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akucy (承先啟後)》之銘言:
: ※ 引述《chordate (にんきもの)》之銘言:
: : 正好在別版有人提到三國演義中的「西涼」
: : 其實「西涼」這個地理名詞,和「南徐」類似,
: : 都不是屬於三國時代的地名,而因三國演義而為人熟知
: : 想必很多版友都聽過西涼鐵騎
: :
: : (呂布:我一個并州人怎麼也被畫進去了?)
: : 先附一些背景知識,建安18年(214年),曹操把天下州郡改成九州
: : 這其實是建安9年曹操復九州的舊議重做,目的就在於把曹操的冀州牧轄區大幅擴大
: : 當初是被荀彧勸下來的
: : 或說太祖「宜復古置九州,則所制者廣大,天下服矣。」太祖將從之,彧言曰:「若
: : 是,則當得河東、馮翊、扶風、西河、幽、并之地,所奪者衆。前日公破袁尚,禽審
: : 配,海內震駭,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衆也;今使分屬冀州,將皆動心。且人
: : 多說關右諸將以閉關之計;今聞此,以為必以次見奪。一旦生變,雖有善守者,轉相脅為
: : 非,則袁尚得寬其死,而袁譚懷貳,劉表遂保江、漢之閒,天下未易圖也。願公急引兵先
: : 定河北,然後脩復舊京,南臨荊州,責貢之不入,則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
: : ,乃議古制,此社稷長久之利也。」太祖遂寢九州議。
: : 建安18年時曹操已經打敗馬超,袁尚、袁譚、劉表這些人早就都不在了
: : 剛好荀彧也死了,所以就順利改九州了,這點趙翼有詳述。
: : 而涼州在這波改九州的過程中就不見了,被併入雍州
: : 獻帝起居注曰:「建安十八年三月庚寅,省州并郡,復禹貢之九州....
: : 省司隸校尉,以司隸部分屬豫州、冀州、雍州。省涼州刺史,以并雍州部,郡得弘農、京
: : 兆、左馮翊、右扶風、上郡、安定、隴西、漢陽、北地、武都、武威、金城、西平、西郡
: : 、張掖、張掖屬國、酒泉、敦煌、西海、漢興、永陽、東安南,凡二十二郡。」
: : 所以法正在跟劉備講說打漢中的好處時,東漢朝廷其實只有雍州而無涼州
: : 法正卻把雍、涼並稱,大概是用東漢光武帝時的行政區劃,把雍州拿來代稱關中?
: : 正說先主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
: : 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偪故耳。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
: : 之將帥,舉衆往討,則必可克之,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
: : 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
: : 不可失也。」
: : 後來曹丕即位的時候,又把雍州重新分出涼州、秦州
: : 晉書地理志:
: : 後漢光武都洛陽,關中復置雍州。後罷,復置司隸校尉,統三輔如舊。獻帝時又置雍州,
: : 自三輔距西域皆屬焉。魏文帝即位,分河西為涼州,分隴右為秦州,改京兆尹為太守,馮
: : 翊、扶風各除左右,仍以三輔屬司隸。
: : 然後秦州不知怎麼回事一下子就廢掉了,
: : (秦州)案《禹貢》本雍州之域,魏始分隴右置焉,刺史領護羌校尉,中間暫廢。
: : 及泰始五年,又以雍州隴右五郡及涼州之金城、梁州之陰平,合七郡置秦州,鎮冀城。
: : 所以曹魏的西方行政區劃就變成同時有雍州、涼州存在。
: : 1.西涼這個名詞,個人查找的的結果,
