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 熱潮兩岸大不同?盤點近期台灣 IP 電影
http://punchline.asia/archives/21219 By Maple
就在 IP(intellectual property),這個中國人用起來跟英文原義完全不同的詞風生水
起之時,中國電影一部一部大片,幾乎都是有原著的改編電影。舉幾個台灣觀眾可能相對
熟悉的例子:《小時代》系列、彭于晏主演的《匆匆那年》、暢銷小說《鬼吹燈》系列改
編的《九層妖塔》和《尋龍訣》,都是這幾年火熱的案例,甚至曾被改編為兩岸合拍偶像
劇的《泡沫之夏》,在 2016 年也要推出電影版。
其實中國電影的 IP 熱,跟近年好萊塢頻被提及的缺乏原創劇本問題是同一趨勢。片商傾
向砸大錢在已有群眾基礎的大片上,希望做穩賺不賠的生意,對於優秀的原創劇本,即使
成本較低也往往不予採納,只剩下少數極知名暢銷導演有能力啟動原創作品,諾蘭的《星
際效應》便是一例。近期好萊塢除了無戰不克的漫威外,亦有《飢餓遊戲》、《分歧者》
、《移動迷宮》等,由青少年小說改編的案例,以及過去題材的重開機如《侏羅記世界》
。
雖然不管中外,IP 改編作品都證明仍然有成有敗(除了漫威的無敵傳奇目前尚未遭遇真
正敗績);但對製片方而言,有過去已經被證明有人氣的好故事,仍是能穩定軍心的重要
磐石。
不過台灣電影市場對於 IP 熱潮似乎置身事外,目前整體產出仍以原創劇本為主。本篇就
先盤點近年台灣重要的 IP 改編案例,也展望未來 IP 作品的合作可能。
九把刀到藤井樹 網路小說是否能進一步殺出生路?
2016 年,台灣最重要也最受矚目的兩部改編電影,非九把刀《樓下的房客》與藤井樹《
六弄咖啡館》莫屬。兩人不但是前、後代的知名網路小說家,曾經人氣不下九把刀的藤井
樹《六弄咖啡館》票房成敗,更可能影響後續一系列的改編可能,重要性不能說不高。
如同中國一個接一個改編的 IP 大多是網路人氣小說,台灣的暢銷網路小說也很早就被片
商看中,最早聲名鵲起,並且紅遍兩岸的痞子蔡作品《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堪稱首例。
很不幸的,2000 年上映的「第一次」,也成為第一個改編失敗的案例,電影雖然有陳小
春、張震、舒淇等大卡司,但號稱海選、實際內定的女主角卻與小說形象相去甚遠,電影
劇本也跟原著幾無關聯,自然無法動員小說讀者,也徹底失去原著小說擁有的趣味與魅力
。隨即痞子蔡的短篇小說集《7-ELEVEN之戀》也在 2002 年改編成電影劇本,包括同名短
篇與最受歡迎的〈雨衣〉都在電影中再現,但也許大環境時不我予,也許呈現不盡人意,
總之票房再次失利,這也讓網路小說改編之路蒙上一層灰,變成吃力不討好、又無法保證
成功的任務。
直到近十年後的 2011 年,九把刀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改編成電影大賣,台
灣網路小說改編再度出現生機。從《那些年》到《等一個人咖啡》,九把刀小說改編的電
影絲毫不受大環境(甚至部分負評)影響,總是成功動員粉絲而大賣,似乎再度印證 IP
威力。
然而,目前成功的台灣作家案例只有九把刀。操作 IP 成功、擔任《那些年》執行製片的
柴智屏,隨即挑中中國作家郭敬明《小時代》系列小說,以同樣模式進行操作,而不是開
發其他的台灣網路小說家。就這個角度來看,同樣請來《那些年》執行導演廖明毅、由藤
井樹本人親自執導的《六弄咖啡館》,究竟能否複製《那些年》模式(如同它的海報視覺
...)獲得成功,可能會很大幅度影響未來其他台灣人氣網路小說改編的可能性。
去年大動作宣布自製拍片計畫的華聯國際,也篤信 IP 教,改編作品包括香港人氣小說家
張小嫻的《我的愛如此麻辣》,和台灣網路小說家 Div 的《虎姑婆》(非常原生的網路
小說,甚至沒有出版),也是企圖改編人氣小說的嘗試,華聯這系列作品能否有正面迴響
,也值得關注。
從新電影延續至今 文學小說改編不輟
除網路小說外,台灣的文學小說從新電影時期,便一直是導演們汲取靈感、反映社會現實
的來源。白先勇、黃春明、李昂、廖輝英、蕭颯等知名作家作品,都曾是兼具商業與藝術
的好材料。
不過,台灣文學小說歷經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洗禮後,現在不管是鄉土題材小說或都
會題材小說,都偏重於文字與形式的追求,以及個人內心情感的捕捉,像白先勇、黃春明
這樣既直指人心狀態,又兼具歷史背景及情節的作品,在主流文學小說裡並不常見。所以
,雖然台灣知名的純文學小說家不少,他們的作品卻通常較難改編成影像,也較不具商業
基礎。近年只有公視改編一系列的台灣文學名著成電視電影,從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
、駱以軍〈降生十二星座〉、張惠菁〈蛾〉等名篇,都成為改編來源,但確實沒有太多商
業能見度與市場。
近年還有幾部兼具商業與藝術的長篇文學小說要被改編,包括劇場大師紀蔚然的《私家偵
探》,目前已被買下版權,正在籌拍階段;以及魏德聖導演的大計畫:欲改編王家祥《倒
風內海》為《大航海時代》三部曲,以鄭成功時代的台灣歷史為題材,規模據說超越《賽
德克巴萊》,目前也正在籌資改本階段。從這兩例來看,具有一定評價或學界地位、又兼
具商業可能的小說,被看見的可能性仍然很高,畢竟這是台灣從八○年代開始,就證明可
行的一條路。
其他(曾)據聞有計畫要進行文學小說改編——包括房慧真的《單向街》、劉克襄的《十
五顆小行星》、劉大任兩部作品改編成的《晚風細雨》,和馬華小說家張貴興的《賽蓮之
歌》等——都和公視計畫較為相類,以藝術成就為主要考量,而非市場面,確實延續了新
電影文學改編的傳統。不過這部分的電影計畫,似乎都還只聞樓梯響,有些可能已經胎死
腹中,有些可能還在籌備,目前尚未有較明朗的消息。
電影小說與偶像劇改編 SP 還有沒有更多新路?
