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ayiong (樂見ㄋㄐpk腥伯)
2009-06-17 19:35:56社會行為動力學的建立
──評蔡華《人思之人》
瀾清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
蔡華 著︰《人思之人──文化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統一性》
雲南民眾出版社,2009年
科學是什麼?今天,在一般人的常識中,這是一個不加思考就可以輕易回答的問題。
科學就是自然科學,是人類透過對自然世界的客觀觀察和研究而得到的絕對客觀真理。
如果不作精致的科學史考証,大略把科學的源頭追溯到伽利略的話,
自然科學已經是一位400歲的老者了。在這漫長的發展歷程中,自然科學脫離了哲學,
獨立壯大,並在各個分支方向上細致分化。對自然現象的強大的解釋力、預言的準確性和
在實際運用中的輝煌成功使自然科學贏得了至高無上的客觀真理地位。
就連大約200年後出現的晚輩──社會科學,在尚不清楚科學為何的情況下,
其各分支學科都已把本學科的性質和任務設定為科學。那時的重要學人幾乎都認為只有
使用“科學”一詞,社會人文學科的地位和客觀真理性才能得到表達和保障。
20世紀90年代,一場被稱為“科學大戰”的辯論在學術界爆發,繼而引起了大眾媒體的
關注。公開衝突的雙方可以分為人文社會諸學科陣營和自然科學陣營。前者觀點大致可歸
結為︰自然科學研究過程極具主觀色彩,語言、政治和利益在研究中經常起到決定性作用
,所以自然科學知識是一種社會建構,甚至只是自然科學研究者之間達成的一致觀點而已
。自然科學陣營,包括幾位諾貝拉獎得主,則極力為自然科學知識的絕對客觀性進行辯護
。論戰期間湧現了大量出版物
,雙方互不相讓,最終也未能分出高下︰自然科學是否具有客觀性這一核心問題依然
懸而未決。有趣的是,這並不是自然科學的客觀性第一次遭遇挑戰。
此前,彭加勒(H. Poincar )就對此類質疑進行過反擊
。為什麼這樣的事件會不斷重演呢?問題就在於人類發明了科學,但對於作為知識的科學
成果和作為行為的科學研究之間的關係沒有準確的認識。換句話說,在一般意義上,
雖然人類是科學研究的主體,但我們並不清楚自己是怎樣發現客觀規律的。
每次爭論的結束,都不是因為問題被完美解決了,偃旗息鼓的原因更多的是任何一方都無
法提出可以說服對方的有力論證,最後雙方都發現即使爭論持續下去也不能解決問題,
只能各自罷兵休戰。我們預期,如果人類在科學研究中的行為規律這一基本問題得不到
解決,類似的爭論還將在未來反覆出現。
雲南民眾出版社近期出版的北京大學文化人類學教授蔡華的新著《人思之人──文化科學
和自然科學的統一性》(法文版L’homme pens par l’homme: du statut
scientifique des sciences sociales, 已於2008年8月由法蘭西大學出版社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出版),
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關於科學的新觀點。同時,此項研究也為如何進行科學研究提出一些
重要的看法和意見。雖然在自然科學的歷史上,一些學人經常身兼二職,
既是科學家又是哲學家,昔日的自然科學家們也曾從哲學中獲益頗多,但今天的自然科學
已成參天大樹。它的幾乎每個細小的分支領域都發展出了一套“完備”的、可供自身持續
發展的道路,似乎再也不需要其它學科的研究者來“指手劃腳”了。那麼,為什麼一個研
究文化的學人可以對科學的本質提出假說,而這兩個學科看似風馬牛不相及?
關鍵在於,社會科學對科學本質的探索對自然科學的發展會產
生什麼具體作用,它是否會與物理學家費曼(R. Feynman)對科學哲學的類比︰
“科學哲學對於科學家,就像羽族學對於鳥一樣,毫無用處”一樣呢?