: : 最早出現似乎是在,桓沖上表請求趁著苻堅攻前涼時北伐的文章中。
: : 氐賊自并東胡,醜類實繁,而蜀漢寡弱,西涼無備,斯誠暴與疾顛,衹速其亡。
: : 然而天未剿絕,屢為國患。臣聞勝於無形,功立事表,伐謀之道,兵之上略。
: : 況此賊陸梁,終必越逸。北狄陵縱,常在秋冬。
: : 確實比三國時代晚了快100年。
: : 十六國時期,存在李暠建立的「西涼」政權,但是他們自己肯定是不會叫自己西涼,
: : 而是叫「涼」。
: : 然而「西涼」在北魏已漸漸成為一個涼州地區代稱
: : 所以拓跋燾滅北涼(這是國名)後,已經有西涼音樂的說法
: : 隋書音樂志:
: : 西涼者,起苻氏之末,呂光、沮渠蒙遜等,據有涼州,變龜茲聲為之,號為秦漢伎。
: : 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謂之西涼樂
: : 後來查到東漢和帝時,李尤的《笛銘》有
: : 剡削長幹,二孔修長。□□□□,出自西涼。流離浩蕩,壯士抑揚
: : (如果這邊來源無誤的話,那東漢時就有西涼的講法了。)
: : 在南方,南朝齊已知有遙置的西涼州
: : (483年)二月辛巳,以征虜將軍楊炅為沙州刺史。
: : 辛丑,以隴西公宕昌王梁彌機為河、涼二州刺史
: : 東羌王像舒彭為西涼州刺史。
: : 西涼真的成為一個實置的行政區,則要到西魏的時候了
: : (不過只有一個三國時期郡的大小,而且很快就改名甘州)
: : 隋書地理志:
: : 張掖郡西魏置西涼州,尋改曰甘州。統縣三,戶六千一百二十六。
: : 2.「南徐」一詞反而出現早得多,在東晉建立時就有了。
: : 是南渡人士的僑置州。
: : 是時,幽、冀、青、并、兗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帥過江淮,(晉元)帝並僑立郡縣以司牧之。
: : 以江乘置南東海、南琅邪、南東平、南蘭陵等郡,分武進立臨淮、淮陵、南彭城等郡,屬
: : 南徐州,又置頓丘郡屬北徐州。
: : 三國演義中還有提到南徐「潤州」,則是隋朝時才有的地名了,指京口
: : 孫權在建安13年到建安16年遷都建業為止,以這裡為首都。
: : 讀史方輿紀要:
: : 宋爲南徐州治。宋永初二年加徐州曰南徐州。元嘉八年分江北爲南兖州,而南徐州獨治京
: : 口,並置南東海郡。齊、梁因之,《隋志》:「南東海郡,梁改爲蘭陵郡。陳復曰東海。
: : 」以至於陳,京口常爲重鎭。隋平陳,州郡俱廢,爲延陵縣。開皇十五年置潤州,以州東
: : 潤浦爲名。
: 補充一點資料,
: 主要是在說「南徐州」是在南朝宋開國皇帝宋武帝劉裕永初年間開始出現的,
: 《晉書》〈地理志〉裡關於南徐州成立的說法有誤。
: 東晉設置僑州的時候,都沒有為各個僑州州名前面加上「南」,
: 而是直接使用原本的州名。
: 後來義熙年間劉裕北伐,
: 幾個有設置僑州的州原本所轄領域被劉裕攻克收復,
: 並且在這些收復的領土上重新設立原本的州;
: 為了不讓這些新恢復的州與各個僑州撞名,
: 於是便在新恢復的州的州名前面,
: 都加上一個「北」字。
: 這樣的做法,
: 在郡、縣的層級也比照辦理。
: 此後待至劉裕稱帝,
: 劉裕下詔把『北X』、『北XX』之類的郡、縣名裡的「北」字拿掉,
: 換成在僑郡、僑縣名稱前面加上「南」字;
: 雖然史籍記載只說郡縣名要這樣調整,
: 但從實際情形來看,
: 各州的州名也是依據此原則而有所改動。
: 「南徐州」這個州名的出現,
: 便是此政策下的產物。
: 《宋書》〈武帝紀下〉:
: 「(永初元年八月)諸舊郡縣以『北』為名者,悉除;寓立於南者,
: 聽以『南』為號。」
: 《宋書》〈州郡志一‧南徐州〉:
: 「晉永嘉大亂,幽、冀、青、并、兗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過
