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akucy (承先啟後)》之銘言:
: 崔林字德儒,清河東武城人也。少時晚成,宗族莫知,惟從兄琰異之。太祖
: 定冀州,召除鄔長,貧無車馬,單步之官。太祖征壺關,問長吏德政最者,并州
: 刺史張陟以林對,於是擢為冀州主簿,徙署別駕、丞相掾屬。魏國既建,稍遷御
: 史中丞。
: 文帝踐阼,拜尚書,出為幽州刺史。北中郎將吳質統河北軍事,涿郡太守王
: 雄謂林別駕曰:「吳中郎將,上所親重,國之貴臣也。仗節統事,州郡莫不奉牋
: 致敬,而崔使君初不與相聞。若以邊塞不脩斬卿,使君寧能護卿邪?」別駕具以
: 白林,林曰:「刺史視去此州如脫屣,寧當相累邪?此州與胡虜接,宜鎮之以靜
: ,擾之則動其逆心,特為國家生北顧憂,以此為寄。」在官一期,寇竊寢息;
: (1)猶以不事上司,左遷河閒太守,清論多為林怨也。(2)
: (1)案《王氏譜》:
: 「雄字元伯,太保祥之宗也。」
: 《魏名臣奏》載:
: 「安定太守孟達薦雄曰:『臣聞明君以求賢為業,忠臣以進善為效,故
^^^^^^^^^^^^
這位「安定太守孟達」,
有一些網路討論已經指出他與歷仕劉璋、劉備、曹丕的「孟達」,
兩者並非同一人,只是同名同姓而已。
盧弼《三國志集解》在此處,
分別引用了清代人陳浩及趙一清的說法:
陳浩曰:「此與蜀降人為新城太守者同名姓。」
趙一清曰:「此別一孟達。」
陳浩、趙一清兩位的結論簡要,沒有中間的推理論證過程。
說起來,從此處裴注引《魏名臣奏》的安定太守孟達上奏內容,
就可以找到明確的證據了。
請繼續往下看。
: 《易》稱「拔茅連茹」,《傳》曰「舉爾所知」。臣不自量,竊慕其
: 義。臣昔以人乏,謬充備部職。時涿郡太守王雄為西部從事,與臣同
^^^^^^^^^^^^^^^^^^^^^^ ^^^^^^^^^^^^^^^^^^^^^^^^^^^^^^^^
: 僚。雄天性良固,果而有謀。歷試三縣,政成人和。及在近職,奉宣
^^
這裡標示出來的文句,
大致的意思是安定太守孟達說:
我當年曾經擔任「州」的僚佐,
當時王雄也正好也擔任「州」的「西部從事」,
他與我是同僚。
「部職」指州的僚佐職。
朝廷文書在總稱各刺史時,
往往稱之為「部刺史」;
用「部職」一詞來指稱州職,即是由此伴生。
安定太守孟達說自己以前曾「充備部職」,
意思就是自己曾任州職。
孟達擔任州職之時,王雄與孟達同任州職而為同僚,
由漢代州職由本州出身之人擔任的通例,
可以判定孟達、王雄兩人,應是同州出身之人。
王雄乃是魏晉以降名門「琅邪王氏」的極早期成員,
下面的〈崔林傳〉裴松之注,
指出西晉貴臣名士「王戎」、「王衍」,
都是王雄的孫子。
而《晉書》〈王戎傳〉記載王戎是「琅邪臨沂人」,
琅邪郡(國)從東漢以來,均隸屬於徐州,
所以王雄、王戎祖孫,都是徐州人氏。
綜合上述,可以判斷:
這位「安定太守孟達」,應是徐州人。
而我們已經知道:
歷仕劉、曹的那位孟達,
乃是司隸右扶風人。
如此一來,身為徐州人的「安定太守孟達」,
與那位叛劉投曹的「扶風孟達」,
就必定是不同的兩個人了。
: 威恩,懷柔有術,清慎持法。臣往年出使,經過雄郡。自說特受陛下
: 拔擢之恩,常勵節精心,思投命為效。言辭激揚,情趣款惻。臣雖愚
: 闇,不識真偽,以謂雄才兼資文武,忠烈之性,踰越倫輩。今涿郡領
: 戶三千,孤寡之家,參居其半,北有守兵藩衛之固,誠不足舒雄智力
: 、展其勤幹也。臣受恩深厚,無以報國,不勝慺慺淺見之情,謹冒陳
: 聞。』詔曰:『昔蕭何薦韓信,鄧禹進吳漢,惟賢知賢也。雄有膽智
: 技能,文武之姿,吾宿知之。今便以參散騎之選,方使少在吾門下知
: 指歸,便大用之矣。天下之士,欲使皆先歷散騎,然後出據州郡,是
: 吾本意也。』」
: 雄後為幽州刺史。子渾,涼州刺史。次乂,平北將軍。司徒、安豐侯戎,
: 渾之子。太尉、武陵侯衍,荊州刺史澄,皆乂之子。
: (2)《魏名臣奏》載:
: 「侍中辛毗奏曰:『昔桓階為尚書令,以崔林非尚書才,遷以為河閒太