實則不然。
對自然科學家而言,幾種相互競爭的理論在一定時期裡並存是司空見慣的。它們對同一現
象給出不同解釋,並指向不同的研究路徑。例如神經元突觸之間信號傳遞的化學物質傳導
理論和電傳導理論;又如基礎數學領域的邏輯主義、形式主義和直覺主義等流派;
再如試圖統一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各種量子引力理論,包括弦論、圈量子引力論、
歐幾裡德量子引力論和因果動態三角分割理論等。為什麼自然科學家對同一問題的看法會
大相徑庭?更甚者,我們不難看到,少數科學家在研究中堅定地遵循著大多數科學家認為
沒有希望的研究路徑。這種執著既提供了成功的榜樣,但
也不乏慘敗的實例。如果自然科學研究活動是完全客觀的,那如何解釋受過專業訓練的學
人對同一自然現象,同一實驗數據抱有不同的觀點?難道是“猜”中正確結果的研究者能
比其他研究者
“看”到更加客觀的事實?為什麼同樣的一種行為模式──執著,會導致完全相反的結果
?這一切難道是學人們的感覺器官和神經認知系統的構造各不相同,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
?倘如此,自然科學的研究過程就可以歸結為生物學過程,那我們就該期望生物學的
不斷發展可以為我們找到科學發現的規律。但至今為止,我們並沒有發現人們感知和認識
外界的生物系統在構造上有本質的差別。如果科學研究過程是客觀的,
我們也還沒有找到描寫此過程的動力學方程。
自然科學研究的是物質實體之間的客觀關係,而其研究活動是獲取知識的一種行為。
如果這種行為由自然規律所支配,那麼自然科學就可以研究其本身的行為規律。
不幸的是,科學史的研究表明,科學活動決不僅僅是一個客觀的、可以完全用自然科學
規律說明的過程。對自然科學知識及行為特性的探索不在自然科學的研究範圍之內,
鳥兒無法成為羽族學家,重任落到了人文社會諸學科身上。文化人類學的終極目標就是找
到多樣的人類行為中的統一性,確認並解釋人類的所有非自然行為。作為行為,自然科學
的研究活動是人類行為的一種。對科學行為的研究自然就可以被歸入
到文化人類學的研究領域。從更基本的層面上說,如果我們能找到一般人類行為的規律或
者說人類行為的動力學方程,那麼自然科學研究作為人類行為的一個特例,從普遍方程式
中推匯出其運動規律也就極具可能性了。
蔡華的著作始於討論文化人類學中的一個歷史性難題──亂倫禁忌的原因。之前學術界對亂倫禁忌沒有明確定義,一般是指不允許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結婚或性交。對這樣的人類行為,如果我們僅從生物學優生的角度考慮,難題隨之出現︰為什麼不同的社會採用不同的禁婚範圍?對此,生物學無法給出完美的解釋。作為人類學親屬關係研究專家,蔡華有力地論證了︰1.此種現象的多樣性並不是因為不同社會對世界的觀察的客觀性程度不同;2.人類行為沒有完全按照生物學規律來操作,否則社會將不能延續。在這一問題上得到的最終結論是︰每一個人在其社會中都有一個文
化血緣身分,其性行為模式是由這個非生物的身分決定的。禁止具有相同文化血緣身分的人交媾,其因為在於,社會認為他們結合的後代是畸形,更甚者,很多社會還認為這樣的結合會給整個社會帶來災難。如果我們把“相同文化血緣身分的人交媾會給社會帶來災難”抽象為一個命題,那麼禁止相同文化血緣身分的人交媾這一行為就是對一個命題判斷為真的後果,此時一種行為是由對一個命題的判斷決定的。一個新的概念就此被發現了──信仰。人類的非自然行為正是由它決定的。
人總是持有一些看法,這些看法把一個命題或一套命題視為與真實存在相符。不論這種看法被稱做對一個偽命題或無法檢驗的命題的信仰,抑或被稱做對一種知識或者一種尚待證實的假說的信念,只要這種看法被當作肯定的想法接受,它就開始支配人的行為。例如,當一種看法為一個科學家所接受,即使這個想法包含的命題由於缺乏技術條件而尚待驗証,這種被他肯定的看法,即這個科學家的信念,便已對其行為產生影響︰對其研究產生導向作用。相反,當一些命題……出現時,如果一個個體或一個群體出於種種原因對其並不給予肯定的評判,那麼這類看法對他們的行為將
不產生作用。同理,一個命題已被證明純系荒謬,然而,倘它被一個人或一個群體接受,那它同樣將對他們的行為產生製導。(P.97)
自然科學史上此類案例比比皆是,如牛頓晚年對《聖經》的“科學”研究,廣義相對論被
科學界的廣泛接受早於它被精確實驗驗証。科學史上的很多巨人就是在堅持自己的研究道
路(信仰)而最後獲得成功的,同時也有堅持錯誤觀點而阻礙科學前進的科學專家。
正因為信仰對人類行為的作用關係是客觀的,所以信仰這種主觀存在就具有了客觀性。
科學研究者所要尋找的客觀知識是關於各種關係的客觀描述,科學知識的客觀性在於
