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劉劭傳》

作者: Makucy (承先啟後)   2021-12-15 00:39:12
    劉劭字孔才,廣平邯鄲人也。建安中,為計吏,詣許;太史上言:「正旦當
  日蝕。」劭時在尚書令荀彧所,坐者數十人,或云當廢朝,或云宜卻會,劭曰:
  「梓慎、裨竈,古之良史,猶占水火,錯失天時。《禮記》曰諸侯旅見天子,及
  門不得終禮者四,日蝕在一;然則聖人垂制,不為變異豫廢朝禮者,或災消異伏
  ,或推術謬誤也。」彧善其言,敕朝會如舊,日亦不蝕。(1)
  (1)晉永和中,廷尉王彪之與揚州刺史殷浩書曰:「太史上元日合朔,談者或
     有疑,應卻會與不?昔建元元年,亦元日合朔,庾車騎寫劉孔才所論以示
     八座,于時朝議有謂孔才所論為不得禮議,荀令從之,是勝人之一失也。
     何者?《禮》云諸侯旅見天子,入門不得終禮而廢者四:太廟火、日蝕、
     后之喪、雨霑服失容。尋此四事之指,自謂諸侯雖已入門而卒暴有之,則
     不得終禮;非為先存其事,而徼倖史官推術錯謬,故不豫廢朝禮也。夫三
     辰有災,莫大日蝕,史官告譴,而無懼容,不脩豫防之禮,而廢消救之術
     ,方大饗華夷,君臣相慶,豈是將處天災罪己之謂?且檢之事實,合朔之
     儀,至尊靜躬殿堂,不聽政事,冕服御坐門闥之制,與元會禮異。自不得
     兼行,則當權其事宜。合朔之禮,不輕於元會。元會有可卻之準,合朔無
     可廢之義。謂應依建元故事,卻元會。」浩從之,竟卻會。
    御史大夫郗慮辟劭,會慮免,拜太子舍人,遷祕書郎。黃初中,為尚書郎、
  散騎侍郎。受詔集《五經》、群書,以類相從,作《皇覽》。明帝即位,出為陳
  留太守,敦崇教化,百姓稱之。徵拜騎都尉,與議郎庾嶷、荀詵等定科令,作新
  《律》十八篇,著《律略論》。遷散騎常侍。時聞公孫淵受孫權燕王之號,議者
  欲留淵計吏,遣兵討之,劭以為:「昔袁尚兄弟歸淵父康,康斬送其首,是淵先
  世之效忠也。又所聞虛實,未可審知。古者要荒未服,脩德而不征,重勞民也。
  宜加寬貸,使有以自新。」後淵果斬送權使張彌等首。劭嘗作〈趙都賦〉,明帝
  美之,詔劭作〈許都〉、〈洛都賦〉,時外興軍旅,內營宮室,劭作二賦,皆諷
  諫焉。
    青龍中,吳圍合肥,時東方吏士皆分休,征東將軍滿寵表請中軍兵,并召休
  將士,須集擊之;劭議以為:「賊眾新至,心專氣銳。寵以少人自戰其地,若便
  進擊,不必能制。寵求待兵,未有所失也。以為可先遣步兵五千,精騎三千,軍
  前發,揚聲進道,震曜形勢。騎到合肥,疏其行隊,多其旌鼓,曜兵城下,引出
  賊後,擬其歸路,要其糧道。賊聞大軍來,騎斷其後,必震怖遁走,不戰自破賊
  矣。」帝從之。兵比至合肥,賊果退還。
    時詔書博求眾賢,散騎侍郎夏侯惠薦劭曰:「伏見常侍劉劭,深忠篤思,體
  周於數,凡所錯綜,源流弘遠,是以群才大小,咸取所同而斟酌焉;故性實之士
  服其平和良正,清靜之人慕其玄虛退讓,文學之士嘉其推步詳密,法理之士明其
  分數精比,意思之士知其沈深篤固,文章之士愛其著論屬辭,制度之士貴其化略
  較要,策謀之士贊其明思通微,凡此諸論,皆取適己所長而舉其支流者也。臣數
  聽其清談,覽其篤論,漸漬歷年,服膺彌久,實為朝廷奇其器量,以為若此人者
  ,宜輔翼機事,納謀幃幄,當與國道俱隆,非世俗所常有也。惟陛下垂優游之聽
  ,使劭承清閒之歡,得自盡於前,則德音上通,煇燿日新矣!」(2)
  (2)臣松之以為凡相稱薦,率多溢美之辭,能不違中者或寡矣。惠之稱劭,云
     「玄虛退讓」及「明思通微」,近於過也。
