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經濟學人 (無薪)實習生世代 (上)

作者: mlkj (￾N )   2014-09-17 23:34:12
這是九月初經濟學人的一篇長文,探討實習生現象,以及衍生出來的無薪實習生現象。
內容蠻有趣的,跟大家分享一下。
網頁版
http://mlkj24.pixnet.net/blog/post/30361259
「不要跟媒體談論、態度要好、什麼都要說好。你不是來改變世界的。」各位小姐,請記
得「不要讓我們去提醒或是建議妳們,什麼才是適合的服裝。」
這些內容,是美國眾議院院長博納(John Boehner)辦公室實習生準則的一部分。這份80頁
的手冊,去年夏天意外地被遺留在某場國會山莊的聚會場合,然後被PO上網。他的辦公室
被稱為「博納國(Behnerland)」,辦公室實習生需要接電話、處理郵件、導覽國會山莊(
「不要捏造故事」)。實習生被要求,要指出博納跟他高中同學的合照,「並說明他的謙
和之處」。
博納國今年夏天招募了24名的無薪實習生。參眾兩院的另外534名成員,有更多的實習生
— 但沒人知道確切數字,因為國會不需遵守資訊自由法(freedom-of-information laws)
,但可能有6,000多名,春秋兩季則更多。從國會山莊走下來,白宮在去年則聘雇了429名
無薪實習生。最高法院則有自己的招募計劃。每年暑假整體而言,整個華盛頓的政府機構
、遊說團體、非營利組織等,約有兩萬至四萬名的實習生。
實習生經歷 — 可在履歷上面增添光彩 — 在全美各地或其他國家都很普遍。今年,年輕
的美國人可能會填滿一百萬個實習生位置;光是Google在夏天就聘了3,000名,保證實習
生可以「作一些重要的酷事」。而布魯塞爾跟盧森堡,在今年夏天則成為1,400名實習生
、或說是未來歐盟官員的家,他們將在歐洲議會實習五個月。四大會計師事務所 —
Deloitte、Ernst & Young、KPMG跟PwC在今年則會聘顧超過三萬名的實習生。中國銀行
有一個八週計劃(網頁上引述一位實習生的話,說實習「心滿意足,又很難用筆墨形容」)
;中國網路零售巨擘,阿里巴巴有一個全球實習計劃。印度的科技巨人Infosys,每年都
從全球招募150位實習生到班格羅(Bangalore)。
從這裡到永恆(譯按:玩eternity永恆、跟自創字intern-ity實習的諧音)
From here to internity
實習生在各國,有不同的意義。比如說在日本,實習通常意謂,為期三到四天,對潛在員
工的評價期。東京軟體公司DeNA就實施這樣的計劃,四天的實習過程中,參與者將會拿到
10萬日圓的薪酬。但有時候實習生這個字眼,會被延伸。在中國從事電子組裝業的富士康
,稱在產線上揮汗如雨、跟其他作業員一樣勞碌的學生為「實習生」 — 有時實習生的人
數會到15萬人。
但在西方世界,以及世界其他角落,實習正慢慢變成邁入白領階級的第一步。這對雇主來
講有何意義?對接下來的實習生世代又有何意義?
最早的實習生,出現在醫生業。根據Ross Perlin的「實習國度」一書,實習醫生的字眼
,最早出現在1865年一份波士頓醫院給信託人的報告中。自30年代起,洛杉磯、底特律、
紐約各城,以及加州的政府機構,開始引進實習生制度。到了1956年,一份調查顯示,全
美總共有42個政府機構擁有實習生制度,從加州的心理衛生部門、到明尼蘇達州的高速公
路管理機構。60年代的歐洲議會,借用了法國餐廳stagiaires一字,也開始有實習生。
隨著政府組織擴大,歐洲議會的實習生位置也越來越多。1983年的實習生人數,已經從3
名成長到500名。企業也開始導入這種制度。許多長期僱用的學徒,是一面領薪水,一面
為了某些專業資格努力。不過這大多是藍領工作,實習通常是給富裕階級,或是有門路之
人。賈桂琳·甘迺迪(Jacqueline Kennedy)就曾獲得Vouge的一年實習機會(不過她最後沒
去)。1976年的美國媒體界,已有超過一半的新聞部招募實習生;而到了1990年代,則幾
乎都有。根據全美大學與雇主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Employers, NACE)的資料,63%的美國學生在畢業前至少當過一次實習生。
會這樣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大學生畢業人口大增。1970年時,超過25歲的美國人裡頭,僅
有十分之一擁有大學學歷;現在則是三分之一。這意味著求職者必須有些不同。「如果沒
有實習生經驗,你拿不到工作offer」,一位在倫敦銀行界找到外匯交易員工作的Richard
說,他去年夏天花了10週當實習生。全球化也增加了競爭難度:實習生有超過一半是外國
人。
雖然Richard的三十多歲年輕老闆,是大學畢業後就直接進公司,但公司現在的員工,幾
乎都有經過實習(或是在競爭對手那邊實習過)。根據市場研究機構High Filers的調查,
現在英國企業內部,超過三分之一開給畢業新人的缺,都由實習生填補。「他們申請地越
來越早」,PwC的人資長Gaenor Bagley說;PwC今年在大學新生訓練週時,就公佈了其萬
人實習計畫。
這股實習熱潮還是有許多令人喜歡的地方。求職者可以在選擇工作前,就有許多不同的體
驗。而雇主則可透過實習計畫篩選適合的人,因為當工作越來越複雜,篩選的難度也會越
高。自動化及外包工作的增加,意味著需要大學學歷的工作,通常要應對的是更多變的責
任,較少固定課題,倫敦政經學院(LSE)的John Van Reenen教授說。而這較難從履歷上看
出來。
所以實習計畫變成亞馬遜口中,聘僱的「重要管道」,亞馬遜之前甚至上至副總階級也進
行實習計畫。分析LinkedIn中超過3億份的履歷顯示,儘管企業提供的實習計畫相當多樣
化,但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實習生,在實習結束後,可以在原本的公司、原本實習的位置找
到全職工作。高盛或是摩根史坦利,超過一半的投銀職位招募,是透過內部實習計畫。銀
行的篩選過程相當折磨人 — 但報酬也相當大方。用比例來看,Richard的實習報酬相當
於年薪45,000英鎊,這跟第一年的新進員工相當。
實習生的推波助瀾,急於讓調高學費看起來合理的各大學,也推了一手,因為大學也希望
把學生推往就職的路上。牛津大學的職涯服務部門,就設立了「實習生辦公室」,要幫學
生在暑假、畢業後找位置。史丹佛大學在華盛頓特區也有一塊小校地,讓學生在首都實習
時有地方住,幫助學生安頓。
另一個美國大學院校推行實習的動機是,實習計畫有算學分,有時候甚至為期一整個學期
。越來越多學校將實習計畫算在畢業學分中。而學生在實習時仍必須付學校學費。華盛頓
大學傳媒教授Gina Neff說,這對學校來講簡直太划算了。「學校拿到學費,卻不用花在
教學上。」有些實習計畫是有價值的,她舉一個她看到的例子說,那個實習計畫是讓學生
在當地的報紙工作,而學校老師也給予支持。但有些實習計畫則否:她指出某個好萊塢的
公關實習計畫,最後變得像是無酬的電影校園宣傳。有些大學可能可以賺到錢,就當作沒
看到。
作者: hydra60319 (收收)   2014-09-17 23:39:00
如果要討論的話,建議也增加些自身的意見喔~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