: 淮,亦有過江在晉陵郡界者。
: 晉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鑒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於晉陵諸縣,其
: 徙過江南及留在江北者,並立僑郡縣以司牧之。
: 徐、兗二州或治江北,江北又僑立幽、冀、青、并四州。
: 安帝義熙七年,始分淮北為北徐,淮南猶為徐州。後又以幽、冀
: 合徐,青、并合兗。
: 武帝永初二年,加徐州曰南徐,而淮北但曰徐。」
: 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卷 19〈晉書二‧地理志上〉:
^^^^^^^^^^^^^^^^^^^^^^^^^^^^^^^^^^^^^^^^^^^^^
: (雙引號『』句子為《晉書》原文,
: 雙引號『』後為清代錢大昕的考證意見)
: 「『明帝以郗鑒為刺史,寄居廣陵,置濮陽、濟陰、高平、太山等
: 郡。後改為南兗州』
: 按:晉南渡後,僑置徐、兗、青諸州,俱不加『南』字。
^^^^^^^^^^^^^^^^^^^^^^^^^^^^^^^^^^^^^^^^^^^^^^^^^^
: 劉裕滅南燕,收復青、徐故土,乃立北青、北徐,而僑置
^^^^^^^^^^^^^^^^^^^^^^^^^^^^^^^^^^^^^^^^^^^^^^^^^^
: 之名如故。
^^^^^^^^^^
: 是時兗境亦收復,不別立北兗州,但以刺史治廣陵,或治
^^^^^^^^^^^^^^^^^^^^^^^^^^^^^^^^^^^^^^^^^^^^^^^^^^
: 淮陰,而遙領淮北實郡。
^^^^^^^^^^^^^^^^^^^^^^
: 義熙末,乃以兗州刺史治滑臺,而二兗始分;然僑立之州
^^^^^^^^^^^^^^^^^^^^^^^^^^^^^^^^^^^^^^^^^^^^^^^^^^
: 猶不稱『南』。
^^^^^^^^^^^^^^
: 至永初受禪以後,始詔除『北』加『南』。……」
^^^^^^^^^^^^^^^^^^^^^^^^^^^^^^^^^^^^^^^^^^
: 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卷 19〈晉書二‧地理志下〉:
:
: 「『以江乘置南東海、南琅邪、南東平、南蘭陵等郡,分武進立臨
: 淮、淮陵、南彭城等郡,屬南徐州,又置頓丘郡屬北徐州』
: 按:元帝之世,蔡豹為徐州刺史,鎮下邳,豹死而卞敦以
: 刺史鎮泗口,尋退保盱眙,未聞有南、北徐之分,此一誤
: 也。
: 當時僑立諸郡,或在江南,或在江北,雖非故土,而不加
^^^^^^^^^^^^^^^^^^^^^^^^^^^^^^^^^^^^^^^^^^^^^^^^^^
: 『南』字。義熙收復全徐,由是有北彭城、北琅邪、北蘭
^^^^^^^^^^
: 陵之稱。永初受禪,乃詔郡縣寓立於南者,聽以『南』為
^^^^^^^^^^^^^^^^^^^^^^^^^^^^^^^^^^^^^^^^^^
: 號,以『北』為名者悉除之。而〈志〉謂元、明之世已有
^^^^^^^^^^^^^^^^^^^^^^^^^^
: 南琅邪、南東平、南蘭陵、南彭城、南下邳、南東莞諸名,
: 此二誤也。……」
: 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卷 19〈晉書二‧地理志下〉:
: 「『義熙七年,始分淮北為北徐州,淮南仍為徐州,統彭城、沛、
: 下邳、蘭陵、東莞、東安、琅邪、淮陽、陽平、濟陰、北濟陰
: 十一郡』
: 是時徐州全境俱已收復,分為二州,畫淮為界,〈志〉稱
: 『淮南仍為徐州』,可見前此無『南徐』之稱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