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artsex (部分的性)》之銘言:
: 綜觀這15年 二類組和醫學系分數越差越大
: 在我的年代 後段私醫多數人根本考不太上台大電機台大物理台大資工或材料
: 簡單講台大電機至少必須北醫長庚以上的水準
: 可是這15年可以發現 現在醫學系的學生大多能考上台大電機
: 整體趨勢大約是 頂尖考生放棄二類組 越往醫科填的趨勢愈來越明顯
台大電機 台大機械 中山醫科
2006 409.93 361.54 451.61
2007 419.52 380.58 470.35
2008 418.10 388.17 458.34(加權還原)
距離十五年前後的幾個指標性科系分數,列台大機
械是以其作為台大二類中段代表。
你的記憶正確,基本上這段時間不存在考上中山醫
科就必定有台大電機的狀況,兩者錄取總分差距大
致在50分上下震盪,能上中山醫科但生物只考50分
的人,可說極其罕見,
又就算有這樣的假三類人,如此分數分布代表他對
數物化的熱忱遠高於生物,兩者做選擇下通常會選
台大電機。
除了台大電機跑去重考之外,在那幾年中山醫科應
該是找不到任何能填上台大電機的人。
但若說上台大電機就必定有醫科,倒也未必,因為
台大電機錄取生中有不少人高中時是「純二類」。
(這批純二類去重考補念一年生物,我是認為醫科
十拿九穩啦。)
不過大抵來說,論應屆綜合實力,那時能對標台大
電機應該要有中段醫科,末段醫科對標的是台大二
類中段。
若把兩邊系上重考生之應屆分數考慮進來,恐怕末
段醫科還會略低於台大二類中段,畢竟二類科系重
考生比例遠遠低於三類科系。
其實台大二類中段和台大三類前段非醫牙一直都是
重考醫科的大系,而且多半隔年就上,其應屆綜合
實力和末段醫科大概在同個區間,就算稍弱也相距
甚微。
有趣的是,無論年代再往前一點或再往後一點,醫
科和理工的差距都是比較拉開的,似乎剛好就是在
這段時間,頂尖理工和醫科成功拉近距離。
個人猜測可能是2000年前後時間點,科技新貴相關
新聞影響力發酵,讓那個時間點的部分國中、高中
學生有了科技新貴夢。
但誰曉得馬上分紅費用化,還緊接著金融海嘯。
: 我讀醫學
: 而這幾年來我聽過在學學弟妹
: 班上有台大電機畢業後重考
: 還有美國長春藤名校CS碩士回來重考台灣醫科從大一念起 (這位父母都是台灣受僱醫生)
: 更不用說什麼台大XX系是醫學重考常客
: 甚至已經在業界工作一段時間的台積電聯發科工程師也有重考醫學的例子
: 很奇怪 這十五年 台灣科技業往上噴 到美國工作的趨勢跟路也很明顯
美國科技業往上噴?對。
到海外工作的趨勢愈來愈明顯?對。
台灣科技業往上噴?錯。
還在那句,不要用這一兩年狀況當作台灣科技業發
展趨勢。
如果用二十年長線來看,台灣科技業毫無疑問一路
向下,我以聯發科這個指標性公司來講。
2000聯發科新人︰獎金是什麼?我只知道第一年領
百張股票。
2005聯發科新人︰獎金是什麼?我只知道第一年領
十張股票。
2010聯發科新人︰沒股票了,第一年獎金只剩300-
500萬。
2015聯發科新人︰暫且跳過,等等細談。
2020聯發科新人︰不是說好年薪200萬?我只有190
萬,被騙了,怒開履歷。
以公司整體角度來看,營收和獲利是愈來愈多沒錯
,但分母膨脹得更快,論員工薪酬絕對沒有一路往
上。
(個人看法︰硬體公司獲利跟不上員工膨脹的趨勢
應該是不可逆的,頂多偶爾出現類似近一兩年的
波動。)
這件事從兩個面向討論︰
以前一年收20人,新人平均年薪2000萬;現在一年
收2000人,新人平均年薪200萬。平心而論,後者
情況對台灣整體經濟較有幫助。
不過如果你是屬於無論收20人或收2000人都能進的
頂尖人才,又想待在台灣工作,毫無疑問你的薪酬
待遇被徹底拉低。
: 而醫學產業收入是停滯 結果還一大堆考生往三類組醫學去填
: 讓我匪夷所思的是
: 還有好多 畢業多年的醫學重考生老人 是那種家裡根本不缺錢 一個月收租就幾十萬了
: 也會跑來重考醫學 很多都是不缺錢的
: 然後科技業往上噴 一屆裡面幾乎沒有重考生 連那種重考一兩年的都很少
因為常態下,理工科系大學四年之後還要念碩士,
這階段會出現「類能力檢定」的洗牌現象。
大學那局考輸了,碩士階段可以扳回來;大學那局
考贏了,碩士階段也可以賠回去。尤其校系等級差
距不大的情況下,重考大學不能說沒有幫助,可是
實際效益很低。
當然了,碩士強度與就讀大學強度乃正相關,不過
非完全正相關。
退一步來說,同樣浪費一年重考,不如把那年用在
重考碩士,CP值高太多了。
要做個比喻的話,高中只考上縣市二中但不滿意,
選擇浪費一年重考縣市一中,就是效益不高啊,專
心準備在大學聯考時討回來比較有意義。
: 醫學系裡面至少3分之1到一半是重考生
: 我知道醫生除了錢以外的魅力 還是完勝其他產業啦
: 但是這種魅力有這麼大嗎? 為了這個頭銜重新再來?