就大環境來看,台灣主流文學小說適合改編的例子不多,網路小說改編又有失敗前例,導
致台灣電影即使有苦尋 IP 的製片商,能成功找到合適作品的機會也不高。 BenQ 幾年前
成立「電影小說獎」,希望多產出適合電影改編的商業小說。該獎項路線明確,獲獎作品
也確實多有不錯的商業可能;成立幾年間,已有成功被改編為電影的《共犯》。雖然獎項
立意與成效都算不錯,但票房卻都失利,這似乎也再讓「台灣小說改編」這件事更像票房
毒藥。
2012 年,台灣倒是意想不到地出現一次 IP 改編的成功案例,就是偶像劇《犀利人妻》
電影版:《犀利人妻最終回:幸福男,不難》。人氣偶像劇完結後,出 SP 電影上映,在
日本已是行之有年的作法,但在台灣沒有人想過要這樣玩。過去三立即使有紅遍兩岸三地
的《命中注定我愛你》或《敗犬女王》,當時的製作人陳玉珊、蘇麗媚或三立電視台,都
不曾想過要跨界電影。直到三立出品、資深製作人王珮華的《犀利人妻》大紅後,才打鐵
趁熱直接推出電影版。不管電影版評價多差、置入多誇張都沒關係,因為它證明偶像劇的
人氣可以被帶進電影院,即使劇情被罵到爆,它仍成功地動員了偶像劇觀眾,成為票房的
基礎,輕鬆破億。
也因為《犀利人妻》的成功,後來台灣人氣偶像劇如《我可能不會愛你》、《我的自由年
代》等,都有傳聞要拍電影 SP,尤其後者的開放式結局更像一開始就在為電影版舖哏,
但現在看來兩個計畫都沒下文。兒童電視劇《萌學園》亦在 2014 年計畫開拍電影版,但
目前仍未有進一步消息。另外,去年大動作宣布開拍電影 SP 的,則是長期經營的人氣偶
像劇《終極》系列,原本預計在 2016 暑期上檔,但目前看來似乎還沒排檔期,粉絲們可
能要再等等。
媒體多元化的時代,IP 來源自然也不須受限於既有小說或偶像劇,像今年台灣首部改編
自本土手機遊戲的動畫電影《聚爆:第零日》,就是全新嘗試。《聚爆》為台灣本土雷亞
遊戲原創的手機遊戲,自行透過國內外募資製作動畫電影,不但開創新的電影 IP 改編可
能來源(台灣不少過去的電腦遊戲也曾改編成電視劇,但尚未有改編電影前例),手機遊
戲改編電影的概念直追好萊塢;另一方面,更符應科技業跨界進軍影視的潮流。這個新模
式——科技業自行募資、製作,而非與電影業界合作,直接從外而內打入影視市場——是
否能夠成功,也決定未來台灣電影市場有無可能加入更多意想不到的參與者。
除小說、遊戲以外,曾在 90 年代紅極一時的台灣漫畫家游素蘭與林政德的代表作:《火
王》及《Young Guns》,也都傳出改編消息,但尚在籌備初期;另一個比《終極》更加長
壽的台灣知名 IP 「霹靂布袋戲」,在 2000 年便曾推出 IP 改編電影《聖石傳說》,而
在去年放棄 IP,直接原創的偶動漫電影《奇人密碼》慘敗後,新聞消息指出,霹靂布袋
戲將回歸 IP ,以史艷文、素還真等角色再度改編電影,從 3D 電影到真人版都有討論,
但目前尚未有確切方向。
前面談了過去、現在和未來改編 IP 的台灣電影,但放眼在 2016 年已確定檔期的台灣電
影,不難發現仍以原創劇本掛帥,背後原因可能包括 IP 來源不易、台灣電影業內習慣等
因素,除華聯開拍的一系列電影都有 IP 撐腰外,目前似乎還沒有要追隨 IP 的風向。即
將於 2016 年上檔的 IP 電影《樓下的房客》、《六弄咖啡館》是否能同時取得成功;以
及由科技業跨界的新生兒《聚爆》,作為首部由手遊改編的動畫電影,能否成功做出口碑
,可能都是台灣未來是否會進一步向 IP 風潮靠攏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