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alebjael (calebjael)》之銘言:
: 標題: Re: [討論] 從「箕谷不戒之失」談起
: 時間: Thu Apr 3 19:25:46 2014
: 回到箕谷戰場上來﹐趙雲與曹真對峙﹐曹真又被牽制又未能擊破趙雲軍﹐
: 戰績乏善可陳﹐曹真傳自然未記﹐雙方對峙實無勝負之分。
:
: 但趙雲主動撤軍之時﹐為了穩妥保險﹐避免被曹真追擊﹐燒掉了箕谷的棧道。
: (主動撤軍﹐即可視為失利﹐但曹真並無得利。)
:
: 事見諸葛亮《與兄瑾書》﹕
: 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緣谷百余裡﹐其閣樑一頭入山腹﹐
: 其一頭立柱於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窮極﹐不可強也。
: (赤崖﹐上面google定位的紅巖河)
:
: 也即趙雲退兵時﹐主動燒掉了褒斜道北端的棧道。所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 秦嶺的通道各棧道﹐多是於山崖鑿洞置木﹐再上舖木板﹐木板懸空。
: 棧道被毀極難搶修﹐需要付出時間精力與人命才能修復。
:
: 作為一路主將﹐趙雲的行動符合軍事﹐輕輕一把火即阻斷曹魏南下之路﹐
: 是以《雲別傳》才說﹕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
:
: 但就蜀漢整個大戰略來看﹐棧道被毀﹐蜀漢少了一條北伐通道﹐
: 短期之內如果不走東線曹魏早有防備的子午道(漢時置有子午關於道中)﹐
: 就必須走西線強啃陳倉。
:
: 所以接下來諸葛亮的北伐常圍繞陳倉展開﹐而其中在箕谷之戰3年後﹐
: 曹真率軍南攻漢中﹐因褒斜道難進﹐改由子午道南下﹐為蜀漢阻退。
: 直到箕谷之戰6年後﹐諸葛亮才得以出褒斜道至五丈原。
:
: 何以原來的大路主道此後6年中雙方均未能通行﹐即因趙雲燒棧道而退。
:
: 可以說﹐趙雲作為一個合格的、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其戰術選擇是沒有錯的﹐
: 燒棧道不讓敵軍可以追擊、保証己軍從容撤退是正確的戰術選擇。
:
: 但就全面戰略上來說﹐燒掉棧道卻等於斷掉蜀漢的一條生命線﹐
: 影響的是整個北伐的戰略﹐使得曹魏無需再擔憂西援陳倉時會遭到蜀漢側擊﹐
: 因而隨後變成每次都能全力西援、與蜀漢激戰於陳倉、祁山、隴西一帶。
:
: 由此來看﹐趙雲可以獨當一面為偏軍主將﹐卻缺乏大戰略觀﹐
: 不能如魏延成為整個戰區的統帥。正確的戰術在戰略面上﹐確是錯得嚴重。
: 甚至因為褒斜道的破壞﹐在隨後東吳與曹魏交戰時﹐蜀漢難以迅速出兵直接威脅關中﹐
: 雖然蜀漢主攻、卻攻勢有限﹐未能真正起到吳蜀配合共擊的最大戰略。
:
: 因此﹐褒斜道被毀﹐就戰略上來說﹐確實與街亭之敗是可以並列的。
: 趙雲因措施失當而貶也是合理的。(相對的﹐鄧芝就不需負擔燒棧道的責任。)
: 此貶乃貶燒棧道﹐而非貶戰敗。
:
: 對於蜀漢的戰略來說﹐寧可趙雲被曹真追擊﹐損失部分兵力及物資﹐
: 猶能保持繼續進攻的威脅﹐比燒棧道而保存兵力更好﹐反正趙雲所率疑兵﹐
: 在此時此刻沒有太多實際軍事價值。(財產、兵士都可以短期內再征募)
稍稍補充一點,我們可以把諸葛亮兩封與趙云有關的《與兄瑾書》拿出來對照下:
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緣谷一百余裏,其閣梁一頭入山腹,其一頭立柱於
~~~~~~~~~~~~~~~~~~~~~~~~~~~~~~
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窮極,不可強也。(《水經·註沔水上》)
頃大水暴出,赤崖以南橋閣悉壞,時趙子龍與鄧伯苗,一戍赤崖屯田,一戍赤崖口,但
~~~~~~~~~~~~~~~~~
得綠崖與伯苗相聞而已。(《水經·註沔水上》)
也就是說,趙云沒燒毀的閣道,后來也因為大水而毀壞了,還把趙云鄧芝兩軍給隔斷了
所以蜀漢后來不用這條道進軍的責任并不能全算在趙云頭上
而且趙云燒棧道只是耽誤蜀漢幾年時間,想當年劉邦也是很大方的燒棧道,沒多久又出來
蜀漢的人力同樣也是很寶貴的,養一個嬰兒至少十幾年才能成長為可用的勞動力吧
征募是可以,不過夷陵之戰后益州疲敝,此刻恐怕還沒恢復過來吧
個人覺得趙云的行動在戰略上也不能算錯,只是取舍的問題
:
: 現在回過頭來看諸葛亮的上表自貶﹐“箕谷不戒之失”﹐就是“箕谷不誡之失”。
:
: 不誡之處﹐在於諸葛亮事先沒有足夠地提醒、警告趙雲“褒斜谷的重要、千萬不能燒”﹐
: 固然可能是諸葛亮事先沒有想到會全軍敗退﹐也確實可以說是諸葛亮對趙雲的告誡不足﹐
: 當然也可能是諸葛亮將棧道被毀的部分責任﹐拿過來主動承擔。
: 所以“不誡之失”才會責任在諸葛亮自貶﹐而不是趙雲有“不誡之失”。
:
: 這種告誡不足﹐有可能是因為趙雲元老﹐諸葛亮礙於面子﹐
: 覺得不好如同對待年輕將領一樣﹐不斷重復反復強調“趙雲你要如何、我怕你如何”﹐
: 因為怕被認為是不信任老將。也才有了前述《漢晉春秋》所言的明罰思過、厲兵講武。
:
: 然後趙雲就被派去赤崖修復棧道了(《與兄瑾書》)﹐並可能死於赤崖。
: (正史無載死於何處﹐此處以三國演義推論﹐三國演義中趙雲死軍中﹐
: 兩子飛報漢中諸葛亮﹐諸葛亮再令趙雲兩子赴成都報後主﹐或有所本。
: 以地理位置而論﹐趙雲死於漢中前線﹐故先報漢中再報成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