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式或概念(暫且稱之為工具)都會有它的「使用條件」,需要鍛鍊的是,當題目符合使用
條件時,有足夠敏感度發現、想到可以使用該工具。
學到一些新的工具時,一定會不熟,一開始寫題目(課後練習)時,不妨先對照著公式和概
念去看,看看這題的條件下,我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漸漸的有時候還沒去看工具表,自己
就會想起來,這可以用哪一條。
就好像玩卡牌遊戲,各種效果、技能都有「發動條件」。一開始玩的時候一片混亂,不知
道哪張什麼時候用,所以邊玩會需要邊反覆去看去讀效果卡的發動條件。漸漸的會開始記
得,好像這個情況下有某張卡可以用?去找一找才確定是哪一張、條件是什麼。然後越來
越熟。到最後根本不用看發動條件,遇到某個情境自然就會想到那張卡。
如果是自己沒想出來的問題,看完解答後不要直接就看下一題,要把握這一題可以吸收的
養分。為什麼這一題可以使用此工具?原來這種情況也符合「使用條件」嗎?還會有什麼
我原本沒想到、但也適用的類似情況?要加深的不是這一題的印象,而是使用工具的經驗
。
如果是更大範圍的問題,例如求極值、求面積、長度、座標的方法,高中兩三年下來
,可能累積了五種十種不同章節的處理方式。這種可能就需要去做跨章節的整理,學到一
個新的工具,如上所說的熟悉之後,就把它放入你(腦中的)的工具包(例如:求極值工具
包)。
遇到問題時,就可以從工具包裡面,一個一個看看,使用條件是否符合,符合的話是否對
解題有幫助。先全局的觀察,有哪幾條路有通(符合條件),會通向哪裡(可以幫我算出
或推得什麼結果),再選擇一條你覺得可行性最大的路下去試。試一段時間發現不行,再
換另一條試試。避免想到什麼就做什麼,然後一條路走到死。
最後就算發現是你沒想到的路,還是一樣可以把握機會,累積對這個工具的認識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