    景初中,受詔作《都官考課》;劭上疏曰:「百官考課,王政之大較,然而
  歷代弗務,是以治典闕而未補,能否混而相蒙。陛下以上聖之宏略,愍王綱之弛
  頹,神慮內鑒,明詔外發。臣奉恩曠然,得以啟矇,輒作《都官考課》七十二條
  ,又作〈說略〉一篇。臣學寡識淺,誠不足以宣暢聖旨、著定典制!」又以為宜
  制禮作樂,以移風俗,著《樂論》十四篇,事成未上,會明帝崩,不施行。正始
  中,執經講學,賜爵關內侯。凡所撰述,《法論》、《人物志》之類百餘篇。卒
  ,追贈光祿勳。子琳嗣。
    劭同時東海繆襲亦有才學,多所述敘,官至尚書、光祿勳。(3)
  (3)《先賢行狀》曰:
      「繆斐字文雅。該覽經傳,事親色養。徵博士,六辟公府。漢帝在長安
       ,公卿博舉名儒,時舉斐任侍中,並無所就。即襲父也。」
     《文章志》曰:
      「襲字熙伯。辟御史大夫府,歷事魏四世。正始六年,年六十卒。子悅
       字孔懌,晉光祿大夫。襲孫紹、播、徵、胤等,並皆顯達。」
    襲友人山陽仲長統,漢末為尚書郎,早卒;著《昌言》,詞佳可觀省。
  (4)
  (4)襲撰統〈《昌言》表〉稱:
      「統字公理,少好學,博涉書記,贍於文辭。年二十餘,游學青、徐、
       并、冀之間,與交者多異之。并州刺史高幹素貴有名,招致四方游士
       ,多歸焉。統過幹,幹善待遇之,訪以世事,統謂幹曰:「君有雄志
       而無雄才,好士而不能擇人,所以為君深戒也。」幹雅自多,不納統
       言,統去之,無幾而幹敗,并、冀之士,以是識統。大司農常林與統
       共在上黨,為臣道統性倜儻,敢直言,不矜小節,每列郡命召,輒稱
       疾不就。默語無常,時人或謂之狂。漢帝在許,尚書令荀彧領典樞機
       ,好士愛奇,聞統名,啟召以為尚書郎,後參太祖軍事,復還為郎;
       延康元年卒,時年四十餘。統每論說古今世俗行事,發憤歎息,輒以
       為論,名曰《昌言》,凡二十四篇。」
    散騎常侍陳留蘇林、(5)光祿大夫京兆韋誕、(6)樂安太守譙國夏侯惠
  、(7)陳郡太守任城孫該、(8)郎中令河東杜摯等亦著文賦,頗傳於世。
  (9)
  (5)《魏略》曰:
      「林字孝友,博學,多通古今字指,凡諸書傳文閒危疑,林皆釋之。建
       安中,為五官將文學,甚見禮待;黃初中,為博士、給事中,文帝作
       《典論》所稱蘇林者是也。以老歸第,國家每遣人就問之,數加賜遺
       。年八十餘卒。」
  (6)《文章敘錄》曰:
      「誕字仲將,太僕端之子。有文才,善屬辭章。建安中,為郡上計吏,
       特拜郎中,稍遷侍中、中書監,以光祿大夫遜位,年七十五卒於家。
       初,邯鄲淳、衛覬及誕並善書有名。」
     覬孫恆撰《四體書勢》,其序古文曰:
      「自秦用篆書,焚燒先典,而古文絕矣。漢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宅,
       得《尚書》、《春秋》、《論語》、《孝經》,時人已不復知有古文
       ,謂之『科斗書』,漢世祕藏,希得見之。魏初傳古文者,出於邯鄲
       淳。敬侯寫淳《尚書》,後以示淳,而淳不別。至正始中,立三字石
       經,轉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法。太康元年,汲縣民盜發
       魏襄王冢,得策書十餘萬言,案敬侯所書,猶有髣髴。」
     敬侯謂覬也。其序篆書曰:
      「秦時李斯號為工篆,諸山及銅人銘,皆斯書也。漢建初中,扶風曹喜
