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台企銀的那些事

作者: lintan (想交個射手女孩)   2015-06-07 23:10:31
台企銀的那些事
台灣中小企業銀行
世界排名:414(2013/12)
淨值:62,747M(市佔2.15%) (2014/12/31)
資產總額:1,391,992M(市佔3.27%)
存款餘額:1,133,710M(市佔3.47%)
放款餘額:991,698M(市佔3.83%)
國內分行家數:124
員工人數:4,703(平均年齡45.42)(平均服務年資19.66)
海外據點:洛杉磯、香港、雪梨、上海、布里斯本
彰化商業銀行:
世界排名:274(2013/12)
淨值:119,328M(市佔4.13%) (2014/12/31)
資產總額:1,842,801M(市佔4.33%)
存款餘額:1,444,768M(市佔4.42%)
放款餘額:1,251,260M(市佔4.83%)
國內分行家數:184
員工人數:6,373(平均年齡41.74)(平均服務年資16.63)
海外據點:紐約、洛杉磯、東京、倫敦、香港、新加坡、昆山、昆山花橋支行、東莞、福

華南商業銀行
世界排名:231(2013/12)
淨值:139,894M(市佔4.84%) (2014/12/31)
資產總額:2,216,203M(市佔5.21%)
存款餘額:1,808,385M(市佔5.53%)
放款餘額:1,479,651M(市佔5.71%)
國內分行家數:185
員工人數:7,048(平均年齡43.31年) (平均服務年資18.21)
海外據點:洛杉磯、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深圳、胡志明市、河內代表辦事處、澳
門、雪梨、深圳寶安支行、上海、福州
台企銀在官股行庫中,先天不良後天又失調。存款量約一兆一,放款量近一
兆,124家分行。存款只有台銀的一半不到,三商銀三分之二的分行,報章媒體
所提到的大型行庫,幾乎都不會將台企銀算在內。所謂的四大行庫或三商銀等稱
號,也幾乎輪不到台企銀。當初高普考的時代,台企銀幾乎是所有官股銀行中的
最後一個選擇,因此台企在官股銀行中,顯得相對弱勢。
台銀的董事長一般會兼任銀行公會的會長,土銀的董事長即使不像台銀那麼
威風,也因為手頭的資源多多,到處剪採也相當風光,表現的好有機會到中央任
更大的官,而兆豐與合庫的董事長常常是媒體的最愛,每每銀行有重大股匯消息,
總是以他們馬首是瞻。由於動見觀瞻,這些官股大型行庫的董事長總是好大喜功,
力求表現,陳沖整頓了合庫,不負眾望一路升官至行政院院長,台銀董事長更是
努力的配合政策,以求保持銀行界第一人的地位。
然而,到台企銀當董事長或總經理的官派人選心情卻不如其它官股行庫那麼
好。一方面除了台企銀的存放款量太少之外,台企銀的屬性也很難讓這些長官們
可以在短期內衝出成績。雖說台企銀是中小企業的專業銀行,但似乎沒有什麼特
別佔有優勢的地方,土銀的不動產承作比率上限比其它銀行來的高,兆豐銀在外
匯方面佔盡優勢,合庫分行特別多,但中小企銀的中小企業似乎沒啥路用。
每家大型行庫都可以承做中小企業相關的業務,每家銀行都可以來搶中小企
業的生意,但中小企銀一方面礙於名字,一方面規模也相對不足,似乎沒辦法搶
到大企業的生意,即使勉強搶到聯貸案,頂多就是當個參貸銀行,很難想像台企
銀當主辦銀行的畫面。沒有大型聯貸案可以剪採露臉,也沒辦法像大型金控負責
人一樣常常在媒體上發表意見,被派到台企銀的董事長總經理們總是有氣無力,
甚至覺得是被貶官,不然為何不派他們到其它更大的官股行庫。
台企銀除了中小企業之外,可說沒有強項,玩外幣玩不贏兆豐,玩房貸搶不
贏土銀合庫,與大公司的往來更是完全拼不過三商銀,更別提財富管理與信用卡,
存在感不只在官股行庫中最弱,甚至也比許多新銀行還來的遜色,行員是當初高
普考中分數幾乎最低的,分行比別人少,連官股最大強項-祖產,也比許多民營
銀行少。因此,別說要奮起,只要能守住台企銀的既有基業,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長官心態如此,下面的員工也沒有更好。台企銀的員工們很知道自己是相對
弱勢的一群,除了早早就被民營化,被合併與賣掉也一定是第一人選。因此,員