“忠實地再現各種現象之間的關係”。(P.123)
信仰的客觀性來源於信仰對人類行為的支配關係。如果說牛頓第二定律說明了力決定了物
體運動的加速度,在這裡,是信仰“透過制度決定著個體行為的模式和運動方向”。
(P.97)這一命題是徹底解釋人類的非生物行為的原理,是人類行為動力學的基本方程式
。信仰作為一類客觀實體的被發現,擴展了我們的研究範圍,如果自然科學是因為其研究
對象的客觀性而獲得客觀性的,那麼以信仰為研究對象的學科也必然可以獲得客觀性──
社會科學成為科學的基礎才得以建立;科學的定義才得以可能︰“科學是關於物質世界及
其現象或者理念世界及其現象的整個不斷發展的知識
體系,她要求無偏見的觀察和系統的實驗”。(P.124)科學研究是人類的非自然行為的
一種,自然也滿足信仰原理,被信仰所支配。
人類的信仰是來自對各種現象的認知結果,“對於相同的研究對象,判斷的多樣性的根源
在於個體感知性的多樣性,個體感知的多樣性又出於每個人的認知能力和知識架構的不同
。”(P.125)正因為此,才會有多種理論競爭並存的現象出現。正是這樣的多樣性,
使我們的科研活動得到正確答案得以可能。“認知結果的多樣性是人類的巨大財富,
是研究的必要條件,甚至是研究成功的保障之一。沒有這種多樣性,就沒有科學。
因為沒有這種多樣性,我們的判斷要么總是正確的,要么總是錯誤的。”(P.126)
在隨後的研究中,蔡華給出了制約科學活動(包括社會科學)的原素
︰(1)是否接受信仰作為客觀的研究對象;(2)是否只承認物質世界的客觀性而不承認
信仰的客觀性;(3)各種不同的已驗証的概念、定律和理論,以及各種待驗証的假說;
(4)研究技術;(5)研究準則︰簡單性、美、自洽、解釋力和可証偽性;
(6)個人的感知力。由此,我們得到了對科學活動成功機率起決定性的三類原素,
首先取決於已驗証的命題和待驗証的命題,需要找到一個有價值的研究命題和方向;
其次取決於驗証命題的技術手段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類原素,成功的機率取決於
個人的感知力。(P.127)
正是因為以前的研究者沒有認識到科學知識和研究行為的不同,不理解科學研究行為是被
主觀的信仰所支配的,錯誤認為科學知識的客觀性必須由研究行為的客觀性來保證,
才導致了科學大戰︰一方以自然科學研究中人的主觀作用論證自然科學知識無客觀性,
另一方以自然科學知識的客觀性和確定性來反駁。蔡華的研究結果是此類戰爭的終結者。
科學研究本身是一個主觀過程,研究者可以在研究中充分發揮其想像力,即使“在研究相
同的事物並且遵循同樣的方法論的情況下,不同的科學家可能得出不同的判斷,因此提出不
同的假說。”(P.125)科學知識客觀性要求的僅僅ꔊu是結果的客觀性,此客觀性是由對各種科學假說的檢驗來保證的。“我們的關注點只在於
,透過各種實驗,研究者們是否最終將在結論上達成一致。”(P.126)
正是由於混同了科學知識的客觀性和科學活動的規律,所以人們對科學活動的成功與失敗
成因的理解常常錯誤,以為只要客觀,無偏見地進行觀察和研究,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
加上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夠達到成功的彼岸。在科學研究中,常常忽視了對多樣性觀點的
重視,只強調汗水和時間的投入,這種信仰的行為結果常常是適得其反,延緩了科學的進
步。由於我們不具有一蹴而就地認識世界的能力,在科學研究中出現錯誤就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我們犯錯誤的幾率要遠遠高於正確的幾率。科學研究中也不能完全以成敗論英雄,
如果沒有大量錯誤的累積,我們很難找到正確的
路徑。“科學活動常常表現為一場同時發現相對真理和製造絕對謬誤,並跟謬誤的信仰對
抗的永恆遊戲中。……然而,‘不撒網,就捕不到魚’,難道這不正是科學活動的魅力所
在﹗”(P.139)由此可見,科學研究者首先必需具備冒險精神,勇敢地質疑前人看法,
提出自己觀點;同時,當自己的研究命題被証偽時也要勇敢承認失敗。其次,
應該有更豐富的想像力和學術嗅覺,只有這樣才能發現問題,也才能解決問題。
《人思之人》是人類科學發展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信仰作為客觀實體的被發現,
人類社會行為動力學的建立,不僅為我們解決了人類本質屬性的問題,同時一攬子地解決
了社會科學的基本問題。它還為我們帶來了關於科學的新理念,得到了科學活動的規律,
並最終給我們今後的科學研究活動提供了方法論上的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