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確實不支持葉丙成教授的想法,以理工科來說,
台灣的高中課程其實跟大學普物課程差不了多少,
即使大學普物加入了微積分,但是多數的問題套個公式就可解決,
再者普物上需要用到的微積分其實多數在數甲有學到,
例如運動學的部分都只是簡單函數的積分,轉動慣量也是,
而下學期才比較需要用到指對數函數的微積分與三角代換。
而且高中必修學分過多,一周35堂課,扣掉空白時間也有33學分,
高中三年下來總共有198學分,畢業還要160學分,比大學還多,
其中必修120選修40,而選修中又有許多選修課被拿去上考試科目,
導致高中生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上大學後根本就無所適從。
完整高中三年的學習??說穿了也只有考試科目,其他的部分呢??
就以五大素養:德、智、體、群、美,台灣課程卻獨重智,
在國中也分成七大領域,但因為國中要考試,也只限縮在考科。
那上了高中,這個階段應該是由學生漸漸轉為為自己選擇負責任的人,
在高中開選修,除了多元學習外,也是讓學生有自己選擇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高中的選修課對現職高中教師更是一大挑戰,
畢業幾年後回去高中問問那些老師他們會什麼,
其實大多數也只剩下教課本或講義內容的能力而已,
說句難聽一點的,參考書如果內容與詳解都沒有寫錯,那自己看就夠了。
而在原文中提到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當然也很重要,
畢竟不是所有地方都會有人幫你整理好你需要的東西,你只要吞下去就好,
最後就是上大學的管道,至今還是有許多人推崇聯考的管道,
當然聯考有其公平性與方便性,但通常最簡單的方法不是最好的辦法,
目前主要是繁星與指考分發,每次講到這就有人說繁星可以走後門,
但是指考也可以走後門阿,我還看過有老師把小孩送去東南亞念高中,
回來用華僑身分加分的。
再來繁星的面試是要以價制量,通常繁星在選系時差異不會太大,
但是以指考來說,理工科通常會加考數乙跨商,甚至考十科也都OK,
而且指考分發可以填100個志願,繁星不含科大四技那些最多6個,
所以如果說你志向已經定下來了,你可以利用繁星去上你喜歡的科系,
如果志向還沒定下來,你也可以依照你的能力去選擇校系,這兩個根本就不衝突。
當然最後的問題點就是在於最後的行政作業,
不過我覺得這個可以依照統測的模式來運作,就一個考試成績,
不管甄試或分發都是用這個成績,但是已先甄試後分發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