: 守。』」
: 與此〈傳〉不同。
: 遷大鴻臚。龜茲王遣侍子來朝,朝廷嘉其遠至,褒賞其王甚厚;餘國各遣子
: 來朝,閒使連屬。林恐所遣或非真的,權取疏屬賈胡,因通使命,利得印綬,而
: 道路護送,所損滋多,勞所養之民,資無益之事,為夷狄所笑,此曩時之所患也
: ;乃移書燉煌喻指,并錄前世待遇諸國豐約故事,使有恆常。明帝即位,賜爵關
: 內侯,轉光祿勳、司隸校尉,屬郡皆罷非法除過員吏。林為政推誠,簡存大體,
: 是以去後每輒見思。
: 散騎常侍劉劭作〈考課論〉,制下百僚。林議曰:「案《周官》考課,其文
: 備矣,自康王以下,遂以陵遲,此即考課之法存乎其人也。及漢之季,其失豈在
: 乎佐吏之職不密哉?方今軍旅,或猥或卒,備之以科條,申之以內外,增減無常
: ,固難一矣。且萬目不張舉其綱,眾毛不整振其領。皋陶仕虞,伊尹臣殷,不仁
: 者遠。五帝三王未必如一,而各以治亂。《易》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 』太祖隨宜設辟,以遺來今,不患不法古也。以為今之制度,不為疏闊,惟在守
: 一勿失而已。若朝臣能任仲山甫之重,式是百辟,則孰敢不肅?」
: 景初元年,司徒、司空並缺,散騎侍郎孟康薦林曰:「夫宰相者,天下之所
: 瞻效,誠宜得秉忠履正本德仗義之士,足為海內所師表者。竊見司隸校尉崔林,
: 稟自然之正性,體高雅之弘量。論其所長以比古人:忠直不回,則史魚之儔;清
: 儉守約,則季文之匹也。牧守州郡,所在而治,及為外司,萬里肅齊,誠台輔之
: 妙器,袞職之良才也。」後年遂為司空,封安陽亭侯,邑六百戶;三公封列侯,
: 自林始也。(3)頃之,又進封安陽鄉侯。
: (3)臣松之以為漢封丞相邑,為荀悅所譏;魏封三公,其失同也。
: 魯相上言:「漢舊立孔子廟,褒成侯歲時奉祠,辟雍行禮,必祭先師,王家
: 出穀,春秋祭祀。今宗聖侯奉嗣,未有命祭之禮,宜給牲牢,長吏奉祀,尊為貴
: 神。」制三府議,博士傅祗以「《春秋傳》言立在祀典,則孔子是也。宗聖適足
: 繼絕世、章盛德耳;至於顯立言、崇明德,則宜如魯相所上」。林議以為:「宗
: 聖侯亦以王命祀,不為未有命也。周武王封黃帝、堯、舜之後,及立三恪,禹、
: 湯之世,不列于時,復特命他官祭也。今周公已上,達於三皇,忽焉不祀,而其
: 禮經亦存其言。今獨祀孔子者,以世近故也。以大夫之後,特受無疆之祀,禮過
: 古帝,義踰湯、武,可謂崇明報德矣,無復重祀於非族也。」(4)
: (4)臣松之以為孟軻稱宰我之辭曰:「以予觀夫子,賢於堯、舜遠矣。」又曰
: :「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者也。」斯非通賢之格言、商較之定準乎!
: 雖妙極則同,萬聖猶一,然淳薄異時,質文殊用,或當時則榮,沒則已焉
: ,是以遺風所被,寔有深淺。若乃經緯天人,立言垂制,百王莫之能違,
: 彝倫資之以立,誠一人而已耳!周監二代,斯文為盛。然於六經之道,未
: 能及其精致;加以聖賢不興,曠年五百,道化陵夷,憲章殆滅,若使時無
: 孔門,則周典幾乎息矣。夫能光明先王之道,以成萬世之功,齊天地之無
: 窮,等日月之久照,豈不有踰於群聖哉?林曾無史遷洞想之誠、梅真慷慨
: 之志,而守其蓬心,以塞明義,可謂多見其不知量也!
: 明帝又分林邑,封一子列侯。正始五年薨,諡曰孝侯。子述嗣。(5)
: (5)《晉諸公贊》曰:
: 「述弟隨,晉尚書僕射,為人亮濟;趙王倫篡位,隨與其事,倫敗,隨
: 亦廢錮而卒。林孫瑋,性率而疏,至太子右衛率也。初,林識拔同郡
: 王經於民伍之中,卒為名士,世以此稱之。」
: 評曰:韓暨處以靜居行化,出以任職流稱;崔林簡樸知能;高柔明於法理;孫禮
: 剛斷伉厲;王觀清勁貞白:咸克致公輔。及暨年過八十,起家就列;柔保
: 官二十年,元老終位:比之徐邈、常林,於茲為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