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青州名將多薄命

作者: khara (高陽酒徒)   2015-12-02 01:03:47
※ 引述《Makucy (承先啟後)》之銘言:
:  講到「武安國」的名字,
:  除了以「武安」為姓的想法以外,
:  當時人也常常以「字」稱人或自稱。
:  如果說「安國」是「字」的話,
:  那可以幫他配個字義搭配的「名」。
:  比如說,關羽的兒子關興也是字「安國」,
:  那麼,取名叫「武興」如何。
:  話說回來,漢代本來就有人取雙名「安國」的例子,
:  像是漢武帝時的「韓安國」。
:  若把「安國」看作是武安國的「名」的話,
:  參考一下韓安國字「長孺」,
:  那武安國也比照辦理吧:
:   武安國,字長孺~~
:   (武長孺?)
也來替這位虛構人物說說話。XD
其實東漢時不取雙字名雖是個趨勢,但也未必盡然。
舉例來說,著名外戚梁冀的家人,
有名叫梁安國的、也有名叫梁不疑的。
王侯中劉安國可確定的也有兩位。
另外有位報仇名人蘇不韋,也是雙字名。
還有一位會稽山陰人謝夷吾,也是雙字名。
是否覺得很眼熟?
是的。這些都是自先秦或前漢以來已流行的雙字名。
不否認,確實在《後漢書》中,雙字名比起《史記》、《漢書》要少得多了。
為什麼呢?
主要應該是因為公羊學的流行,認定「春秋譏二名」。
雖說西漢已經定儒學為國學,以公羊家為主流,但或許推廣還需一段時間。
所以「安國」、「興國」、「不疑」、「不害」、「何忌」、「無忌」、「去疾」
還有古怪難解的「夷吾」、「食其」、「嬰齊」等,
都還是常見的菜市場名。
但《後漢書》中則似乎相對難找到了。
有沒有可能就連上述少數幾個人都只是「以字行」呢?
(像是關興字安國,或是馮翊李豐字安國等)
不否認有這可能,但我想不會全都是。
至少很難想像「字不疑」或「字夷吾」這種怪現象。
東漢以降,「字」通常較有意義且與名配。
(可曾發現實際春秋風不盡然?「管夷吾」字「仲」,字只是排行。)
更明確的證據是,
東漢名學者馬融的族人馬日磾,字翁叔。
這很明顯就是模仿金日磾的。
(順帶提一下教育部辭典,把這注音「ㄇㄧˋㄉㄧ」,沒道理。
 這應該只是古漢語「金」字連音的特殊結果,本非定音。
 (古漢語金是收 –m 尾的,與 znit連併)
 此說似不見於宋以前之注疏,而宋時已有人駁之。
 胡三省亦不採(當然胡三省音亦非絕對,但連胡都不採……),
 教育部擅採俗說,著實誤人不淺!(維基百科就照這啦!))
有名有字而且不受公羊說影響!
(其實直取古人名的還有拿彭祖作名,孫皓原名彭祖,應是孫權望他長壽。)
當然啦,畢竟在《後漢書》中那樣的人物很少。
也就表示在東漢重視興學的情況下,公羊說影響人心之深。
但我懷疑可能紙面上的人名只是士大夫層的。
試看東漢漢化的北族君長中,照樣就有名叫安國的!
甚至後來南北朝也還仍有人名叫食其,
甚至還有與當初朱買臣重名的一位朱買臣,
我懷疑某些奇怪的菜市場名在非士大夫層仍然有潛力。
這情況的改觀一直要到公羊學退燒(東漢晚期漸有這趨勢,但官方未變),
二字名真正崛起之後,
二字名開始多樣化了,
當初的上古式的菜市場名也開始少了。
(提這順帶小小批評一下,
 有時候今人寫小說寫到秦漢間時,為情節需要必須虛構一些人名。
 但這些人名怎麼看都覺得像是明清或至少是隋唐後的模式。
 罕有秦漢間那種質樸簡練的風格。
 尤其是女性名,秦漢間雖也有稍似後人模式的(麗華、春華),
 但多半是一些今人看來有點怪,卻質樸乾淨的(猛女)。
 現代作者命名時或太華麗或娟靈了些。
 又東漢至晉之女性則有種「擬春秋風」的字:X姬、X姜云云。
 →題外話是,傳統禮教下,
  南陽劉秀怎麼會知道陰麗華的大名還可以得知她是美人?
  (得知是美人也許還不難,但女性名姓傳於外似乎違反《禮》?)
  這也是令我很好奇的。)
(另一個題外話,
 趙氏孤兒那個故事,雖說明顯是虛構的,
 但從人名(嬰、杵臼)看來,
 虛構的年代也相對早。至少還算有古風。
 當然啦《史記‧趙世家》雖不免有好奇之過但必有所本也是沒錯。)
※臨時想到,補充一下。
 公孫杵臼之名雖有古風,
 但以一位「公孫」(春秋時並非普通「氏」而是高貴身分)
 入趙家為家臣也還是很奇怪。
 恐怕這一點也還是可以看出這故事出自戰國人之手的痕跡。
作者: japanpirate (海盜倭寇)   2015-12-02 11:29:00
作者: Makucy (承先啟後)   2015-12-02 15:42:00
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