工對台企銀也沒有太大的向心力,只希望能保住飯碗,能維持住官股行庫中的最
低福利水準到退休就行了。因為一直處在危機感之中,台企銀的工會相當強勢,
一直努力自救,力保工作權。
也因此,不論台企銀賺多賺少,幾乎會照發加班費,獎金也盡量發到官股的
標準四點多個月,員工所背負的業績壓力也相對小。沒辦法,老董、老總找不到
方向,下面的員工也看不到太遠的未來,得過且過,有盈餘就發獎金,不用想太
以後的事,所以很少會拿錢去打呆帳,因此台企銀的逾放比在官股行庫中是相對
糟的。
另一方面,台企銀也非常低調,不太打廣告張揚,深怕政府與立委諸公們看
到了,又會想將台企銀賣掉或嫁給別人。政府在與兆豐的合併案中見識到了台企
銀工會的力量,也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只要台企銀不惹事,只要沒有立
委特別提起這件事,就暫時放台企銀一馬,裝作沒這家銀行就是了。當然,股票
市場中金融股一大堆,幾乎沒有題材可炒的台企銀根本像是被遺忘的存在一般,
默默的在眾多的金融股中浮潛。
沒業務可衝,長官無心,員工無力,政府擺爛,股東看開,台企銀的員工相
對幸福,不像台銀不賺錢的政策性業務一堆,沒有陳沖改造後的精實合庫,少了
板橋林家老董的督軍,不像一銀是個往上爬的跳板,沒有台新彰銀的恩怨情仇,
更少了土銀對IPO的不安,也沒有兆豐銀總行內的中、交之間的楚河漢界,台企
銀除了差點被兆豐併掉之外,可說自成一國,過著安逸悠閒的日子。
因此,大部分台企銀的員工是認同台企的工作環境與福利的,少量的推卡與
保險基金壓力,兼有著官股行庫最低的福利保障,在不被購併的前提之下,是相
對溫馨的工作環境。因為資產品質太差,工會太強,大多數的民營銀行對購併台
企銀沒啥興趣。因禍得福之下,雖然台企銀比彰銀差,但卻是彰銀被台新看上,
落得目前動彈不得的窘境,要嫁也是需要有相當姿色才會有人要的。
原本台企是要被迫嫁入兆豐銀的,但兆豐銀實在不想娶台企,而台企的老員
工也不想老年失貞,所以一件看似台企銀賺到的合併案就不了了之。原本員工想
說,既然要被併,那不如給台銀併,但因為台銀沒興趣,而且會有全公股與民營
化之間的股權與身分爭議,所以也無緣嫁入台銀。因此,台企銀即使經營狀況在
官股行庫中與彰銀為難兄難弟,但有了彰銀老大哥的前車之鑑,短期間內大概沒
人敢娶,想嫁也嫁不掉。所以怕被民營銀行吃掉的員工短期內不用擔心,但想藉
由合併進台銀或兆豐的人大概也不用太期待就是了。
終究,還是有人入蜀了,打破了這個自成一國的樂土。到底有什麼方式可以
讓只有一州之力的蜀漢帝國去對抗其它的強權呢?雖然每個人都覺得官股銀行
的考核與升遷制度問題很多,但除了弄個萬年不升等或升等不升薪,還是降低新
進行員的入行職等這些根本是欺負員工的方式之外,並沒有哪一位英明的長官能
搞出什麼比較高明的評等與升遷方式。
到底官股銀行適不適合KPI?用了KPI之後就可以改變內虛的體質,把台企
銀變的更強壯?抑或只是另一種的新官上任三把火,繞來弄去又是另一種不給員
工升等與調薪的理由罷了?爹不疼娘不愛的台企銀成了最佳試驗品,反正,失敗
了也不會更糟,如果成功了,不只台企銀精壯了,也可以複製到其它官股銀行,
何樂而不為。
銀行的收入正常有三塊,利差收入、手續費收入與財務操作。財務操作想要
高報酬就會有高風險,用KPI搞不好還算是變向鼓勵操盤手為了帳面好看而甘冒
大風險,不算是什麼好選項。手續費收入有比較具體的數字與目標,但銀行每個
位置差異性頗大,徵授信與外匯可以向客戶推銷保險、基金的機會就比存匯櫃台
少。
同家分行內的位置差異不小,每一家分行的大小、位置落差也很大,同樣是
存匯,來客量就是不一樣。同樣的來客數,大安區與樹林的客人手頭可以定存與
理財的金額就是不一樣。不像製造業,生產線員工的同質性高,也不像銷貨業,
有明確的業績數字可以當作指標。銀行業的總行單位,大小規模地點不一的分行,
與分行內存匯、外匯、放款,甚至管理等完全不同的業務模式,讓KPI的適用異
常困難。
比起手續費收入還有個清楚的數字,銀行業最重要的放款利差更是難以衡量。
有了存款才有放款,但該如何去拉存款?拉到存款之後,萬一客人都是轉存定存,
這樣算是有功還是有過?消金的信貸與房貸拉了一大堆客戶,也比不上一個企業
大戶,這樣該如何去衡量貢獻?同業是企金,徵信人員貢獻多還是放款人員?企
業戶的舊戶續借,貢獻是否大於一筆新拉到的小額信貸?
