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軟體在國際上是具競爭力的,但現階段處於弱勢。
: 競爭力(戰力)偏戰術層面,屬於是否能製造出同等精良武器的觀點。
: 強弱則是戰略層面,帶有絕對意義,必須要總體評估。
: 有點像是中華棒球隊組一隊打美國大聯盟整個球季包含世界大賽的結果。
: 以質而論,台灣軟體絕對可以做到相同水準甚至有機會獨樹一格,
對這句話不是很認同,雖然自己也是在軟體產業。
似乎討論到某某公司,或某某產業輸給國外的競爭對手,
檢討原因的時候總是會聽到,"研發絕對不會輸","輸在行銷","市場太小"之類的理由
但是在業界幾年下來的觀察,軟體產業的特性不比製造業,
製造業的產品再差,只要價格壓得夠低,還是賣得出去。
但是軟體做不到第一,或者起碼有一項優勢,使用者連盜版都不屑盜。
開發產品上,一開始大家都還在起步的時候,技術上的差距不會很明顯。
但是技術不僅僅是應用在產品上的技術,還有"培養技術的技術"。
用物理來比喻
位移 = 產品的成果 -> 影響銷量、毛利率
速度 = 直接應用在產品上的技術 -> 影響產品的效能
加速度 = 培養技術的技術, -> 影響開發團隊的戰力
這方面的差距只要時間一拉長,就會被遠遠拋開。
這點不僅可以套在公司的發展上,套在個人的發展也是一樣的道理。
扯這麼遠想表達的是,台灣的公司或工程師,大部份只管第一項:
東西deadline前出得來,會動就好。
少數會想把產品做好,可以跟大廠一拼,對專業領域的熟悉度夠,止步於第二項
而會把注意力及資源放在第三項,並且當成最高優先的,有嗎?
: 但是量不夠多,不能成為氣候來主導市場,於是乎總評的分數不會高。
: (PS.這裡的量泛指具有世界水準軟體產品的台灣本土公司而言)
: 只能說,有亮點爾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