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編劇該如何聽意見、聽誰的意見

作者: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2017-02-20 13:23:03
編劇該如何聽意見、聽誰的意見
源 | 功夫查理(ID:kungfucharlie) 文 | 功夫查理
http://www.readhouse.net/articles/220293906/
創作者最大的難關,不是沒點子,而是要面子。 —— 功夫查理
一個編劇的工作狀態,無非就是兩種:埋頭寫,聽意見,再埋頭寫,再聽意見……獨處和
兼聽,是編劇毫無疑問的必修課。
我總喜歡引用”一尺之外,皆是黑暗“來形容編劇的撞牆困境,此時的作者,極其渴望能
有旁觀者點撥,帶來一點光亮。但天不遂人願,編劇要麼往往被各種意見帶進溝裡,要麼
面對紛繁蕪雜的意見,不知如何篩選。
但弔詭的是,越是深陷泥潭的作者,越聽不進去意見。
這些年做劇本醫生,最大的精力不是花在分析劇本上,而在溝通策略——想方設法地走進
編劇心裡,去啟發他,說服他,而不引發排斥。
以下提煉的方法論,摘自”劇本評估&策劃培訓體系“的其中一章。希望能幫大夥兒摘下
有色眼鏡,取下耳塞,在暗中找到那一點光。
人,永遠是這個行業裡最重要的資源。
找對的人,是聽對的意見的前提。
以我自己為例,我會篩選出涇渭分明的幾類讀者,從不同的維度,逐個清掃“獨立創作”
帶來的盲區。
這些意見分別來自——
一、編劇導師
所謂導師,就是經驗豐富的過來人。深諳編劇心理、劇作技巧、文字與實拍的轉化、市場
接受度……等全維度技術。給你的意見鉅細靡遺,譬如有關於具體筆法的——哪裡可以用
形容詞渲染,哪裡必須用臺詞交代;如何在類型的節奏感和角色性格塑造之間進行平衡;
從製片角度,劇本的可操作性如何,繼續推進可能遇到哪些製片關卡;演員會怎麼看劇本
……
靠譜導師往往——
有成熟的作品;換言之,就是成功的編劇或者監製;
有信任基礎:你得服他,就是那種第一時間聽到你不認的同意見時,你仍然會理智地提醒
自己“再想想”的服(即便最後你決定不聽他的);而他也得瞭解你,對於你的思維習慣
和性格有所認知,能精準還原你的心理誤區;
足夠上心:真正用心讀過你寫的東西,不放過一個細節。
量身定製:能客觀評估你的實力,並根據當前劇作階段,提出下一稿可行的修改意見,而
不是讓你一步登天;
二 、行業專家
這裡的專家,就是對某個特定行業有所瞭解的人。譬如寫律政劇,你去請教律師;寫警匪
劇,去請教警察。
而我寫的是網際網路犯罪,於是找來了一位程式員基友,請他站在Geek的視角去介紹真實
的世界觀,提供有趣的細節,輔助營造真實感。
何謂靠譜的“專家”——
在該領域算是專家,至少半個專家。
具備在“真實”和“戲劇”之間切換的意識,也就是說,懂得什麼細節在電影中是好看的
,至少能判斷普通觀眾看不看得懂。有不少專家在談到老本行時,會陷入自嗨,井噴各種
細節(譬如跟你解釋某一個演演算法的原理),但這些往往缺乏電影感,極難在一部類型
片中詳細展現;
如果你的專家還能幫你編一些橋段,分析參考影片……那就是你的福分。
三 、創作拍檔
就是能陪你聊、陪你編、還能噴你的創作同仁。可以是一個人,可以是一群人(策劃會)

這樣的夥伴,標準無非是兩個——
有審美、有創作經驗;
夠信任,夠熟悉,說得出逆耳忠言,面紅耳赤吵完之後還能一起喝酒扯淡;
要知道,創作者最大的難關,不是沒點子,而是要面子。
大家感受一下小夥伴是怎麼噴我的——
“這女主角脫了衣服在我面前,我也不想上,太他媽作了;你要是擱豆瓣上,肯定被口水
淹死……”
“只能通過喝醉來掏心掏肺,還能再俗點嗎?”
“我還沒說呢,你就開始找理由,我知道你剛寫出來,特別想護犢,但爛就是爛!”
