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jack0123nj (墨坎)》之銘言:
: 看完這篇我突然想起小時候,讀鄧艾奇襲成都這段故事時心中的疑惑:
: 成都周邊難道完全沒有守城待援的餘地嗎?
: 劉禪接受譙周一班主降派的意見選擇出降放棄守城,是不為也,抑或不能也?
我以為是不為而非不能(當然,必須承認「能」的風險頗大)。
事實上,劉禪當時還是有一定的選擇餘地的,據守成都抗戰、向其他地方出逃都是
可以選擇的路。因為劉禪其實手上還是有王牌:就是姜維所率的主力。
當時姜維的部隊還很完整,而且據守劍閣成功擋住魏軍主力進入四川,又因為劍閣
天險,足以讓姜維在短時間內分兵,一方面據守劍閣阻止鍾會主力進入,另一方面
回師成都消滅鄧艾。
在這個時候,鄧艾的兩個狀況也必然為蜀人所知悉:
1.兵力其實不多。
2.沒有騎兵。
所以劉禪如果冷靜下來思考,並決意一戰,不管是風險較大的守成都;還是落跑出
去號召勤王,其實都是有一定的勝算的(落跑鄧艾也很難追上,理由就是他既沒有
騎兵,又不熟地理環境,劉禪真有心要跑,鄧艾還真難追上)。因為只要等到姜維
分兵回師,鄧艾就完了,而鍾會是很難對鄧艾做出有效援助的。
所以我才會認為,如果是劉備而非劉禪,那鄧艾就死定了,以劉備在歷史上的意志
力,幾乎可以肯定他絕不會屈服。
事實上也有人這麼認為,華陽國志就記載王崇後來這麼評論(當然姜維的兵力他誇
大了,還有,不可能全數南歸,一定是分兵作戰,但以姜維手上4~5萬的兵力,是
足夠分兵同時作戰並保有優勢的):「鄧艾以疲兵二萬溢出江油,姜維舉十萬之師
案道南歸,艾為成禽;禽艾已訖,復還拒會,則蜀之存亡未可量也。」
順便也回應有人的疑惑:就是姜維為什麼不自主分兵回去擊滅鄧艾,而是全軍退出
劍閣?
我的想法是:
A.姜維自己的內心多少在面臨一系列衝擊時,應該也是有些混亂的,換言之,我想
他當時可能多少有些失衡了,不見得能做出最理智(或著說軍事上最理想的)的
決定。就像曹操在剛聽到水淹七軍時也曾經失衡過,或是萊特灣海戰中栗田最後
放棄衝入登陸場的決定。
B.不過就實際層面來看,我更傾向是這樣的原因:情報太混亂了。
站在當時姜維的角度與所處的環境來看,他應該只能收到這樣的訊息:鄧艾突然
從後面冒出來了→諸葛瞻帶軍迎擊去了→諸葛瞻全軍覆沒,與後方聯繫斷絕。
這時姜維對於成都方面的情況一無所知,也不清楚劉禪的打算。而他收到的訊息
也是極混亂的(姜維傳:「維等初聞瞻破,或聞後主欲固守成都,或聞欲東入吳
,或聞欲南入建寧。」,這可以反映出當時姜維收到的情報有多混亂),我想,
這讓姜維組織有效的反擊成為不可能,因為對於姜維而言,找到劉禪的所在,並
確認其意向才是第一要務,否則就算打贏了但劉禪死了,結果也等於輸了。)
而在參考姜維傳的下一句話:「於是引軍由廣漢、郪道以審虛實。」,我個人的
猜測是,姜維可能傾向劉禪會向東逃,尋求吳軍的庇護。所以後續可能會要與吳
軍聯合作戰,但姜維對吳軍的動機純良程度可能也不會報太大希望,所以整個軍
團帶走可能是希望能將所有資源掌握在手中,以作為之後作戰與外交折衝的籌碼
。
反過來說,如果劉禪是選擇立即派使將自己的抵抗決心告知姜維,那很可能姜維就
會選擇以軍事上消滅鄧艾軍團為第一優先,而不是歷史上這樣比較混亂的決策作結
束。
: 原文的推文有出現一種說法是成都方面見到鄧艾軍勢
: 誤認為漢中劍閣蜀軍主力遭到殲滅
這個機率不高,劉禪是很清楚棉竹之戰被殲滅的是諸葛瞻的部隊,不是姜維軍團,
而且戰後也不是劉禪立即決定投降,也是吵一段時間後才做決定的,那至少劉禪應
該是確定鄧艾是往成都前進而不是往劍閣走,因此我想影響劉禪做決策的因素應該
不會是姜維軍團被殲滅。
: 與其負隅頑抗,不如賣個乖討個下半生的清福
這應該是最有可能的原因。
當然,也要公道的說,當時對於劉禪堅持作戰也是有不利的因素:
1.心理上的衝擊:本來寄予厚望的諸葛瞻竟然全軍覆沒,這對劉禪內心的衝擊應該
是非常大的,也讓他很難再有信心冒險作戰下去。特別是劉禪其實並沒有真正親
身歷經危及生命的挫境歷練(長坂他才1、2歲,只怕一點印象都沒有,之後蜀漢
遇到的各種挫折,他都是身在較為安全的地方收到訊息,而不是直接面臨危難)
,這種逆境下不屈不撓的堅定意志力,他很難培養出來。
2.蜀地人,尤其是蜀地大族的作戰決心,他可能並無把握。如果純粹就軍方的角度
來看,蜀軍正規軍還是能夠也願意一戰的,但是蜀地地方豪族的態度可能就未必
了,這點譙周就是很好的代表。你要說仇國論完全沒有投降(或換個說法,天命
有歸)意味,我想是說不通的,譙周並不一定之前就跟司馬家有勾搭,但是他本
身沒有堅決抵抗的意志這點應該沒有問題。而仇國論可以有市場,一定程度上是
我想可以反映(至少相當部分)蜀地豪族的心理:「要支持劉家,行;但是要盡
全力支持?看看;要不計代價站在劉家這?那就謝謝再聯絡。」,如果要比擬,
或許劉表治下的荊州士人對於劉表與曹操的態度頗為類似。
在諸葛瞻慘敗賠掉短時間內最有可能挽救危機的有戰力部隊後,蜀地豪族是否還願
意全心支持劉禪一搏,我想劉禪是沒有把握的,蜀地豪族應該也是吧。真的搏下去
結果會如何,大概沒人能逆料。
相較之下,選擇投降,以劉禪個人的角度來看,確實不見得是差的選擇。不過,還
是回頭來說,假如是劉備的話,我還是認為他會搏下去。如果換成曹操、孫權,大
概也是會搏下去,只能說劉禪終究不是他們。
: 可是這個說法真的可以成立嗎?
