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人廢言,認真地分享我的經驗。
「反倒覺得這是家庭教育和社會文化的差
異所導致。
台北的小孩很多小時候就出國遊玩,
或者家長觀念和社會文化灌輸,
自然了解英聽的重要,
進而產生興趣自發加深學習深度。」
這段大部份倒是也沒錯。
但這些學生卻不是指臺北市,而是指擁有有遠見或見識的父母的學生。
我小學三年級前在臺北縣(現新北市)連什麼是英文都不知道。直到下學期轉到臺北市才
被告知每週的「英語課」會分班——結果我當然是去最基礎的班了。即使如此我還是在英
文字母都不甚瞭解的情況下跟同學在那邊:I have a pen I have an apple……uhh! (
不過我那時也不太在意,因為學校月考就是國、數、社和自。英文跟其它體育課等一樣都
是娛樂。
等升上了國中,英文也第一次地進入月考的範圍。加上因為基測也要考所以我自然地必須
要拼。
但想當然爾……我國一和國二的情況你們覺得能有多慘就能有多慘。我連音標都不認識以
至於到最後是全班第一個買翻譯機的。就這樣苦幹實幹到最後基測才勉強有個76分(英文
滿分80)
看似好轉了嗎?放X!到高中在英文成績上還是完全是個X。
我記得高一上是還好,後來為了壓榨自己的潛能所以高一下分組時(一般是高二分)我從
數理實驗轉到一類。結果我就迎接了大大小小英文考試都是5X的一學期……
當然最後還是拚了回來,考了個14級分。
嗯還沒結束呢!知道我最後的結果嗎?
還記得這文是探討英聽吧?
73級分,PR99的成績連臺大經濟備取最後一名都沒有(事實是歷屆只要是備取都能上。)
為什麼呢?
學測部分是90多分,備審是得到80多分,差就差在面試——7X分,因為臺大經濟面試有部
分是英文。
我不管我早就申請上多倫多大學有沒有影響或是打臺大經濟的臉。這邊就是有個事實擺在
眼前:
本來英文相關基礎能力就弱的人,他們在國高中的兩道關卡前根本就別無選擇。他們只能
全力去爭取那英寫跟英讀的成績。到了最後,「他們」或是說「我們」落下了什麼?
就是英聽和英說的能力。
家庭本來就佔了很大的因素,可是等普遍都起步後卻有兩塊大石擋在前面。等面臨第二塊
的時候政策才在那說不該只重視英文的讀寫?
我當然不能說「我們」覺得,但至少我覺得:「再X啊!怎可能在高中升大學的門檻放個
英文標準就能讓大家重視英聽?這是整個大學以下教育制度的問題,不是學生本身的問題
。要改,就大刀闊斧,不要在那隔靴搔癢又增加學生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