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認為劉表時代荊吳有世仇的"傾向",但是證據略嫌不足
世仇的來源是南朝宋的裴松之在《三國志》註釋中寫明「荊人服劉主之雄姿
,憚孫權之武略,為日既久」。我相信裴松之的評論有他可靠之處,一方面
他看過的一手史料比他願意註釋出來的內容要多上許多(我個人認為裴看過的書
後來會失傳的主因,是侯景亂梁、兵災之故,包含梁元帝死前把藏書七萬冊燒光)
,一方面裴的家族(河東裴氏)世居荊北的襄陽,深知荊州人對三國的歷史記憶,
所以我個人願意相信裴的評論有其(荊州人)的代表性。
所以我跟kea大的論點一樣,認為呂蒙後來攻下南郡時,荊人對吳軍幾乎沒有反抗的反差,
是因為之前魯肅在210-217年在荊東成功的政治工作(長達七年),因為魯肅不管是在江夏
的五年,還是在江夏、長沙、桂陽三郡的兩年中,史載「(魯肅)在荊州,甚得物情,
眾至萬餘。(魯)肅為人方直嚴毅,寡於玩飾,內外節儉,治身整齊。在軍手不釋卷
,善屬文,思略弘遠。」(《建康實錄》)、「屯營不失,令行禁止,部界無廢負,
路無拾遺,其法亦美也」(三國志)
以上說明魯肅在荊州"甚得物情",也就是頗得(荊州)民心,這才是荊人對孫吳友善化的
主因,而不是劉表時荊人對孫策、孫權擄掠荊東的反感,譬如吳軍對江夏多次(敗黃祖)
「擄其人民而還」(207年)、「遂屠其(江夏)城...擄其男女數萬口」(208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