就算真的找的出一套新的方式來評比員工,員工的努力拼命也許可以增加一
點基金、保險與信用卡的績效,但對銀行真正的核心業務-存放款的利差,員工
的奮起真的會起太大的效果嗎?即使是為了那多一點的獎金,為了那快一點點的
升遷,員工拼了命的力求表現,就能夠替分行拉進大筆的活期存款,與找到企業
大戶?
在銀行業,尤其是官股銀行,活期大戶與企金大戶,都不是一般行員可以處
理的等級,即使行員有心也無力。就算KPI真的有效,也只不過是讓叫號快一點,
多拉了幾張卡,還是多賣了幾張保單等這些對銀行獲利貢獻不大的業務而已。更
何況,所謂的表現好升遷,也比其它官股銀行的正常升遷慢,而表現不好的處罰,
其實也不過是凍薪而已,而這也不過跟當初沒有實施KPI時的原點差不多而已。
所以,弄了半天,證明還是另一套無限評估報告整人方式而已,大部分的員
工還是很難升等,也不容易調薪,很少人受到激勵,也很少人受到處罰,最後還
是回到官股銀行的本質,不管上面有什麼新措施,熱度退了之後,終究會回到原
本過日子的方法,還是每天做一樣的事。台企銀依然是台企銀,官股中最虛弱的
一員,在其它官股行庫獲利紛紛破百億之餘,台企銀的獲利大概只有一半左右。
是的,台企銀行的體質有變好,但跟KPI卻沒有太大的關係。首先是天時,
金融業獲利紛紛創新高,台企銀當然也順著風跟著賺。其次是地利,這幾年台灣
房地產大好,台企銀當然也分了不少油水。而最重要的人和自然是老員工退休,
中階員工升等加薪不易,新進行員常常補不到人,老中青三代的犧牲替台企銀省
下了不少薪資成本,獲利自然會比較好看。可以說,絕對而言,台企銀比前幾年
好,但相對而言,台企變好的幅度又比不上其它的官股銀行。
人走政亡,台企銀的員工經歷了KPI的折磨之後,終於功成身退,歡送長官
榮昇到另一間更大的官股行庫實施KPI。員工鬆了一口氣,也將平安渡過馬八年。
當初參與2005年罷工的員工,又熬過了十年,離退休又更近了一步。台企有試
著往前走,但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明的前景,不高的起薪與不易的升遷讓
台企銀在新人心中的地位每況愈下。
以前官股銀行最多一年一招,現在已經有一年二招、甚至三招的情況發生。
如果說華銀是不停的招人、補人、訓人、然後再走人的銀行員訓練班。那麼台企
則是筆試與面試訓練班,會發生新人一直都沒來報到的情況,很多人報名都只是
來練筆的而已。即使台企內部有默契不要給新人太大的壓力,但如同華銀的新人
加薪一樣,只能治標不治本,騙一時騙不了長久,新進行員看苗頭不對,還是會
拔腿就跑。到時候,真的出現一年四招、五招,可就真的不是一個慘字可以形容
的了。
總之,除了合併,沒有人可以讓台企銀起死回生,KPI也只是一種垂死掙扎
而已,終究還是打回原形,雖然說這原形對台企銀員工而言並不差就是了。台企
銀依然是官股銀行的末段班,因為台新事件,所以目前是個比彰銀好的選擇。眼
前的福利與安穩是一種不知未來方向所表現出來的努力珍惜當下。在官股銀行中
是家不大業也不大的類型,沒有太多的金山銀山,要養老,台企銀的本錢可沒辦
法像台土銀一樣厚,要穩定中求成長,兆豐銀與一銀是難以突破的障礙,更遑論
與民營銀行拼衝刺了。只能說,台企銀為官股銀行中僅優於彰銀的選擇,雖然撐
過了扁八年與馬八年,但要像目前如此安逸的渡過新的八年,可能不太容易,台
企的員工要有晚節不保的心裡準備。
後記:
台灣的銀行業大致上可分為二塊,市佔率也大約各半,一半是官股銀行,另
