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慎入
還記得兩年多前剛畢業時
在眾多的面試問答中遇到印象最深刻的一題
而那間公司也成了我人生第一個全職工作
A:
最近社會最常討論的問題就是工資22K這個議題
你對這問題的看法如何?
你認為22K是合理的薪資嗎?
如果不是,你認為該如何解決?
OS:難道是要給我22K的意思??
Q:
我認為薪資環境惡化與新鮮人求職待遇落差除了與政府政策有關之外
在求職環境中的資訊不對稱與不透明也是薪資惡性循環的重要原因!
之後便以我心中所理想的環境做以解釋
概念有點類似後來的房屋實價登錄
而當初心中想法更接近一個資訊完善的勞動市場
在經濟模型中我們會做許多假設,因此解釋這概念也需要很多假設條件相同
在求職者對於相同工作內容的工作待遇行情沒有概念的時候
資方能夠用較低的薪資待遇去取得需要的人力
假設
在行銷領域的新鮮人求職市場
300人規模的企業在徵求國立碩士新鮮人的月薪待遇約40K
但對於剛畢業的新鮮人而言,他並沒有薪資行情的相關資訊
而在面試時的期望待遇只要求了30K
其中便會產生資方給薪落差
又同時同一職位求職者多於該職位需求人數
在資方選擇時又能再降低其薪資預算
如果今天由政府或民間機構來協助將薪資水準透明化
例如
一位112商研所的學生在求職時能夠了解相同條件的求職者最終獲得待遇
A.在FMCG產業擔任行銷專員 40K~45K
B.在金融業擔任MA 40K~50K
C.在傳統產業擔任業務 35K~40K
D.在文創產業當企劃 30K~35K
這樣在求職過程中如果得到相同工作內容但待遇卻低於平均值的offer
那他選擇的機率就會大大降低
而資方在招募上就會遭遇困難
而不得不提高招募薪水
當然
理論上在勞資雙方資訊都完全透明的情況下是如此
但是
1.不是所有求職者條件都能量化
優秀豐富的課外活動經驗
研究專題與產業高度相關
國外研習經驗
甚至外觀氣質談吐等等
2.每個人對於職涯與工作內容的期待不同
金融業MA普遍有良好待遇
但不是所有求職者都願意在該環境下發展
即使如此
我依然認為將勞動市場薪資待遇資訊透明化
依然是解決台灣奇妙的薪資結構一項重要且必須方案
當
求職條件在水準之上的求職者無法讓資方用低薪取得
那在該等級的勞動市場中薪資就不至於產生大落差
而求職條件相較較低的求職者
與對於勞動條件需求較不嚴苛的工作
也能在彼此期待沒有大落差的情況下能夠快速謀合
以上說明如果還是有些難以理解,那我再舉一例
如果今天你知道A公司徵求人資助理的薪水待遇是32K
那相同條件的B工作如果只開25K你接受的機率就會大幅降低
又
你今天知道與你相同條件的求職者(學歷,語言,年齡,經歷等等)
在類似的產業中薪水待遇在30K~35K
那你接受22K工作的機率也會大幅降低
如果資訊能夠獲得一定程度的透明公開
那只想壓低薪水取得人力的公司就無法成功招募
或是只能取得本來就落在該薪資待遇的求職者
那勞動市場的薪資亂象就能獲得解決
再舉我最近半年求職過程常遇到的狀況來說吧!
在求職上遇到瓶頸加上對於跨領域職務的待遇並不清楚的情況下
A工作詢問期望薪資時,我開了35K,而人資表示薪水有所落差而得到無聲卡
但該工作內容與環境其實30K我也能夠接受
B工作詢問期望薪資時,我開了35K(因為網路上的資訊得知該公司薪資條件較差)
結果拿到offer核薪時還高過這數字!
反而讓我有些後悔沒開更高一點讓他砍
C工作在看到我期望薪資寫35K的時候還語重心長的跟我說...
我們不會給這種薪水....你的條件我們最低給薪是38K
如果今天能夠有更完整的資訊
是不是就能減少很多求職時間損耗與高才低就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