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感
第一次看三國的時候有點怪怪的這種感覺
看第二遍時仔細思考了一下
不是單一國有這問題,而且是三國同時出現這個現象
感覺人才不見了,在培育上後繼無力
我分析下來,主要有3大因素:
1.
人口多的地方天才多
一方面是當時背景影響,大環境不好
老百姓大多都因戰亂死光了
除了原本就在當官的名望家族外
其他人都在辛苦務農種田、易子相食,哪有資源能培養智慧
"民間的人才培育"這條路可以說完全斷絕了
民間無法出人才,就沒有飽讀詩書的隱居人才
因三國戰亂而死的人太多了
沒隔多久就打仗,動輒率領二十萬大軍,其中一方全軍覆滅
肯定是屍橫遍野、遍地白骨
漢朝末年人口數5500萬人,打到晉朝剩下1600萬人
三國最低峰時期人口數僅1000萬人不到
幾乎死了近九成的人,堪比《進擊的巨人》地鳴後的末日
大概是將地球人口從80億銳減至10億的程度(地球的負擔瞬間減輕很多(X
東漢末年分三國這段中國歷史死了至少4500萬以上的人
(提供一個數字對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約為1500萬)
因為當下的百姓韭菜們生長的速度長不回來
還不識字就被抓去當兵了
智慧根本沒有機會長起來,就被派去上戰場、成為骨塚之一
一輩子連兵書都摸不到
後來有幸摸到兵書的,也只有被亮懿爺爺們按在地上磨擦
2.
時間點:人才"出湧潮"與"凋零潮"
--主要時間線--
(184年-220年)東漢末年
(220年-280年)三國時期
(263年)蜀漢滅亡
(266年)曹魏滅亡,改國號晉
(280年)東吳滅亡
---------
「人才出湧的時間點」
我如果是"受利益驅動"的人才
早就在群雄割據、或者三分天下早期階段就投靠其中一方了
越早加入成為創業元老,到時候一統天下分杯羹時排序也能排前,不香嗎
當時群雄並立 各國求賢若渴
可想而知此時人才是一波蜂擁而至
原先想隱居的諸葛亮(207年)被三顧茅廬、還有裝病的司馬懿(208年)
感覺算是加入的晚的了
因為他們原本"不受利益驅動",可以視作人才出湧潮的最後一波(?
(可以搜尋"三國群雄勢力變化圖"來看)
(190年)討伐董卓 十八路諸侯(歷史上是11路諸侯)
(194年)袁紹、袁術、公孫瓚、呂布、曹操、劉備、劉表、劉璋、孔融等勢力
(200年)袁紹、曹操、孫權、劉表、劉璋等勢力
(215年)魏蜀吳三國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