一半就是非官股銀行,包含了民營銀行與外商銀行。官股與非官股銀行有各自的
玩法,而不同的的經營理念,也造就了不同的工作環境,也吸引著理念完全不同
的員工。可以說,對想進銀行的人而言,選擇官股或非官股銀行,與其說是一種
公司的選擇,倒不如說是一種價值觀的抉擇。
何謂競爭力?如何讓自己在社會中活的比別人好?有些人認為再大的公司
都不可靠,只有不斷精進自己的能力,才不會被社會淘汰。而有些人則是相信個
人終究只是個微小的個體,只有在大企業的保護傘之下,才能渡過大風大浪。而
其中,官股銀行就是穩定的代表,體制的穩定大於個人能力的發揮,而民營銀行
或外商銀行則是個人能力的展現,能力強者居高位領高薪。
事實上,官股銀行也有能力高下之分,在長達三、四十年職涯中,大部分的
人入行的職等都差不多,但卻有人可以當上總經理、副總、經理,但有些人到了
退休時還只是個領組,甚至是高辦。可以說,官股銀行的升遷慢,只是相對於民
營銀行與外銀,在這體制之內的人,看似緩慢的升遷體制,依然可以比較出誰是
比較有能力升官的。
而民營銀行雖然流動率高,依然有不少的內勤人員安然待到退休,比起一般
公司平均壽命只有13年,銀行業的生命還是長了一點,也相對穩定一點。因此,
所謂的穩定與能力,都只是相對的概念。官股銀行頂多只是保障不裁員,但對於
加薪與否,升遷快慢,依然還是看個人能力與造化,三、五年看不出來,拉長到
二十年時,高下立判。反之,民營銀行除了業績單位之外,也需要龐大的後勤與
行政單位,而這些非業績單位的加薪與升遷,在某種程度,甚至比官股銀行還慢。
當選擇了官股銀行,表示認同了體制重於個人,穩定重於能力。在不裁員的
前提之下,自然升遷就會慢,前浪不退,後浪當然無法前進。因為保障工作權,
自然有倚老賣老的現象。官股銀行的董事長、總經理多是官派,家大業大,兼之
政府球員兼裁判,官股銀行還是有一定的獲利能力,即使不靠手續費收入,純靠
存放款利差,還是有一定水準的獲利能力。
所謂的保險、基金、信用卡等業績,不像是民營銀行重要的獲利來源,在官
股銀行,常常只是長官上任的新官三把火,真正創造出來的效益有限。因為
並沒有具體的業績需求,也沒有一個有效合理的評估機制,加上有強烈論資排輩
的濃厚氣息,官股銀行的考績與業績的相關性並不高,個人的能力在官股銀
行並不容易展現出來,除了少數人之外,大部分的人還是只能隨著年資加薪、
升遷,慢慢排隊到退休。而這,就是穩定這大前提之下必然發生的結果。
反之,台灣的民營銀行大多是家族企業,老闆們用製造業那一套cost down
的方法來經營銀行。所謂的MA高薪,也只不過是懶得用長時間去好好訓練一個
全方位的銀行人才,而寧可用多一點的薪水來吸引相對聰明的人來個快速輪調存
匯、外匯、放款等部門,在走馬看花之後推到前線打仗。快速壓縮之下,如果成
功變成鑽石,那麼公司大賺,用遠比官股銀行少的時間,就訓練出強大的銀行員。
反之,如果失敗了,也不過就是多花了一點點的薪水,明年再招優秀的新人再壓
縮看看就是了。
因此,能夠快速成長,並且能有業務能力的銀行員在民營銀行如魚得水,可
能二、三十歲就有著響亮的頭銜,甚至領著比官股銀行分行經理還高的薪水。但
一旦失去業績能力時,3X歲取代前輩坐上高位,就有可能在4x歲時,被另外一
個3x歲的人來取代經理的位子。怎麼來,就怎麼去,當相信能力至上時,當能
力不在時,當有家庭、當健康出問題時,無法再像年輕時貢獻龐大的產能時,就
是該下台一鞠躬的時侯了,這時就千萬別怪民營銀行無情。
而背負較少或沒有業績壓力的後勤人員,台灣的老闆依然喜歡用低底薪高獎