: 還有很多高齡重考的是根本不缺錢耶
人家不缺錢了自然就是看中你所謂「錢以外的魅力
」呀,社會地位這東西很有趣,哪怕你花五倍、十
倍的錢,也未必買得到。
隨便舉例,前幾天那個獎金破千萬的聯詠主管,我
估他年薪1500萬好了,有人覺得他社會地位,即一
般民眾對該職業工作內容的尊崇和敬佩程度,會高
過年薪300萬外科醫師嗎?
我敢跟任何人賭,大數據投票下我壓外科醫師勝。
: 然後最扯的是 這10幾年ptt上有不少醫生的文章呼籲醫療業會越來越走下坡
: 結果考生的行為直接反著填?
這十年頂尖理工往醫牙擠,這十年理工出國趨勢愈
來愈明顯,乍看之下有點矛盾,難道沒那麼頂尖的
反而容易出國工作嗎?
我認為不是,個人猜測是相較過往,現在科技發達
、資訊流通,學生、家長都愈來愈了解選哪個適合
自己。
有把握拚出國會選理工,所以出國趨勢愈來愈高;
沒把握是否想出國會選醫科,所以醫科分數狂噴;
兩者各有各的族群。
至於有沒有把握,可能和家境支援、長輩協助規劃
等都有關,現在學生不像以前那樣較渾渾噩噩、且
戰且走。
類似現象也發生在選校選系風氣改變,以前有陣子
鼓吹行行出狀元,只要你能成為最強之人,念什麼
系都沒差,出路都很好。
這論點確實不能說錯,只是很多人開始發現自己未
必會是那位狀元XD
(生科、光電︰我要寫個慘字!)
那要選當不成狀元還有肉吃的科系,還是選當不成
狀元只能吃土的科系呢?
最後發點牢騷,老實說呢,對於醫牙 vs. 電資這
個老戰點,我也有懷疑過自己想法,會不會是取樣
偏差造成。
我職涯初登板就是上面那個暫且跳過的2015梯次聯
發科新人,那時資淺員工薪酬真的爛到爆,你無法
想像的爛,研替綁約三年一到期,大家立刻攜手共
演全員逃走中,名單攤開我自己數一數,走了七八
成,其中也有人跑去考後醫。
懷疑我唬爛的可以去問MTK內部資深員工,有一段
工號的員工離職率奇高,彷彿那批人被薩諾斯彈指
過XD
同梯研替同事現在偶爾仍會聚聚、交換業界情報,
其實大家也會自嘲難道我們這梯是傳說中的「最衰
世代」嗎?Orz
國中遇到九年一貫改革,高中遇到繁星制度,大學
遇到分紅費用化,工作遇到自己公司被高通打趴,
一換工作遇到川普神助攻前公司。
然後被2020新人嘲諷和羞辱︰「分紅只領10-20萬
太扯了吧?我才報到三個月就領50萬耶?學長你們
那屆是不是都特別廢啊?」
……WTF?
回到上述說的取樣偏差,我們也有在懷疑純粹是自
己身處「最衰世代」,又因為那慘澹的四五年,目
前對我們這梯次的人生與職涯佔比仍非常高,因此
認為台灣科技業就是那麼爛。
但或許、或許、或許,過五十年後再回頭看,會不
會那五十年一遇的黑暗期,碰巧被我們這梯遇到?
我目前覺得不是,但我也不敢保證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