: 因為鄧艾並不是突然出現在成都旁邊
: 而是沿著陰平小道爬過崇山峻嶺出現在成都平原邊界
: 往成都推進的途中也遭遇了一些據點關卡
: 甚至還和諸葛瞻爆發大戰
: 這段時間的大量接觸應該可以得到足夠的資訊
: 判定鄧艾軍不是象徵劍閣陷落的先鋒部隊
: 而是一隻孤軍深入的奇軍
其實這點成都方面早就知道了。譙周傳自己就提到:「及聞艾已入陰平」,換言之
,鄧艾去爬山,成都方面是一清二楚。
: 在這種情況下認定劍閣陷落而選擇開城投降會不會太早了
: 即便諸葛瞻迎戰鄧艾的軍力是蜀地最後的戰力
: 正史中也記載鄧艾也不是大獲全勝
: 反而是經歷了一番苦戰才勝出
: 面對這樣沒有後援,無法重建,只能現地補給的疲痺之師
: 成都方面擠出禁衛軍和城中軍民據城而守
: 有沒有可能等到南面或東面的駐防軍馳援解圍?
駐防軍不可能,諸葛瞻應該已經把成都還能調動的機動兵力都抽空了,關鍵在於
姜維軍團的分兵回援。
如果只據守皇城,等待姜維的援軍,以路程來說其實是有可能的,問題在於意志
與士氣能否支撐到姜維回援,這又要看劉禪本人了。要是是孔明時代,以他受蜀
地人民愛戴的程度,應該是毫無問題,但劉禪就真是兩說...
: 我有猜想過也許蜀漢朝中早就從放棄北伐的主流意見中
: 悄悄衍生出趁早投降的想法
: 諸葛亮死後北伐復國更顯渺茫
: 而姜維即便也是難得的奇才
: 但屢次北伐除了虧空國庫
動用軍隊當然會花費資源,不過以姜維動用軍隊的規模來說,你要說蜀漢是因為
這樣導致民窮財盡,老實說我不太信。如果這樣就會讓蜀國財政崩盤,那孔明時
代動用更多資源的北伐(第1、4次應該都比姜維北伐規模大,更不用說傾全力的
第5次)更應該會導致崩盤才對,可是我們可以看到並沒有,甚至在孔明時代蜀漢
不說遊刃有餘,但至少5次北伐,沒有人說蜀漢民眾面有肌色。
所以歸根結底,我認為還是內政的問題,孔明時代消耗資源更凶,但是蜀漢並沒
有一絲一毫崩盤的樣子;動用資源遠叫孔明時代少,而戰果更大得多的姜維北伐
,反而會導致蜀漢國力崩潰?我想這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並不是說姜維北伐沒有損耗蜀漢國力,但這並非蜀漢崩盤的主因,至少,在物質
上並不是。
: 就算是一時的也好
: 卻收不到可以和諸葛亮比擬的戰果
其實姜維北伐戰果是比孔明時代要好的。光是一個洮西大捷應該就是蜀漢立國以
來對外戰爭戰果之最,一戰做掉數萬人,逼的魏方短時間內兩度下詔罪己,鄧艾
坦陳損失慘重,光此一戰純以戰果而論,這戰果就無人可比。
只是這樣的信心,被段谷摧毀了。
如果洮西大捷這樣的勝利能夠再來個2、3次,或許情況會不一樣。但是上天沒有
給姜維機會,就像也沒有給漢尼拔機會一樣。
段谷一戰純就死傷來說,其實還好,至少應該還遠小於洮西大捷魏軍的死傷(段
谷戰後必然會吹噓己方勝利的魏方詔書也只說「斬將十數,馘首千計(不是萬計)」
,可見明確陣亡的該只有數千人,不會破萬)。
但這一戰摧毀了蜀人的樂觀心理,讓他們發覺魏國丟了數萬,還是可以生出數個
數萬來,而且姜維並無法保證百戰百勝。
: 甚至難以招架司馬昭策畫的滅蜀戰役
: 丟失漢中退守劍閣
: 種種悲觀的氣氛中
: 才孕育了對我們這些後世的讀者來說
: 覺得突兀而沒有節操(?)的決定
: 但對他們而言也許只是順勢而為罷了
: 目前我給自己的答案是
: 成都不是不能守,而是不想守
這邊我同意。
: 但我的學識淺薄
: 也許各位先進還有不同的見解
: 還請各位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