金的方式來處理。低底薪勞健保退休金就提撥的少,高獎金則可以隨著公司獲利
的好壞而調整,並且讓員工看在年終獎金的份上,乖乖撐到過完年再離職。只是,
不論用什麼樣的名目來包裝,整體而言的年薪還是跟官股銀行的薪水差不多。沒
辦法,太低就會讓員工往官股銀行跑,太高的話也沒什麼必要,只是內勤,留住
堪用的人才就行了。
於是,官股銀行升遷加薪慢,但實際上,民營銀行的非核心單位,升官加薪
也沒多快,甚至有N年沒有加薪的情況,所謂民營銀行比官股銀行還看重能力,
其實對大部分的行員而言,也只是和官股銀行半斤八兩而已。對於無法對公司帶
來大量收益或有特殊專才的人,不論官股還是民營銀行,都不可能付出太多的薪水。
至於輪調,官股銀行雖然緩慢,但因為幾乎可以待到退休,除非太誇張,不
然在漫長的銀行生涯中,多少也可以輪調到不同的位置。只是,在穩定的前提之
下,個人輪調與否的職涯規劃,相較之下,就不是那麼重要的事了。而民營銀行,
從招募員工時就有明確的定位,大部分都是專才專用,除了業務所必要的職務之
外,說起來也沒有什麼明確的輪調制度,如果有些人能夠輪調比較多的位子,這
跟官股銀行一樣,通常也是個人造化,跟民營與官股無關。沒辦法,對民營銀行
而言,同一個位置待愈久,業務會愈熟悉,效率就會愈高。變動的同時,也是產
生作業風險的時候,所以沒事別亂調。當然,員工愈不輪調,就會更沒有競爭力,
也比較沒能力離職。
官股銀行有家大業大的優勢,但同時也受政府的控制,不論招人、用人、還
是炒人,都無法跟民營銀行一樣具有彈性。如果再加上各種政策性的因素,不論
是各種優惠存款或貸款,不可拒收定存,指定換鈔行等各項吃力不討好的業務,
搭配著還算有勢力的工會,要求官股銀行要與民營銀行一樣多增加手續費收入與
有跟民營銀行一樣的獲利能力,的確有點強人所難。
反之,民營銀行雖然在人事與經營上具有彈性,不用背負虧錢費力的政策性
貸款如勞工紆困貸款或18%優存等,也可以放手去購併其它銀行,擴大規模,或
者是進行員工汰弱留強的動作,甚至在各種收費上也比官股銀行更不怕客訴。但
劣勢卻是沒有官股銀行的龐大祖產,又有股東的壓力,將本求利乃是所有經營者
的共同目標,銀行業也不例外,自然也沒辦法要求民營銀行跟官股銀行一樣如此
保障員工的權利與福利。
因此,不同的背景,自然有不同的經營方針與理念,在比較與選擇的時侯,
一定要將官股與非官股銀行分開比較,不然則容易流於見樹不見林。貿然批評官
股銀行獲利不如民營銀行或者是服務不如民營銀行時,則是忽略了官股銀行所背
負的政治與社會責任。反之,輕易的抱怨民營銀行視員工如免洗筷或是血汗工廠
時,則是忘記了台灣的許多民營銀行都是家族企業,也是股票上市上櫃公司,有
替家族爭光與替股東賺錢的使命。
有能力的人在官股銀行,可以升遷比同事快,又有餘力兼顧家庭與個人的興
趣。普通能力的人在官股銀行,可以在下班後的生活與升遷二者之中擇一發揮,
或者是兼顧平穩的升遷與照顧家庭。能力差的人則升遷比別人慢,下班後的生活
也多是平淡無奇,極有可能庸庸碌碌的渡過餘生,但比民營銀行好的部分就是基
本上可以待到退休,受到類似公務員的保障。
有能力的人在民營銀行可以年少得志,進行幾年就可以賺到大多數行業都領
不到的年薪。普通能力的人在民營銀行可以犧牲個人生活賺取相對高的薪水,或
者是在後台比官股銀行操一點,但領取跟官股銀行差不多的薪水過日子。而能力
差的人則是容易被推到一線當櫃員、當業務,過著有一天沒一天的業績生活,看
天過日子,並且容易流為免洗筷。
能力強的人不論在官股或民營銀行都不會有太多抱怨,因為都明確知道自己
