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簡單介紹一下哲學系。
由於我念哲學系的時間遠短於念資工系的時間,而且也只有修大學雙主修的課程,
所以我對哲學系的理解可能不是很深入,也有一些見解可能是很主觀的,
因此以下講到的東西,可能某些部份有些偏頗,但希望能呈現一部份的事實。
在台大,哲學系被歸類在文學院底下,但我個人認為哲學系更像是一個理學院的系。
在最基礎的哲學課程當中,都會講到「哲學」一詞在希臘文是「愛智慧」的意思,
也就是說哲學最核心的概念是去追求智慧。在過去的哲學發展上,追求智慧的主要手段,
是透過理性的辨證,對於要處理的問題作出解釋。因此絕大多數的哲學論述,
都是以前提推導到結論,再將得到的結論當作前提推導到下一個結論。用這樣的過程,
一步一步擴展人類對於自身以及自身所處的世界所擁有的知識。
既然哲學的主軸是在擴展人類的知識,哲學在發展上面所觸及的主題其實包山包海。
以西方哲學的發展過程而言,除了醫學很早就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以外,哲學所處理的,
其實和現今我們所認為的「科學」有很大一部份重疊。許多科學的學科,
在尚未有略具規模的體系與架構之前,其實常被歸類為哲學的一部份而被討論與研究。
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講,現在的哲學所討論的議題,則多是尚未具有清楚體系與架構,
無法獨立成為一門學科的議題與領域。但這些議題與領域之間仍有很大的差異。
因此,要一言以蔽之去說明哲學在「學什麼」,比說明其它學科更加困難。
其它的學科可能有一個具體的主題要處理,並圍繞該主題發展出一個系統。
而哲學則承載著一些還沒有發展到這個程度的研究領域的主題。如果更白話一點講,
或許我們可以說哲學在研究那些「其它學科」。雖然這樣可能還是不太清楚,
但我想至少可以將哲學和其它的科學作一個簡單的劃分。在大略了解這樣的概念後,
我將一些哲學系的課程簡單作一些分類,藉此來說明部份現今仍歸類於哲學的領域。
首先,西方哲學從古希臘時期以來,就一直不斷地在對抗懷疑主義。
所謂的懷疑主義主要包括了三個主要的論述
1.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客觀存在的東西
2. 就算這個世界上有任何客觀存在的東西,我們也無法對它產生認識
3. 就算我們能對它產生認識,也無法將這個認識告訴別人
第一個問題如果要以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可以舉駭客任務那種桶中之腦的論證,
認為除了人的意識的主觀認知以外,並沒有獨立於人意識之外,客觀存在的東西。
而為了要回答第一個問題,所發展出來的系統大致上形成了形上學及其分支的存有論,
主要在探討有什麼東西是存在的,存有存在的特性是什麼,客觀存在的定義是什麼等等。
並希望透過回答這些問題,進一步去肯定這個世界上確實有某些客觀存在的東西。
第二個問題則是說,就算真的有客觀存在的東西,但我們可能根本無法認識它。
因為我們並不了解我們的感官或者是理智,是透過什麼樣的方式去接收客觀的事物。
以視覺來舉例,就算真的有客觀存在的事物,發出或反射一些光,進入人的眼睛,
並且刺激視網膜產生神經訊號。但這些描述到最後,描述的仍然是一些物理現象,
我們並不知道這些「客觀」的物理現象,怎麼變成心智意識當中的「主觀」感受。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發展出來的系統則是知識論,探討人們怎麼形成知識。
第三個問題則是說,就算我真的知道某些事,例如箱子裡面有一朵紅花,
並且我也說了「箱子裡有一朵紅花」。但聽到這句話的人,不見得能和我有一樣的知識。
因為在他心中「紅」所描述的,和我心中「紅」所描述的,可能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
假使我所認知的「紅」其實是 A 這個概念,而他所認知的「紅」則是 B 那個概念。
則我所傳達「箱子裡有一朵紅 (A) 花」,和他所接收到「箱子裡有一朵紅 (B) 花」,
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這個溝通的過程當中,無法確定知識有被正確地傳達。
而處理這類問題的研究則發展成詮釋學和語言哲學。
除了回答這三個問題以外,另一個哲學領域則是價值哲學,主要在探討價值的特性,
或者可以說去解釋什麼樣的事物是「更有價值」或說「更值得被追求」的。
而價值哲學當中常被討論的則有倫理學和美學。倫理學討論的是道德上的價值,
美學討論的則是感官上的價值。並且試圖從人們已發展出來的價值系統,
去歸納到底「善」與「美」是什麼,以及符合什麼樣的條件才能稱為「善」與「美」。
這種主題式的哲學分類,基本上是跟著西方哲學的發展方式在分類,
不論中國還是西方,都有探討過類似的議題。而在課程的安排上面,
也有專門的選修課在討論特定時空背景下,中國和西方哲學所探討的主題。
例如西方的英國經驗論、歐陸理性論和德國觀念論,主要是討論知識論,
但各自有不同的立場和發展。而中國哲學則是略以時代劃分,探討不同的議題,
例如先秦、兩漢各有不同的哲學,魏晉時的玄學,隋唐時的佛學等等。
另外還要必修的基礎科目則是西方和中國的哲學史以及基礎邏輯。
哲學史是對哲學發展的過程作簡單的介紹,透過哲學史,
可以讓學生不僅了解特定主題各哲學家的主張,也可以了解提出這些主張的脈落為何。
而基礎邏輯則是講述推論時的基本規則,讓學生能夠有操作論證的基本能力。
上述的領域同樣依照教授個人的專業,可能開設更為進階而專精的課程,
例如有些選修課可能僅討論某一位哲學家在某一個領域的見解,講得很深入。
另一些選修課則是針對一個很窄的主題,綜合比較各個相關的議題來討論。
這部份可能全依教授想要討論哪些主題,就將相關的材料集合起來在同一門課教授。
跳出課程的主題。我個人認為哲學系是一個非常重視思辨的科系,
幾乎所有的作業都是申論題,考試也都是申論題。因為我寫字很慢,
所以每一次考試寫完手都非常非常痠。而思辨的主題經常是一些沒有標準答案,
並且還在爭論當中的議題。因此學習的重點也不在於記住特定的答案,
而是在於面對這樣的問題時,要怎麼樣去分析問題、定義問題、回答問題。
相較於結論的正確性,多數時候推論的過程是否嚴謹則更被看重。
在每一步的推論當中,都必須要確認論證是否有效以及前提是否正確,
並且盡可能挑出所有錯誤加以修正。對於非常喜歡思考的人,
我很推薦至少去選修一些哲學系的課程,藉此了解或學習其它人怎麼思考。
但也因為哲學系所討論的主題多數是相對較不系統化的領域,
是一些比較偏向基礎、原理或後設的議題,因此應用程度比較低。
再加上台灣的社會對於哲學的討論其實並不特別關注與看重。
因此在職涯的規劃上面,比較難直接將哲學的訓練與特定的工作連結在一起。
由於我並非哲學系的本科學生,這部份沒辦法給予更多的訊息。
下一篇的主題我並不打算講述怎麼樣念哲學,因為哲學本身並不是技能性的,
也不應該被特定的學習模式所侷限,分數高低其實對於追求知識與智慧也不那麼重要。
接下來我打算綜合性地討論有哪些方式可以略為提高修課的分數,雖然不是很重要,
但對於需要大學成績繼續升學的人,可能可以參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