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http://www.nextmag.com.tw/breakingnews/classic/412270
〈壹流人物〉張忠謀:「世上沒有非他不可的人」
這篇給我很多感觸,
第一,有很多人不離職是因為擔心自己對公司責任未了,
但是連張忠謀都說這世上沒有非他不可的人,
還有誰敢認為自己是公司不可或缺的人。
第二,大家都擔心人才外流,
最近公司也走了兩個優秀年輕人,說是要去東南亞,
張忠謀說得沒錯,如果教育能培養夠多好人才,
或是如果台灣的經濟能夠吸納更多好人才,
就像當年他從美國被台灣吸回來一樣。
人才就不是流失,而是正常流動。
第三,挫折有時、失敗有時,
悲劇是化上苦難妝的祝福。這句說得真好。
今天覺得的挫折或許是明天的祝福。
本文節錄:
如果當年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資格考通過了。
如果當年福特公司願意多加薪一塊美金。
如果當年德州儀器的董事會容得下他。
這些如果只要有一個成真,就無法成就台灣的晶圓教父張忠謀。
創造出佔台灣4% GDP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6月以86歲高齡退休,外界視為
一個強人時代的結束,但強人的前半生也充滿挫折。
挫折有時、失敗有時,悲劇是化上苦難妝的祝福,本刊專訪張忠謀時他提
到1999年跟曾任美國駐北京大使溫斯頓.羅德(Winston Lord)一起聽台
灣音樂家彈奏蕭邦的曲目,他說:「台灣人彈不出蕭邦歌曲的精髓。」羅
德問他為什麼,張忠謀說:「因為波蘭人蕭邦嘗過亡國之痛,台灣人彈不
出那種悲痛。」
如果沒有挫折,也沒有如今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年輕時曾想當作家,
多次投稿學校刊物,但因父親反對而放棄,他申請到美國哈佛大學讀了一
年,之後轉學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原本打算直攻博士當一個安穩的
教授,卻在博士資格考落敗,只好頂著MIT碩士到業界求職。
當時美國車商福特跟另一家半導體公司希凡尼亞錄取了張忠謀,但希凡尼
亞比福特的月薪高了1美元。美式作風的張忠謀主動跟福特爭取這1美元,
福特卻回他:「我們不接受討價還價,不來就請便。」,讓他負氣進入希
凡尼亞的半導體部門工作。
後來張忠謀轉進德州儀器,1972年當上全球副總裁(時年41歲)。但因為跟
董事會不合,且當時孫運璿、李國鼎等都力邀他返台,1985年回台擔任工
研院院長,1987年創立台積電。他創造當時業界不了解的晶圓代工經營模
式,也帶動全球的IC設計業如雨後春筍般興起,間接帶動智慧型手機快速
出現。
(原文很長,只貼我覺得有感觸的段落,有興趣可以點連結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