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akucy (承先啟後)
2022-01-22 22:43:17※ 引述《chordate (封侯事在)》之銘言:
: 陳寅恪在
: 《崔浩與寇謙之》一文中提到:
: 「蓋六朝天師道信徒之以『之』字為名者頗多,『之』在其名中,乃代表其宗
: 教信仰之意,如佛教徙之以『曇』或『法』為名者相類。東漢及六朝人依公羊
: 春秋譏二名之義,習用單名。故『之』字非特專之真名,可以不避諱,亦可省
: 略。六朝禮法世族最重家諱,如琅琊王羲之、獻之父子同以『之』字為名,而
: 不以為嫌犯,是其最顯著之例證也。」
: 不知道有何根據呢?
: 南北朝用「○之」當名字的人頗多,
: 除了陳寅恪提到的瑯琊王氏、吳郡杜氏、吳興沈氏(沈慶之、沈攸之)
: 例如 劉牢之、陳慶之、祖沖之、顧愷之、裴松之、
: 到彥之、昌義之、司馬休之、太原王氏的王坦之
: 還有東海徐氏的 徐羨之、徐欽之、徐逵之 也是
: 難道這些都跟天師道有關?
: 三國也有一個在出師表中被提到的良臣郭攸之,
: 他可能和天師道有關嗎?
: 反而是張道陵、張魯一脈的人,好像沒有記載名字是「○之」的啊?
〈崔浩與寇謙之〉是陳寅恪 1950 年的文章。
陳寅恪在 1933 年的文章〈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中,
有一節討論東晉的「孫恩之亂」,
該節引證了以下幾篇文獻記載:
《晉書》卷 32〈后妃傳下‧孝武文李太后傳〉
《真誥》卷 8〈甄命授第四〉
《太平御覽》卷 666〈道部八‧道士〉引《太平經》「濮陽」
然後陳寅恪寫道:
「據簡文帝求嗣事,可知孝武帝及會稽王道子皆長育於天師道環境
中。簡文帝字道萬,其子又名道生、道子,俱足證其與天師道之
關係。
六朝人最重家諱,而『之』、『道』等字則在不避之列,所以然
之故雖不能詳知,要是與宗教信仰有關。
王鳴盛因齊、梁世系『道』、『之』等字之名,而疑《梁書》、
《南史》所載梁室世系倒誤(見《十七史商榷》伍伍蕭氏世系條
),殊不知此類代表宗教信仰之字,父子兄弟皆可取以命名,而
不能據以定世次也。」
陳寅恪在這裡已經下了個綜合判斷,
也就是認為「『之』、『道』等字」之所以「在不避之列」,
應該是與宗教信仰有關;
即便陳寅恪也承認不知道箇中確切原因(「所以然之故雖不能詳知」),
但他認為已經足以作出這個結論。
看來陳寅恪是從文獻記載中歸納出此論點的,
然後在〈崔浩與寇謙之〉文中繼續加以發揮使用。
至於其他以「○之」取名的東晉南朝人物,
是否都與天師道有關?
我認為都有這樣的可能性,但若缺乏直接間接證據,
也沒有必要直接認定擁有這種姓名的人=天師道信徒。
取名未必會反映本人的信仰,
也有各種不同情境因素存在的可能。
有時候是當事人的長輩或家庭有天師道信仰、但當事人自己不是信徒,
長輩這樣取名,當事人也沒有特別去改名,就這樣繼續用了。
(現代人應該也有這種現象吧)
有時候是種跟風、流行的取名款式,
當時庶民百姓也不見得都有充分智識能理解到「○之」與天師道的關係。
有時當事人本身可能根本不識字,
他的名字是後來別人幫他取的(尤其是軍事將領)。
因為人間事的複雜性,
不妨在腦裡心裡帶著「人名『○之』可能與天師道有關」這樣的意識,
然後再根據實際個案情況各別判斷。
我在猜想:
以「○之」取名,
會不會與天師道的某個或某些流派有關?~~
但我對道教史的討論總是很難融入,
「不知為不知」,有請對這方面瞭解的板友來解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