的價值與選擇。能力普通的人也許有所抱怨,但還是能接受緩慢的升遷與加薪,
因為他們清楚不論是在官股與民營銀行,他們都會得到差不多的待遇。而能力差
的人就會抱怨在官股銀行吃大鍋飯,升遷太慢。不然就是不滿在民營銀行只能被
當作薪水低的櫃員、用完即丟的理專與房、信貸專員,或者是只能當客服與到賣
場推信用卡。
人生最悲哀的事情之一,就是沒有自知之明,無法擇其所愛,也無法愛其所
擇。當選擇了以體制為主的官股銀行,穩定重於一切,個人的能力就是次要的事。
不能一方面抱怨升遷緩慢吃大鍋飯時,卻又享受著低業績的壓力。另一方面,當
選擇了以能力為主的民營銀行時,就不能一方面手拿著獎金,一方面卻希望在達
不成業績時,公司能夠手下留情,不要砍人。
每個人都想在穩定中求成長,在表現好時受到肯定與獎勵,表現差時還能夠
保有一定的福利與薪資。每個人都希望年輕時看能力,年老時看年資,但這某種
程度上是很難同時達成的。餅就那麼大,年輕人吃走了,老年人自然沒得吃。要
留給老人吃,年輕人自然只能流口水。當做了選擇之後,就該接受自己的命運。
考進了官股銀行,就該相信體制,在穩定而緩慢的體制中求發展,接受老人與爛
人存在的事實。而在民營銀行,就該有覺悟,公司隨時會在你最需要公司的時候,
無情的將你踢開。當你為公司充滿年輕人的青春洋溢所喜時,就該知道其它離職
老人背後的苦。
當認同了體制重於能力時,就會選擇官股銀行。既然選擇相信體制,就該選
擇穩定性愈高與愈能維持體制運作的官股銀行,而不該對所謂的穩定性帶有彈性
的官股銀行帶有太高的期待,在體制穩定重於能力的前提之下,導出來的常常不
是讓優秀的人升遷更快或加薪更多這種容易引發爭議且增加成本的結論,而是升
等不加薪或者是N年不升等這種慘痛結局。
反之,當相信能力重於體制時,就該選有競爭力並且可以發揮個人能力的銀
行。這時就不該選擇看起來很像官股一樣穩定的民營銀行,因為只要換人接班,
新老闆改變想法,請個麥肯錫,或來個KPI,整個對老臣的保護體制,就可
能會一夕變天。當然,也不該選擇規模較小的銀行,在重規模的銀行業,銀
行品牌不強,個人能力再強,常常有志難伸。
不管是官股或者是民營銀行,不管是重體制或能力,都盡量避免中小型銀行。
銀行大者恒大是世界的趨勢,小小的台灣有近四十家銀行遲早會面臨整併問
題。八家官股行庫,拖得過扁八年、馬八年,也不見得全部都撐的過下一任
總統。而後段的民營銀行甚至金控,也多待價而沽,一旦價格談好,馬上就
豬羊變色。因此,不管是重能力還是重體制,銀行不要被合併是最重要的考
量。被合併之後好一點是當二等公民,差一點就是資遺裁員,一生辛勞付諸流水。
選擇了銀行業時,就該考量自己的能力與性向,來決定是否要進官股銀行。
一旦選定了之後,就全心相信自己的選擇。即使很優秀的人當了官股的MA,待
個幾年之後,一旦離開服務的銀行,也不會有太強的競爭力,要轉到民營銀行領
類似的薪水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甚至到其它的官股銀行,年資也不見得會被承
認,一切還是要照考進去的職等與升遷制度處理。
反之,就算是民營銀行的RM,一旦要轉到官股銀行,也很有可能從五職等
或七職等的小行員開始開櫃,甚至就算當過民營銀行的經理,也必需要從考進來
的低職等開始,接受被許多年輕人白眼的命運。可以說,官股與民營二種不同的
體系,有不一樣的遊戲規則,不管是官轉民,還是民轉官,幾乎都要砍掉重練,
在轉換跑道的過程,要有相當的代價與決心才是。
有些人建議可以先去民營銀行試試,不行再來官股銀行。事實上,優秀的人
