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的景象仍然歷歷在目。
搭捷運紅線向北,轉乘朋友的便車上山,途中是一路蜿蜒的坡道。
經過一片高爾夫球場,才抵達雲門劇場。
那座融入環境的建築設計,彷彿隱沒在山尖,被綠色給包圍得遺世而獨立。
沒有緣分入場,但總要給自己製造參與的機會。
木棧板上的高級漏音區、都市聞不到的清新空氣、日照充足地可以就地發芽。
戶外場地真的很美。但幾個月後的現在我才看見,裡面也很美。
讀取藍光片,從第一首〈費洛蒙小姐〉開始就好想拔足狂奔。
那個聲音狀態、每個樂器交織出的呼吸聲,成音的立體穿透與震撼……
好想來個Live CD版本好讓我能無止盡輪播。
雪甄老師的表演很精準,眼神與肢體表現都俐落地展示出想傳達的心境。
說書人的角色設定,但我覺得另一個概念也像是青峰自己。
八個物件之於他的生命意義,有時換作出世的旁觀者、有時身為拆解思緒的表演者。
我又在〈最難的是相遇〉的時候哭了。明明是不帶任何預設去聽的啊。
正看著大環表演思索其中意境時,流進耳裡的歌聲和吉他竟無預警讓眼淚掉落。
大腦都還沒解析出的傷感,淚腺卻早一步認出來了。
從這首到下首〈阿茲海默〉,大環特技表演者楊世豪在冊內的筆記說,
他將大環形容成深愛的人,在這裡的互動是一場相遇和分離。
我想分享一點對這段演出不同的解讀:
一開始,他的衣著簡單,樸實且純真快樂的玩耍著。
大環,就像是每個人心中最純粹最直接、也最易於滿足的願望,例如童年玩具。
但長大後,他逐漸忘記那份單純,套上世俗既定的規矩,掩埋了夢想。
如同阿茲海默症,有時會想起、但大部分時間是被迫遺忘的。
拆解大環就像收拾心中的寶藏,藏匿後頭也不回地離去。
幸好有人替他拾起了。
若她代表的是青峰,那這裡便是象徵歌手用旋律和文字來喚醒聽眾的心之所向。
偶爾被現實的迷惘給吞沒,只要進到歌裡就能脫困。
上半場的氣球舞台造景,如海浪泡沫般呈現這張專輯的概念。
〈沙灘上的佛洛一德〉洶湧的浪淘、狂舞的盛宴,是在腦海一片片跳動的記憶;
奮力踏浪的〈穿牆人〉是社會中從眾的載浮載沉。
場外,試圖從升起布幕的窗邊窺視,但豔陽折射讓落地窗形成鏡面,只看得見自己。
〈低低星垂〉在海面上倒映夜空星點,幾度晃動的運鏡,如置身航行中的船隻──
移動、流浪、旋轉。覺得有些暈眩。
中場休息的時光,不知為何讓我感到很溫馨。
貼著建築邊緣的木棧板上擠滿了人,原本讓給聆聽的靜謐空間頓時充滿笑語聲。
緩慢的音樂與舞蹈、階梯上的帽子戲法、減弱了尖銳陽光的影像色調處理。
我特別喜歡的是,觀眾們略顯遲疑但仍然願意伸手的接納與配合。
下半場帶入的戲劇型態更為深層,從此的聲音情緒層次似乎也更加厚重。
沒有白浪的〈寧靜海〉漾起波光粼粼;
沾濕星光的〈月亮河〉流出曲折瀲灩。
都從遠方悠悠傳來了歌聲。
喜歡〈年輪說〉的舞蹈創作,循環、成長的概念,與歌詞密切搭配。
我最初的解讀,認為〈一點點〉的托球與投擲像是奮力破繭的蠶與破土而出的種子;
〈迷幻〉則是對應歌詞,以水和光線折射來替代陽光和雨的交界。
讀過筆記才明白這兩首歌的設計緣由來自劇場的橋段,既飽含內蘊又切合主題。
最後一首〈極光〉,如同雪甄老師的文字所指,用來比喻青峰和聽眾的關係。
當那件漆上五顏六色的演唱會服裝展示出來,我內心瞬間湧上七彩的絢爛記憶。
同時聽那歌聲,忽然有種被告白的心動感覺(希望不是錯覺)。
她替我們表述心境,對著象徵共同持有的回憶物件露出滿足笑容,
時而傾訴、時而磨蹭,這樣的耽溺似乎與吟唱的歌者形成一場對話。
以這首歌做結,真是太美好了。
當場內唱到下冊的歌曲時,場外的天色正逐漸變暗。
回過頭就能看見一步步被地平線吞沒的太陽,整片天空被染上深橘色。
伴隨歌聲也著實挺浪漫的。
朋友問我,青峰這張藍光收錄的是他的演唱會嗎?
是、也不算是,這有點難解釋。
我認為《上下冊》融合演唱會與劇場表演,開創了一種嶄新的演出形式。
跳脫世俗對個唱的既定印象,超出「演唱會」框架而獨樹一格。
若要用清楚明瞭但難免老套的形容詞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的饗宴。
再更簡單粗暴一點的推薦句型就是:預購A演唱會藍光就送B演唱會DVD哦(笑)
從實際演出內容到成品的出版裝幀都滿是細節。
很喜歡精裝書的設計,書腰、緞帶書籤、借書卡,都呼應了「冊」的書籍概念。
不知道是來自紙質或者油墨,
翻閱書頁時的氣味,跟常看的外文翻譯小說有同樣味道。
那股熟悉感,讓我每次打開總忍不住多聞兩口。
那天,當我抵達雲門劇場時,首先竄進腦海的想法是台東鐵花村的《謝天謝地》。
於是我明白了,青峰嚮往來這裡唱歌的原因。
在接近大自然的地方觀看演出,會得到很溫柔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