       少異於斯而亦稱善。邯鄲淳師焉,略究其妙。韋誕師淳而不及也。太
       和中,誕為武都太守,以能書留補侍中,魏氏寶器銘題,皆誕書云。
       漢末又有蔡邕采斯、喜之法,為古今雜形,然精密簡理不如淳也。」
     其序錄隸書,已略見〈武紀〉,又曰:
      「師宜官為大字,邯鄲淳為小字。梁鵠謂淳得次仲法,然鵠之用筆,盡
       其勢矣。」
     其序草書曰:
      「漢興而有草書,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時,齊相杜度號善作篇,後有
       崔瑗、崔寔亦皆稱工;杜氏結字甚安而書體微瘦,崔氏甚得筆勢而結
       字小疏。弘農張伯英者因而轉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書而後練之,
       臨池學書,池水盡黑,下筆必為楷則,號『怱怱不暇草』,寸紙不見
       遺,至今世人尤寶之,韋仲將謂之『草聖』。伯英弟文舒者次伯英,
       又有姜孟潁、梁孔達、田彥和及韋仲將之徒皆伯英弟子,有名於世,
       然殊不及文舒也。」
  (7)惠,淵子,事在〈淵傳〉。
  (8)《文章敘錄》曰:
      「該字公達,彊志好學。年二十,上計掾,召為郎中,著《魏書》;遷
       博士、司徒右長史,復還入著作。景元二年卒官。」
  (9)《文章敘錄》曰:
      「摯字德魯。初上〈笳賦〉,署司徒軍謀吏,後舉孝廉,除郎中,轉補
       校書。摯與毌丘儉鄉里相親,故為詩與儉,求仙人藥一丸,欲以感切
       儉求助也,其詩曰:『騏驥馬不試,婆娑槽櫪間。壯士志未伸,坎軻
       多辛酸。伊摯為媵臣,呂望身操竿;夷吾困商販,甯戚對牛歎;食其
       處監門,淮陰飢不餐;買臣老負薪,妻畔呼不還,釋之宦十年,位不
       增故官。才非八子倫,而與齊其患。無知不在此,袁盎未有言。被此
       篤病久,榮衛動不安,聞有韓眾藥,信來給一丸。』儉答曰:『鳳鳥
       翔京邑,哀鳴有所思。才為聖世出,德音何不怡!八子未遭遇,今者
       遭明時。胡康出壟畝,楊偉無根基,飛騰沖雲天,奮迅協光熙。駿驥
       骨法異,伯樂觀知之,但當養羽翮,鴻舉必有期。體無纖微疾,安用
       問良醫?聯翩輕栖集,還為燕雀嗤。韓眾藥雖良,或更不能治。悠悠
       千里情,薄言答嘉詩。信心感諸中,中實不在辭。』摯竟不得遷,卒
       於祕書。」
     《廬江何氏家傳》曰:
      「明帝時,有譙人胡康,年十五,以異才見送,又陳損益,求試劇縣;
       詔特引見,眾論翕然,號為神童。詔付祕書,使博覽典籍。帝以問祕
       書丞何禎:『康才何如?』禎答曰:『康雖有才,性質不端,必有負
       敗。』後果以過見譴。」
     臣松之案:魏朝自微而顯者,不聞胡康;疑是孟康。康事見〈杜恕傳〉。
     楊偉見〈曹爽傳〉。
  評曰:昔文帝、陳王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聲相應,才士並出,惟粲等六人
     最見名目。而粲特處常伯之官,興一代之制,然其沖虛德宇,未若徐幹之
     粹也。衛覬亦以多識典故,相時王之式。劉劭該覽學籍,文質周洽。劉廙
     以清鑒著,傅嘏用才達顯云。(10)
  (10)臣松之以為傅嘏識量名輩,寔當時高流;而此評但云「用才達顯」,既於
     題目為拙,又不足以見嘏之美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