也許會有很多的選擇,但卻並沒有太多重來的機會。任何行業都一樣,機會是留
給及早下定決心的人。就在許多人還在迷惘選擇官股還是民營銀行時,早就有不
少人大學一畢業就選擇進入官股銀行開始累積資歷,其中不乏前段學校的學生,
尤其這幾年更是有不少碩士與海歸人士選擇進入官股銀行服務。如果在民營銀行
繞個幾年後發現自己不行時,再選擇到官股銀行時,一方面有可能因為沒時間唸
書考不上,另一方面也會發現起步比起其它人已經太晚,有種再回頭已是百年身
的惆悵。
當然,有很多優秀的人為了搶進前段民營銀行MA的窄門,從大學時期就努
力考證照,充實外語能力,積極參加社團,甚至有銀行的實習經驗,搭配著前段
的研究所或國外名校的學歷,想要趁年輕,還有新鮮的肝的時候,在民營銀行爆
氣,不論是當RM還是當交易員,好好的將年薪衝的比官股銀行的經理還要高。
而這種機會,也是留給及早下定決心與準備的人。
有能力同時考上官股與民營MA的人,一旦做了選擇,就不要動搖。即使進
了官股,發現MA只是薪水比較高的櫃員,輪調也通常只是形式,待久了也不會
有什麼競爭力的事實。但換個角度,卻是已經比其它官股的員工用比較高的職等
進行,升遷也相對快,踏在穩定的前提上,卻有著比其它同事更多的發展機會。
進了民營銀行,就該有覺悟快速學習累積作業面與業務面的能力,趁身體健康時,
拿青春換高薪。事實上,有著更多的民營銀行員工,是拿青春換絕情,拿命換低
薪。總之,選擇了穩定,就不要想發展,能夠在穩定中發展,那就是上輩子燒了
好香。選擇了發展,就不要還想穩定,遇到重人情的老闆,是祖上有德。
不管是在官股還是在民營銀行,學歷、語言、證照、業績,這是最外顯的四
項能力。當學歷夠威時,常常直接分派到總行單位或者是很快就被派到徵授信等
位置,到一線去開櫃推保險與基金的機會自然就低。當語言能力夠強時,就
比別人更有機會外派與處理外匯相關業務。當證照夠專業時,有會計師、律
師、分析師、CDCS、CFA、FRM等證照時,派去當免洗櫃員或理專的機會自然相對小。
只有學歷、語言、證照什麼都沒有時,才會一直將業績掛在口中,也許推保
險與基金的手續費很重要,但相較於整個銀行的獲利,這只是佔一小部分而
已。對銀行而言,拉到一個企金大戶也是業績,拉到一張信用卡也是業績,
但兩者之間的重要性卻是天差地遠,因此,即使是所謂的業績能力,也有高
下之分。事實上,即使沒有推這些保險與基金,銀行業依然可以靠利差活的
很好。有時候,逼行員推保險與基金,只是希望多少能夠彌補發給櫃台人員
的薪水而已。
當然,除了外顯能力之外,也有待人處事、巴結長官、應對進退、情緒管理
甚至是有背景等內在能力,但這畢竟比較抽象,難以具體化。一個完整的銀行員
應該要有存匯的支定存經歷、外匯的匯兌和進出口與放款的企個金的歷練,如果
還能有催收的經驗,那思考會更加全面。待完分行之後,應該要到總行選擇一個
有興趣的部門當作以後深化的專業領域。當然,如果還能夠有幾年海外分行的歷
練,就會更加完整。
選擇了官股銀行,雖然升遷緩慢,看起來像吃大鍋飯,但只要是人才,只要
肯努力,依然能夠比同梯更快升遷。積極掙取輪調,下班充實外語,將高業、外
匯、授信、保險等基礎金融證照考齊,行有餘力再考外匯交易、進階授信、金融
授信擔保品估價等中階證照拿到手。再有心的話也可以挑戰CDCS、FRM、CFA、
會計師、分析師等高階證照。官股生涯長達三、四十年,不像民營銀行有具體業
績評比,每一點努力的累積,都會成為官股銀行職涯發展順遂與否的基石。
八大官股,扣掉兆豐銀,其它家的平均年薪都不會差太多,但壓力最小與穩
