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豐》永和陋巷中的名人事蹟
i-Media愛傳媒
更新於 07月22日10:05 ‧ 發布於 07月21日10:10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2aGk5P
【愛傳媒張健豐專欄】昔日新北市永和近郊靠近公路村一帶,曾定居一些政府機關的要員
。他們大都為從大陸遷居來台人士。如今,隨著老一輩的凋零,現只剩下一戶見證,可謂
重要的活歷史。
公路村附近的陋巷
今天的永安市場捷運站已成為中永和重要的交通樞紐。在此之前,捷運站原址的公路村前
面曾停靠了很多政府機關通勤的交通車。證明很多要人曾住在附近,包括知名歌手庾澄慶
(哈林),也是他們的子弟之一。他們就聚居在捷運站前對面的永和區中和路501巷一帶
。現今,走到巷底可到達樂活共生實驗基地(前身是國軍帳務中心),水源街對面是自來
水公司,原址是昔日中和八景之一的潭墘甘泉。
4月下旬,老家在501巷的錢先生,因陪著已95高齡的老媽─錢奶奶來看林晉水墨懷舊創作
展,因而和後學結識。錢先生說,他們是住這裡最久的居民,也是當初巷內12戶中僅存的
一戶。所以,他們見證了不少住在這條巷子裡的名人。
因公路村所在的潭墘地區,位在瓦窯溝流域的龜背位置,相較周圍位在龜腳的復興商工及
智光商工,這裡比較不會淹水;加上中央機關有意將公務人員從台北市區疏散到郊外,於
是,今日的中和路501巷成為當時政府機關要員聚居的地方。當時,該巷只是一條窄窄的
農路,且是死巷,加上兩邊住戶以竹籬笆作為圍牆隔離,稱為陋巷可謂貼切。
陋巷中的名人
台灣光復後,中和路501巷只有一間閩南式的三合院,直到1950年代,該巷已有很整齊的
12家住戶,其中8戶是正式的。頗有名氣的是當時住在錢先生家隔巷對面的劉獅。錢先生
說,作為鄰居,他們見證了劉獅首創全台人體模特兒的寫真藝術,及蔣介石的雕塑。
軍旅藝術家劉獅,字獅子,別號蒔魚老人(1910-1997)。江蘇武進人,擅長畫魚,有「
畫魚聖手」的美稱;夫人童建人則擅畫花卉,劉獅畫上的字,都是童建人題的。抗戰期間
,劉獅投身軍界,任第58軍政訓處長。1949年渡台後,創建政工幹校藝術系,推廣軍中藝
術教育,為軍方培植文宣人才。其畫作風格獨特,揮灑自如,在台頗有藝術影響。曾在台
北倡議組識美術協會和雕塑學會,並在台灣大專院校任美術系教授,可謂桃李滿天下;並
且和從大陸遷居來台的文藝界頗有交情。像永和在地藝術家梁丹丰之姊梁丹美,便嫁給了
劉獅的學生姜宗望。
劉獅在師大藝術系任教時,對學生教律嚴格,所以學生們做了一副對聯來形容他「獅子先
生;老虎教授」,但他們畢業後經常到他家請益,相處得像一家人似的。劉獅認為,青年
人血氣方剛,敏感度高,外界加諸年輕人的衝擊力要適「量」,及刺激得適「時」,則年
青人所發出的反射作用會是和諧的、覺醒的、共鳴的。
另據1969年7月27日《中國時報》引述劉獅的回憶,韓戰爆發當時,劉獅在《新生報》主
編漫畫周刊,因一幅建議聯軍反敗為勝的漫畫,獲得聯軍總司令麥帥的賞識邀聘。但他覺
得身為中國人,正處於薪火不繼之時,且當時他已受聘政工幹校籌備藝術科的工作,豈有
晉材楚用的心情,可見他當時就知道人才不外流的意義。不過後來多年後,劉獅夫婦隨兒
子和媳婦住在美國。
該巷其他名人尚有裘育華(林務局土木科課長),女兒裘兆琳是台灣前駐美副代表、前立
委德古來(內蒙古人)、前經濟部次長劉師誠及其他大學知名教授。
至於隔壁巷的名人,則有前經濟部長,1969年身故後後人成立防癌基金會的陶聲洋。因陶
聲洋就住在錢家後面,加上娶了德國小姐,錢先生對他們家印象深刻。
而住在該巷靠中和路的庾澄慶一家,其父為前國大代表庾家麟、母為國劇著名花旦張正芬
。張正芬本名張美芬,出身上海戲劇學校,與顧正秋為同期同學。據報載,張正芬每日在
此享受世外桃源的清淨。除了相夫教子、勤習小楷外,也特別享受她寓所前的小花園,花
木扶疏,頗富幽趣。難怪她能享有高壽。
小人物也有大格局
錢家的寓所在1982年改建成六層公寓前,為100坪的土地,也有一小花園。因之前是李參
軍住的,所以有國徽等庭園造景。錢奶奶曾因在北京念得一口字正腔圓的國語,獲得青睞
,在抗戰期間到農村演講和演話劇宣傳抗日。父親則在中央銀行任職,後隨政府遷居到大
後方的陝西,結識了陝西幫的名人,包括監察院長于右任等人。1949年國共內戰,戰火蔓
延到上海時,他們家族緊急搭乘專機來台,曾短暫定居在台北市廈門街,得以見證新店溪
河岸熱絡的活動。
錢家後來搬到現址後,其尊翁仍在中央銀行會計處服務,錢奶奶也到經濟部國貿局任職,
但不忘為一家老小打理家務,其中包括養雞、養鵝、灌香腸、做臘肉等。至今錢家子女都
有不錯的成就,錢奶奶可謂居功厥偉。尤其,錢家不羨財富,清廉好客,且樂善好施。他
們收留了從大陸來的流亡學生,以盡鄉誼之情。
未來的展望
經由錢先生的口述歷史,一來補充了這一段永和在地缺失的歷史;二來也認識到從大陸遷
居來台要員的清廉樸實。今天,樂活共生實驗基地提供免費的書法、繪畫、戲劇等課程;
同時也成為錢家等附近住戶的休憩場所。希望政府不要只顧著在此興建社會住宅的近利,
而應規畫老少咸宜的樂齡場所,讓「文化永和、藝術造市」不淪為一句口號。
作者為歷史研究工作者
●《觀察》雜誌授權刊登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