……
噴完了,我就開始拉著他一起想招,一起編。
“應該加強障眼法,讓XX去誤導觀眾,懸念感更強……“
”你太愛男主角了,全世界都在幫他,得把一些助力換成阻力……“
”她一開始得誤會他,再深一點,後面反轉起來,才好看……“
”要讓觀眾看出來他倆已經對上眼了,但兩人都不自知,還在鬥,觀眾才會著急,怎麼還
不表白……“
四 、普通觀眾
就是你身邊會進電影院的、不是搞創作的普通觀眾。你的戀人、室友,甚至爸媽……
他們的價值,有且僅有兩個字:驗貨。
也就是初步判斷你的劇本好壞。
沒錯,想找外人看,先給內人看。根本不需要劇本醫生,不需要大監製,不需要編劇同仁
,你就能找身邊人,甚至枕邊人,快速判斷劇作優劣。
他們的觀感也許相對模糊,但絕對準確,譬如——
”女主角還是太弱了,不討喜。“
”這一稿很緊湊,比上一稿好。“
“看到中間我就猜出內鬼了,好明顯”
……
通常,如果連普通觀眾都一致說爛,你就別拿出去丟人現眼,浪費別人時間了。
靠譜的普通觀眾,標準很簡單——
a. 有閱讀、觀影習慣;
b. 願意說真話。千萬不要因為是戀人,是基友,就只說優點。
至於他們的意見怎麼選擇性聽取,後文會再闡述。
五 、製片人
劇本只是電影工業流程中的一環,一張指導拍攝的藍圖,很難將一個劇本稱之為一個完整
的作品。
作為一劇之本,充分尊重“製片需求”——劇本的整體預算是多少、開機日期、演員氣質
、導演風格等跟實際製作息息相關的客觀需求——是必須的。
但要把“客觀製片需求”和“製片人主觀需求”區分開來,前者指的是實際製片層面所要
考慮的全方位限制條件,後者是指製片人各種基於個人趣味和經驗而提出來的劇作意見,
很多時候,並不專業。
二逼製片需求帶偏一部電影的例子,屢見不鮮,算是炮灰電影的主要病因之一。(被虐過
的編劇記得點贊。)
2. 如何聽意見?
只要是在道上混的創作者,這些場景肯定不陌生——
剛寫完,但心裡沒底,根本不知道寫得怎麼樣;
自己寫得很滿意,但別人偏偏覺得不好,提出來的問題自己也不認為是問題;
覺得提意見的人,根本不懂自己的故事;不是知音,是二逼;
同時收到幾十條修改意見,根本不知道從何下手,如何過濾;
……
想從容應對,就涉及到一些聽取意見的心態和技巧,以下是幾條淺見。
一、別人覺得有問題,就一定有問題
這些年親身體會告訴我,這近乎是一條定律。
無論你是給劇本醫生、導演、監製,還是給圈外的普通觀眾看,只要你寫得不是風格極其
強烈的文藝片(畢贛程耳流),只要你想寫一個給大多數人欣賞的故事,這條定律就成立

什麼意思?幾乎任何一個正常讀者,都有辨別好壞的能力。
好東西,正常讀者一定會覺得好;
爛作品,正常讀者一定會覺得哪裡不對。
因此,當你把作品遞出去,不管是誰給出了負面反饋,記得要承認:某個地方出了問題。
不要恃才傲物,不要強詞奪理,不要覺得別人有眼無珠。你只要老老實實低頭捱罵就好。
至於問題的根源是什麼,這才是值得深思之處。
普通觀眾、三流策劃、二逼製片人,往往會給出他們的意見——“我覺得是人物太薄弱了
”“是主題不夠鮮明”……
這時候,也請千萬保持清醒。這些非專業意見,有極大的概率,會把你帶偏。
腳痛不一定醫腳,篩選意見、綜合分析、獨立判斷,才是重點。
這也是為什麼需要編劇導師,或者職業劇本醫生。
這是為了提高效率。
大多數非專業讀者,很難像劇本醫生那樣,主動出擊,而是需要一些引導性的提問,才能
觸發思考,一步步給出真實想法。
譬如,你覺得 ——
“角色的前史怎麼樣?有效嗎?覺得俗套嗎?跟故事的調性搭配嗎?”
“你整體觀感如何?有沒有特別不舒服的地方?哪裡讓你齣戲?”
“十分制的話,你給幾分?”
“你對這個題材的期待是什麼?”