定性最高的自然就是台、土,所以台土優於其它八大。扣除台土,兆豐銀的壓力
與其它八大行庫差不多,但兆豐銀的年薪特別高,所以兆豐優於其它八大。台銀
的穩定與名聲大於土銀,土銀的壓力小於台銀,福利稍優於台銀。沒有民營化或
被合併前的土銀優於台銀。但考慮到IPO與被台銀合併的可能性,台銀又優於土
銀。兆豐的福利優於台、土,壓力也大於台土,但發展機會較多,所以三家的優
劣需要依自己需求考量。簡單說,兆九>台七>土七>兆八>台五>土五>兆六。
台企銀穩定性最低,福利也接近最差,自然是官股最末選。合庫、一銀、華
銀的穩定度優於彰銀,雖然彰銀的壓力小於其它三家,但選擇官股首重穩定,彰
銀穩定性最差,所以彰銀僅排在台企之前。合庫、一銀、華銀三家福利相近,但
華銀福利為三家最差,壓力卻最大,所以華銀在合庫與一銀之後。合庫壓力小於
一銀,但因為分行太多,發展性不如一銀,有鑑於壓力會變大,但發展性的侷限
不易改變,所以一銀略優於合庫,以上為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原本,後記的部分是希望是留到民營銀行系列寫完後再寫,但目前尚積欠小
行員日記三篇、遊記二篇,論文一篇,暫時無力再更新民營銀行的那些事,只好
先將心得放在官股銀行的最後一篇。由於現實上無法待過每一家銀行,即使能待
過每一家銀行,每個人的心得與看法也都不盡相同。即使在台銀,也有行員認為
他們非常努力且有競爭力,升官也快。在台北富邦銀行,也有人覺得他們可以待
到退休,公司非常重人情。所以,要寫到各路人馬都滿意,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
事。
雖然本系列文章力求接近真實,但為了增加可讀性,在架構上仿造三國演義
的敘事方式,七實三虛,重要的事力求正確,為了劇情需要,可能會在某些虛筆
上用稍微誇張的語法。同時,也像太史公一樣,加入了一些個人的情感與評斷。
希望,有別於一般無趣的年報或銀行簡介,能夠用比較恢諧的方式讓對金融業有
興趣的人能夠初步了解台灣銀行業的生態。
最後,為什麼會想寫這麼多間自己沒待過的銀行呢?因為多年前喜歡的女生
想進銀行,一直問我到底哪家銀行比較好?在解題的過程中,很自然的就對各家
銀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最後就順勢寫了這一系列的文章。至於為什麼會想要再
翻修呢?一方面可以驗證這幾年對銀行業的認知是否有比以前更為深刻,另一方
面則是因為這半年來辦了不少金融聚會,聽到了不少其它銀行的美麗與哀愁,趁
這個機會將這些心得整理出來,算是對參加金融聚會的朋友們一點回饋。可以說,
「銀行的這些事」系列代表著自己對銀行業廣度的了解,而「小行員日記」系列
則是代表著對銀行業深度的體認。既然選擇了銀行業作為一生的志業,寫寫幾篇
與工作相關的文章,當作日記,自娛娛人,以後老了再看,應該也會感慨年少的
輕狂無知吧!
作者: r23396550 (新手上路)   2015-06-08 09:53:00
太神了 受小弟跪推 也很有趣 引人入勝
作者: DoSvidaniya (до свидания)   2015-06-08 11:30:00
在006待過5年的我淚推啊
作者: super88168   2015-06-09 11:01: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