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年輕「米蟲」變行銷精兵的新企業
本文網址:http://www.seinsights.asia/story/573/14/1162
文:金靖恩
本文同步刊登於商業週刊《公益是門好生意》專欄
誰說實習生只能負責端水、倒茶、key資料,分攤那些老鳥沒時間處理的雜事?在英國倫
敦一間廢棄的鋼琴工廠(現為Livity行銷公司辦公室),每天總是一派鬧哄哄的景象—一
群輟學、失業、沒事做的年輕人圍著電腦,和英國行銷業界的佼佼者開會,討論各種天馬
行空的創意點子。
他們負責的業務包羅萬象,有雜誌、TV Show、和全國性的公益活動;他們的客戶則囊括
了Google、Sony、MTV音樂台、與BBC電視台等超級大企業。這是Livity,一間每天與年輕
人為伍,年營業額高達400萬英鎊的整合行銷公司。
把「米蟲」變黃金
Sam Conniff和Michelle Clothier是Livity行銷公司的共同創辦人,他們在創業前都有紮
實的行銷底子—Sam曾經創辦一間從事廣告宣傳業務的小公司,而Michelle則擔任過幾個
大品牌的行銷代理。他們熱愛自己的工作,但總有些時候,腦海裡會不時閃過一個念頭:
我的行銷專長與人脈除了能幫大老闆賺錢之外,還可以為這個社會做點什麼?
在2001年,Sam和Michelle所處的蘭貝斯區(Lambeth,位於倫敦南方)是倫敦青年失業率
最高的地區,未就業、未受教育、未接受培訓的年輕人比比皆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
Sam和Michelle創辦了Livity整合行銷公司,提供大量實習機會給這些無所事事卻精力充
沛的青少年,成功把一般大公司不愛的「米蟲」轉變成Livity最重要的秘密武器。
在Livity,年輕人不只是空談創意,而是真槍實彈地參與青年雜誌與電視節目的編輯與企
畫,其中最關鍵、並帶領Livity打開業界知名度的專案就是《LIVE》雜誌的經營。
英國的《LIVE》雜誌原本由政府編輯,目的是向年輕人傳遞職業諮詢與健康的兩性關係等
訊息。但在2000年初Livity接手經營權後,他們一改過去「向青年人傳遞訊息」的單向溝通模式
,而是廣泛聽取年輕人的意見,讓他們主導雜誌的編輯與經營方向。
在編輯雜誌的過程中,這些實習生不僅獲得紮實的實務經驗,甚至有機會接觸一系列主流
主流媒體(包括《衛報》、《Time Out》雜誌、《時尚》雜誌等),接受專業媒體人士的指
導和培訓。
目前《LIVE》雜誌的主編年僅22歲,時尚主編19歲,而3位音樂專欄的主筆皆不到20歲,
但這本由青少年所編輯的雜誌在全國的發行量卻已超過5萬份,讀者估計超過15萬人,是
Livity打響名號的代表作之一。
除了一般行銷業務之外,Livity也將營收的25%作為弱勢青年的補助金或獎學金,並致力
於發起各項培訓青少年的公益活動。2006年,Livity與國際唱片業的巨頭共同創辦「
Music4Good」音樂人才培訓計劃,聯合了環球、Sony、EMI、與iTunes等唱片公司,一方
面為英國的音樂產業培育人才,一方面也協助青少年在音樂市場就業、找到自己的舞台。
目前該計劃所培育的青少年,其就業率已幾乎是100%。
創辦十多年來,Google、Nike、Blackberry、和 O2等以青年市場為主體的公司接連成為
Livity的客戶,再加上《LIVE》雜誌的廣告版面收入,讓Livity從最初僅一萬多英鎊的創
業基金,發展到年營業額約達400萬英鎊的規模。在青年培訓方面,Livity也有相當顯著
的成效,光是《LIVE》雜誌每年就為一千多名年輕人提供指導,並讓將近100位的邊緣
青年重新接受教育、培訓或就業,成為行銷界的明日之星。
回首十多年來的長期耕耘,Sam說到:「我承認,有時你真的很難相信這些年輕人其實具
備極大的潛能,但我跟你保證,有時候這些愈難用眼睛看見的事,反而愈值得一試!」
作者簡介
金靖恩,畢業於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現職MOTHERHOUSE行銷企劃,身兼社企流的編輯
。由於心中有個創業魂,從小就是個有夢想的人,做過插畫家、音樂家、烹飪家等白日夢
,也許未來有一天會再做一個「社會企業家」的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