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 《BearSheep》 之銘言:
: 你會有這個問題,主要是認為蠟就是填p-tex 縫隙,所以認為打完最後刮除,會把沒有滲
: 進p-tex空隙的蠟刮掉。
: 如果真的是這樣子,為什在一開始打蠟的時候,還要刮除舊蠟?刮完還要用Base cleaner
: 去清潔板底呢?照你的說法應該完全沒有舊蠟可以刮才是。
: P.S.滑行過程中蠟也會磨耗
: 如果對於板子打蠟的理解是改成幫板子上潤滑油,就不會有這樣的誤區。
: 最後的刮蠟是要讓板底的蠟夠平整,並非刮到只剩下P-tex空隙內的蠟。
: 至於多層打蠟,並不是台灣人自己發明的。
: 主要還是來自日本,不論是大家熟悉的G牌或是Hayashi都有多層打蠟的概念。譬如Hayash
: i出的藏王蠟,就是一塊base和一塊top,讓你先打base,再打top。
: 如果是用上潤滑油的概念來看,就不會覺得這樣作,完全沒意義。
: 但是差異有多少?
: 老實說,一堆人連有蠟沒蠟或是不同溫度的蠟的差異,都不見得覺得有多大差異了。能感
: 受到差異的情況和人,應該是少數。
感謝你詳細的回應,
先說不是要爭論,
只是就我的理解提出一些想法。
我的理解是,
板底打蠟跟毛巾吸水一樣,
利用毛巾纖維的孔隙去吸水,
吸完水後把多餘的水擠掉,
但毛巾仍是會微溼的,
因為吸進纖維中了。
之後用來擦東西時,
水份會越擦越少,越來越乾。
所以需要重新打溼,
但打溼前總是要先清潔一下,
把髒的水份跟髒污先洗掉,
再重新吸附水份。
由於板蠟跟板底的p-tex是異材質,
不會結合在一起,
所以是利用p-tex的孔洞吸附板蠟,
類似毛巾的纖維,
而板蠟在滑行過程中,
由於磨擦,會慢慢融解並釋出板蠟。
至少我是這樣理解打蠟這回事的。
一樣以毛巾為例,
如果要得到更好的效果,
無論是比較好擦或是擦得乾淨,
會在水中兌入清潔劑,
以板蠟來說,
就是加上氟之類的原料。
但我不解的是,
感覺上打複數次的蠟,
只會得到幾種結果:
1. 後面的蠟沒吃進板底,
打完又刮掉,打了個寂寞。
2. 前面的蠟在加熱的過程中融出,
板底的孔洞又吸收新的蠟,
相當於前面一次的蠟是無效操作。
3. 前面的蠟部份融出後被擦掉,
又補上後面的蠟,
因為都是蠟,會混在一起,
最後板底得到的是兩者的混合物。
因為兩次上蠟之間沒有清潔板底,
現實狀況最有可能的情形是3,
所以我的疑問在於,
與其得到A+B的混合物,
而B蠟又貴效果又比較好,
那板底清潔完直接打B蠟,
效果應該更好才對吧…
當然,
也許廠商真的能讓蠟呈現很神奇的堆疊,
用精密儀器看會看到不同分層的蠟,
那可能真的有道理,
例如上篇的推文中,
提到的噴霧蠟,利用噴霧鋪在基底蠟上,
應該可以造成分層的效果。
但熱蠟感覺上好像不會這麼理想,
所以我才會有這樣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