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楊弘任 Latercomer Solar Farms in Act

作者: godsound (在星空下實現願望)   2013-09-14 20:36:10
楊弘任 Latercomer Solar Farms in Action: Socio-technical Assemblage of Green
Energy in southern Taiwan
在楊老師的報告當中,他再度回到十年前曾去過的田野地,討論林邊鄉養水種電的情況
。他主要討論三個行動者在該地太陽能發展所扮演的作用:地方農漁民、光電廠商與地方
政府,分別匯合於太陽能電板的緣由為天災(水災及八八風災)、歐債危機回國尋找巿場與
屏東縣府綠能造縣的目標。他講這個地方如何從養石斑、種蓮霧,轉變成為舖太陽能板的
過程。中央大學遙測中心有對地貌監測的系統,可以查非法養殖的問題。農漁民之所以非
法抽取地下水,則是因為政策因素使然(官方補助不足),因此,縣府的回應方式,則是
透過養水種田來處理。楊弘任將地方農漁民分成三種人:師傅級的、一般(養殖) 業者、
以及出租者。政府的政策主要吸引到第三類人,使其進入光電產業。
楊弘任的企圖在於回應ANT理論當中的討論,他先用「後進國」的概念,來界定台灣
的社會狀態,他認為台灣作為後進國,必須重視社會技術組裝的現象,必須限定物的
能動性,認為物的能動性是有限的;最後則是必須看到鉅觀社會角色起的作用。
邱花妹老師擔任評論,她指出屏東的太陽能光電板的發展是有階段性的。她以德國發展
為例,德國的太陽能技術與法規現實之間的關係是共演化的(這個詞是我用的,我認為可
簡要表達她的意思)。她不認為屏東養水種電的模式實現了台灣人對於太陽能發電的夢想
,因為我們沒有真正成功,自給自足。她的主要批評是(1)對於非人行動者的討論不足;
(2)台灣是否為後進國,有爭議(如台積電所用的化學品可能都是世界第一)。她給予弘
任老師的意見是,是否在屏東光電產業的發展,有其特殊的路徑(我認為即考慮歷史問題
),譬如說,關於阿波羅漂浮面板為何失敗,才能帶進技術社群在其中發揮的影響力;其
次,關於社會技術模型的變遷,他認為這不見得是一個發展的問題(即由後進到先進),
而是一個適當科技的問題。譬如說,農委會希望釋放廢地予太陽能發電,但環保團體及民
間團體反對,因為廢地用來發電與台灣希望農地自給的目標相違背。最後,花妹老師也昃
到,為何我們的太陽能發電走不出一個成功的模式,這點是值得討論。(而不應該直接視
屏東養水種電為成功模式)
後來吳嘉苓老師提問,她提到可用孟加拉的發電作為比較案例,他們達到家戶自足的
目標。但是台灣則是地方政府自己作,但是有了電,不知道要幹嘛,最後又賣回給台電
,台灣的經驗特色是什麼呢?而林崇熙老師則反對先進/後進國的討論,認為這預設了
線性發展模式。我們必須更審慎思考台灣的狀態是什麼,是另類的狀態,還是什麼別的
樣子?陳明祺老師則說,從發展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所謂late-comer的late以及comer
究竟是指什麼,意思不是很明白。
楊弘任老師回應,指出屏東一方面養豬,一戶面利用太陽能電解水,產生氫氣,然後轉
為電池。(問:區域電網可能嗎?答,台電獨大,變成發電戶賣電給台電,再跟台電買電
的狀態,這是對於技術產生影響的社會面向。)關於後者的提問,就留待最後陳東升老師
後進國命題的討論再深入討論。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