谷關至德基段復建可行性研究」,未料不到兩個月遭遇四○三大地震。
混搭工法 修路沒唯一解
本報採訪團隊在地震後兩個月的六月十三與十四日,挺進中橫便道直擊道路現況,在「休
養」與「修復」間,為何令社會如此糾結。這一震,又震出什麼影響?
車輛從谷關管制站駛入,行經不同時期建的明隧道,張裕閔說,工法皆依當時條件決定,
演變為紅色鋼構和RC「混搭風」,中橫工程「沒有唯一解,只有當下最佳解」。
自十一點五K的青山會車點後往德基方向行駛,沿途景色愈趨「原始」,強震後崩塌的邊
坡裸露而出、又硬又結實變質砂岩,幾乎都可砸穿車輛。
行至十六點四K處,張裕閔下車站在被石塊砸得歪七扭八的護欄旁,比了比山壁,「地震
時大片邊坡滑落,堆了廿多公尺高,為進去勘災救人,只能徒手爬上石頭堆」。
雨中行車 絕壁驚悚落石
十四日一早團隊再度進入便道,雨愈下愈大,站在十七K、兩度被打壞的鋼便橋旁,保護
橋梁的穹頂工程尚未完工,明隧道上堆積的落石,像一把隨時會落下的利劍。
https://i.imgur.com/ttdiddd.jpg
谷關工務段段長張裕閔:地震時邊坡滑落堆了廿多公尺高,為勘災救人只能徒手爬上大石
頭堆。記者余承翰/攝影
管制放行時段到了,車輛依序開往谷關,忽然間,工程承包商望著陡峭山壁驚呼「啊啊!
」山壁上,短短十五秒,只剩石頭硜硜的聲響夾雜雨聲,空氣瞬間凝結。
「這就是鄉親會遇到的狀況,他們也很『剉』啊。」令我們短暫窒息的緊張感,卻是居民
廿多年日常。
中橫新舊傷不斷、難以痊癒,只能不斷貼OK繃試圖止血,「搏命」往來谷關及梨山的居民
、司機與工程人員,都想問,如此的傷,何時能止?
https://i.imgur.com/6aU4Nhb.png
中橫便道403震後災況 製表/楊竣傑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112021
陽光行動/直擊 中橫、太魯閣震後創傷
2024-07-23 00:06 聯合報/ 記者楊竣傑、王思慧、林佳彣、王燕華、游振昇、
甘芝萁、周湘芸/專題報導
https://i.imgur.com/sYNgmm5.jpg
四○三地震後,太魯閣錐麓隧道附近受損嚴重,峽谷與河流成了一片灰。記者余承翰/攝
影
通車六十四年的中橫公路,靠著榮民開鑿,曾是「人定勝天」的代名詞,不僅見證台灣經
濟發展史,也迎來國內遊客如織、沒有淡季的旅遊熱潮,卻在九二一大地震後,戛然而止
;好不容易花了廿億元,又被七二水災沖毀,進入休養生息、無法暢通,更在地震與大雨
的連番衝擊下,成了一條傷了又補、補了又傷,一條永遠痊癒不了的道路。
中橫便道 復建蒙上陰影
https://i.imgur.com/bDIlhKQ.jpg
地震前的太魯閣山巒翠綠,峽谷風景秀麗,河流湛藍澄清。本報資料照片
今年二月,梨山、谷關居民終於盼得行政院通過中橫便道復建可行性評估,預計二○三七
年完工。這條攸關梨山、谷關地區經濟、教育、就學的「大動脈」在堵塞許久後,居民莫
不翹首盼望十三年後再度暢通。
但不到兩個月,今年四○三發生規模七點二的花蓮強震,這場九二一後規模最大的地震,
使中橫便道出現十三處災阻,不僅復建計畫蒙上陰影,中橫東段的太魯閣也遭遇重創。
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強地動站測得設置卅三年來南北向最大地表加速度紀錄下,山
崩地裂。景點受災嚴重,數位國內外旅客魂斷太魯閣,觀光活水更瞬間阻斷;內政部上周
裁示採分期分區、花三十餘億元復原的開放政策,但最快七年後才能復原,花蓮能等那麼
久嗎?觀光出路又在哪裡?
搶通中橫 工程隊大挑戰
本就是以血與淚開創的中橫,至今仍未修復,谷關到德基間原本就已羸弱的便道,又遭受
新的擾動,東段太魯閣更受了新的傷,當地居民以及和全力搶通道路的工程人員,如何因
應如此強烈的困境與挑戰?
本報在四○三大地震後兩個多月,克服諸多困難深入中橫便道與太魯閣國家公園,直擊強
震後的中橫,也帶回居民第一手心聲,如何找到土塵後的光芒,擦乾眼淚自救。
太魯閣開園 至少等七年
在人道與環境間拔河廿多年的中橫便道復建,因這次地震再次激盪;七年後才可能全面開
園的太魯閣,又該如何趁這段時間做好準備?更重要的是,政府如何在破碎的震殤中,從
上位的國土利用角度,為他們規畫出永續的未來?
大地震後,路該怎麼走,依舊是道難題,本報除了帶領讀者重回仍在療傷中的中橫及太魯
閣,也試圖為他們的未來找出解方。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811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