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太常、司隷校尉 與 王祥、王經的關係想像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8-12-02 06:12:31
《後漢書百官志》是這樣描述太常的:"太常,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
掌禮儀祭祀,每祭祀,先奏其禮儀;及行事,常贊天子"
《晉書職官志》也說太常搞的是祭祀,很可能在有需要祭祀時,才拉人出來當太常
至少在《魏書》、《晉書》找不到"太常兼XX"、"太常行XX"之類的記載
就連納嬪妃時,還得跟宗廟扯上關係,《獻帝紀》:"漢承堯運,有傳聖之義,
加順靈祇,紹天明命,釐降二女,以嬪于魏。使使持節行御史大夫事太常(張)音,
奉皇帝璽綬,王其永君萬國.."
同樣的事亦見於〈文帝紀〉:"告祠高廟。使兼御史大夫張音持節奉璽綬禪位.."
由這兩段可知,"行XX" & "兼XX",意義相同
然後《獻帝起居注》的下列兩則敘述,告訴我們連大司農也能兼太常:
"使使持節行太常大司農安陽亭侯王邑,齎璧、帛、玄纁、絹五萬匹之鄴納娉"
"使行太常事大司農安陽亭侯王邑與宗正劉艾,皆持節,介者五人..迎二貴人于魏公國。
二月癸亥,又於魏公宗廟授二貴人印綬"
到了晉朝,此等舊制仍舊沿用自曹魏,《晉書》:
"武帝泰始十年,將聘拜三夫人、九嬪。有司奏:「禮,皇后聘以穀珪,無妾媵禮贄之制。
」詔曰:「拜授可依魏氏故事。」於是臨軒,使使持節兼太常拜三夫人,
兼御史中丞拜九嬪"
扯了一堆太常,是為了說明我認為下面的王祥,沒有因為"遷太常"而被拔掉司隸校尉
《晉書王祥傳》:"高貴鄉公即位,與定策功,封關內侯,拜光祿勳,轉司隸校尉。
從討毌丘儉,增邑四百戶,遷太常,封萬歲亭侯
《後漢書百官志》:
"司隸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孝武帝初置,持節,掌察舉百官以下.."
既然司隸校尉有持節,則以持節身份,兼或行太常,還算合理
甚至應該是王祥取代被追究洮西戰損的王經之司隸校尉一職,讓王經降職去蹲尚書
直到〈元帝紀〉:"(260年)十二月甲申,黃龍見華陰縣井中。甲午,
以司隷校尉王祥為司空"
接著開始腦補王經為何從司隸校尉被貶為尚書
《通典》:"魏晉為刺史,任重者為使持節都督,輕者為持節,皆銅印墨綬.."
《晉書職官志》:"使持節得殺二千石以下;持節殺無官位人,若軍事,得與使持節同;
假節唯軍事得殺犯軍令者"
來看曹髦255年下的詔書:"其令所在郡典農及安撫夷二護軍各部大吏慰恤其門戶,
無差賦役一年"
我們知道和典農有關的職位,無論是校尉、都尉、中郎將,都是秩比2000石
亦即符合2000石以下的範圍,可以讓持節的刺史以犯軍令為由,喀擦掉的
洮西會戰,王經、鄧艾、司馬昭3人先後承認魏軍陷入糧食不足的困境
這代表刺史王經難辭其咎,我推估其中可能的原因為:
1.雍州刺史王經沒善盡監督籌備軍糧的相關人員之職責,若有官吏怠忽職守
(例如只顧經商「治生」而怠職),王經有權殺他們,卻或許放他們一馬
2.王經直接跟那些人沆瀣一氣,認為己方優勢甚大,於是平時就私吞軍糧
而以劣質甚至無法下嚥的糧食充數,結果等到戰時才發現不敷軍隊食用
然而經歷了戰爭的破壞,要找到尚存的人證、物證機率已不高,所以難以定典農的罪
既如此只好把一切責任,都推到刺史王經身上,為他日後被拔掉司隸校尉,留下伏筆
甚至考慮雍州與大敵蜀漢接境,則雍州刺史就算使持節,也不意外,《晉書傅玄傳》:
"..以二千石雖奉務農之詔,猶不勤心以盡地利。昔漢氏以墾田不實,徵殺二千石以十數。
臣愚以為宜申漢氏舊典,以警戒天下郡縣,皆以死刑督之"
這段的2000石,查了一下《晉書職官志》,可能是指西漢主掌刺史郡國事的2000曹尚書
沒拿曹魏作借鏡,偏偏洮西時又有軍糧不足的窘況,或許可充當王經執法不夠力的佐證?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