“你會想跟主角談戀愛嗎?”
……
你可以詢問你最關心的、拿不準的內容,重點突擊。
需要注意的是,提問不要過分地具備引導性,甚至暗示對方給出你想要的答案。
譬如“這場戲故意讓XX和XXX產生了一個誤會,是不是增強了戲劇性?不錯吧?”
面對這種眼巴巴盼望被誇獎的提問,朋友很可能會說“嗯。不錯。”
這無非是賣你個面子。不一定是真實想法。
三 、分階段聽建議,搞清楚輕重緩急
超過九成找我提意見的故事,都是完整版的劇本,而其中,超過六成以上的劇本,根本就
不應該進行到劇本階段——核心立意、角色動機、主題,甚至類型都沒釐清。
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兒。船重難掉頭,編劇深陷太深,很難跳出來;而動輒數萬字,對
於審讀者也是頗有壓力。
劇本開發節奏,改日再撰文詳談。這裡只聊對於“聽意見”的負面影響。
簡言之,一口氣拋出完整劇本,會使得編劇同時聽到鉅細靡遺的、橫跨立意、人物、主題
、節奏、結構……的全維度建議,累積下來,往往數十條,編劇會頓時頭大,根本不知道
從何下手。如果捨本逐末,就會緣木求魚,越改越亂。
解決之道,就是儘量在不同階段,都聽聽客觀建議。並各有側重——
策劃:定下立項之根本,是整個創作階段的導航。
大綱:類型、主題、角色動機、關鍵情節點……
分場:支線故事、關鍵臺詞、華彩的細節……
劇本:臺詞、單場戲節奏、轉場……
如此一來,即便意見蕪雜,也容易排出輕重緩急,從根本處著手修改。“不是現階段該較
勁的”,就暫時擱置。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編劇的心態足夠冷靜、剋制,願意與作品拉開距離。
通常,越是老司機,越懂得剋制。
前文提到過,腳痛不一定醫腳,而大多數人的意見,都是第一直覺,類似於“腳痛醫腳”
,即使是編劇導師也是如此——你不能每時每刻都希望他人能幫你看病、幫你治病,要不
劇本交給別人寫得了。
即便在擁有智囊團的皮克斯,導演(通常身兼編劇)也是有最終決策權的,只需“參考”
,而非“遵從”智囊團的建議。
能儘量蒐集多維度的客觀意見,已經極有價值。而你肩負著找到根本問題、掌控整體調性
和趣味,讓劇作成為整體的重大職責,原因很簡單——
“沒有人比你更懂你的故事!”
你責無旁貸。
五 、你本人並不等同於你的創意
壓制登場,無疑是最重要的一點。
創作者往往都是自我的,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創意、作品,當做自己的代言,對於他人的
評頭論足,極為敏感。這一點可謂編劇聽取意見的最大的阻礙,僅僅是為了照顧創作者的
“面子”,很多審讀者的話藏著掖著,或者曲折委婉,最終變成隔靴搔癢。
似乎作者們都忘了至關重要的一點:大家聊的是作品本身,而不是它的創作者。
換言之:你本人並不等同於你的創意!
“任何一個成功的資訊反饋小組的成員都要切記:要把別人給出的觀點看做一種幫助,而
不是一種競爭。如果你用競爭的眼光來看問題,你就會拿他人的觀點和自己的觀點一較高
下,如此一來,原本的討論就會變成你輸我贏的辯論賽了。然而,如果你覺得別人是在為
你錦上添花,你就會認為每個觀點(即便這個觀點並沒有實際性作用,只是為討論增加人
氣)都是參與者的一份貢獻。智囊團之所以如此難能可貴,就是因為它幫與會者開闊了視
野,讓你——至少能暫時地——透過別人的眼睛來看世界。
——艾德·卡特姆 皮克斯總裁、創始人
當評論者和創作者都一致有此認知後,也就沒有了“面子”問題,真正聚焦於故事/創意
本身的討論就能真正得以展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作者: sygnuser (米娜咪)   2017-02-20 14:30:00
謝分享。請問還有續集嗎,關於劇本開發節奏的議題?
作者: w854105 (水瓶男)   2017-02-20 16:28:00
功夫查理是誰啊
作者: SE4NLN415 (SE4N)   2017-02-20 18:45:00
對岸的
作者: winken2004 (新竹肥宅)   2017-02-20 20:48: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