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黃埔校慶搞一搞加上老將軍放放話
就冒出了國軍質疑統帥或分裂或不知為誰而戰的議題
看來這些大官們不是沒當過兵就是當兵時官太大過太爽
還是沒搞清楚兵的心態、搞不清楚自願役不願役的區別
不然就是媒體無風起浪、炒作議題
就小狗官觀察,在承平時期不願役最關心的問題是啥時退伍、
啥時擺脫這身惱人的軍服,恢復既有的自由與尊嚴
啥時休假、怎樣過好日子
包著的態度是啥時可以「還完債」而非「如何保家衛國」
什麼為誰而戰為何而戰?忙都忙死累都累死氣都氣死
平常哪有這個餘裕去想?
想讓小兵兒有餘裕、有意願思考效忠什麼國什麼家
先改善不合理的體制和環境再說吧!
當然,以中華文化裡「散沙」的特質而言,只能共患難不能共享福
真要戰爭起來是會團結一致對外啦
不過那時候也沒空想什麼為何為戰為誰而戰為什麼「國」而戰
上頭命令下來就去攻堅、前仆後繼地戰死沙場
飛彈、子彈又不會認人,打來了就是當炮灰
不管為什麼理由、自覺死得有沒有價值沒有意義
反正就是打仗,反正就是要上戰場,躲都躲不掉
客觀來看有什麼差別?真能期待所謂「精神戰力」?
就算精神戰力有用好了
傷敵一百自傷八十,對誰有利?雙輸罷了。
故重點在於怎樣避免戰爭
至乎什麼為誰而戰為什麼「國」而戰
不過是政客在操弄議題搞分裂罷了
這些意識型態不過是「想像的共同體」
就像用血統、地域來區分民族一樣
真正的「客觀」劃分根本就不存在
你怎知道幾十代前的祖先不是從外地來的?
你又怎知自己的「高貴」xx人血統裡沒有其他「民族」的血統?
是又怎樣、不是又怎樣?沒有區別實益嘛。
但對一般老百姓而言,他們需要一個可以認同的依歸與標準
而就像部隊裡劃分單位,各單位間就是獨自的凝聚力與「排他」意識一樣
你用一個標準把人「分類」,
在這標準裡的人就會很自然地劃分「自他差異」
一方面自我凝聚一方面又排斥他人,就像免疫系統一樣
可是,為什麼要分類?又憑什麼分類?分類的意義和價值何在?
詭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