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工作幾年了,隱隱覺得,
台灣產業傷害年輕勞力市場方面,不僅僅在於提供的薪水低、工時長。
另外就是,在員工經驗的累積跟培養方面,能提供的眼界、資源也有限
導致年輕人就算拼了命的在某些中小企業累積經驗
學到的東西還未必能夠拿得出檯面,多半僅僅適用於單一公司,或是
僅適用於台灣市場。
出了台灣,產品要如何行銷、銷售、通路、市場研究等等
中小企業本身都一知半解
新人進了這樣的公司,過了幾年,也還是一知半解的畢業
在台灣顯少有跨國際的大企業放眼國際市場,炒短線或是省成本的的中小企業
並無法活絡台灣年輕勞力市場的運用,
薪水低是一回事,
做了幾年白白變老又是另一回事。
這些想法,在看了台灣人在英國職場上班的心得後,又更顯明確了。
以下原文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ukcareerideas/
原作者同意轉錄至ptt
剛來英國上班的時候,
覺得有點忌妒英國人,
原因是意識到在英國這個環境,
可發展的舞台領域很大,
領域是英國 ─ 歐洲 ─ 全世界。
簡單的說,就是大國心態。
有可能我之前在台灣接觸的都是本土企業,
範圍也局限於台灣而已。
但是在英國,以英國為基,跨足歐洲,
放眼美洲非洲亞洲是很常見的。
用娛樂圈來做例子來表達我想要說的點可能比較直接,
演員或歌手有些成就,
平台是行銷全世界的,
通關變成家喻戶曉的大明星,
名歌手知名世界各地。
我的公司在歐洲很多國家都有點,
所以要談去其他國家上班是有機會的。
我朋友在設計公司上班,
英國公司但案子常常是歐洲的。
另個朋友上班的電子商務公司,
跨境經營了20個國家,做全世界的生意。
另個例子是台灣朋友愛買的ASOS服飾,也是經銷全球。
不知道是不是發揮大不列顛日不落帝國的歷史思維,
就是覺得好像大領域的經營是一種常態的思維(當然是一步一腳印發展),
一開始的布局思考就廣,資金感覺比較厚一點,
並有辦法複製經驗,adapt進入其他的國家。
當然台灣也不是沒有這樣的例子,
只是我覺得這樣的思維與根基沒英國這麼明顯。
也是有大品牌企業如HTC,Acer,ASUS,捷安特
(應該還有其他科技業或其他,但是我對科技業不熟呀)。
中小規模的企業,常常是刻苦的摸索各地市場。
而外商公司,雖是跨國企業,實質上更多的狀況是處於下游的分部,
而非上游發展全球策略的中心。
英國是像個中心點的平台,
企業能夠吸引全球的人才,
在各地域布局時,將不同人選做適當的配置。
英國是人力吸引機,而非輸出國。
在營運需求與人才主動的一推一拉之下,互相互惠。
我的這個看法或許有些偏頗,
畢竟我不夠深入了解英國與台灣各大大小小企業與產業經營,
這只是我就表面上看到的個人想法而已。
有些無法詳述的思維文化是無形的深根在國情之中。
就像現在的中國,正捧著現金,覺得無所不能,全世界都可以做生意,
買了好多英國百年老店的企業與品牌呀,
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另外作者又補充)
知識與經驗真的要雇用有實際track record的人來打仗。
就這點英國企業勇於雇用全球的適當人選,
當然做不好也會被換掉。
當然政府也有簽證政策予以配合。
這樣有人帶有人學,
自然可以擴張Know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