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wybeen (wybeen)》之銘言:
: 瘋創業時代結束,台灣創業家的轉機在哪裡
: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1927/startup-business-turning-point
: 台灣網路、軟體科技創業風至今差不多也有十年之久了。走到了2019年,亞洲矽谷自從將
: 台杉創投獨立出來以後,到底還有甚麼作用讓圈內人看得霧煞煞;而已經遍地開花(還是
: 應該說是隨地小解?)的創業園區、青創基地到現在還不夠,前先日子才又花了一大筆錢
: 搞了個小巨蛋新創基地,現在竟然在林口又開了個新創基地。
: 中央地方千篇一律的荒腔走板
不會喔,
台灣一向給予新創的獎勵都少的可憐!
民間學界和業界也從來都不願意砸大錢支持.
6年多前某台灣在大陸新創中心的台胞"領導",
在某新聞平台上很大聲譏諷地說:
"台灣政府給新創是一百萬,
大陸給台灣人民新創也是一百萬,
不過是人民幣!"
: 台灣面積跟舊金山灣區差不多,但是台灣光是台北到桃園之間(相當於舊金山市到矽谷聖
: 荷西市的距離)就開了好幾個創業基地和創業園區,恐怕營建商賺得比科技新創公司還多
: 。
: 現在韓國瑜上任高雄市長,又拋出要再砸錢輔助青創,中央地方千篇一律的荒腔走板,很
: 明顯台灣產官雙方是沒有甚麼共識的。
: 但是為什麼要在這時候討論台灣創業家的轉機呢?
因為台灣幾乎都沒甚麼新創大成功的例子,
台灣新創成功的,
成果幾乎都被三哀這類半政府機關或做做樣子的政界學界業界奪走邀功.
大陸倒是一大堆成功,
還成功到美國上市上櫃.
先不離題,
只講台灣.
: 因為2018年,過去十年的創業大戲差不多唱到尾巴了。2019年開始,要不就是看缺乏績效
: 的加速器、創業基地、創投等機構,乃至整個現有創業生態系全部崩光光,數位創業在台
: 灣從此銷聲匿跡;要不然,就是利用這個時點開始轉彎,在現有創業環境開始崩壞的同時
: 將資源作更有效的利用。
: 潮退了,瘋創業時代結束
潮從來沒有退過,
因為台灣根本沒潮過.
或這樣說,
台灣都以別的國家給予支援台灣的新創成功例子,
當成台灣自己給予支援的新創成功例子.
大陸人,像馬雲,
批評過類似的:
台灣真不要臉,
只能讓GG張董之類等級的人物來搞新創.
: 讓我們先來談談現在的情況。
: 過去十年,台灣和世界許多瘋創業的地方一樣冒出了很多創業輔導機構,而其中有兩個龍
: 頭(在此不指名道姓),一家完全靠政府補助,另外一家則是拿了點財團的錢、另一方面
: 跟政府合作加減做。
台灣向來只給有錢人金援,
這是新聞嗎?
: 而當創業瘋潮退了,就是時候看看誰沒穿褲子了。
沒潮來過,所以沒潮退,
台灣年輕人又不是都有個爸爸姓郭,還能夠選總統.
不用想就知道,
都沒褲子穿才想搞新創,
不是嗎?
: 台灣的創業輔導龍頭,一位過去十年佔盡版面、佔盡政府資源,沒賺到甚麼大錢但是賺了
: 不少名聲的大龍頭,已經明顯在找台階下。
: 不知大家是否能想像過去每天在台灣呼風喚雨喊創業、喊趨勢、喊台灣多棒的話語領袖,
: 過去一年來話鋒一轉,突然開始極力吹捧政府的新南向政策,甚至不惜唱衰台灣,誇說東
: 南亞某國的創業環境已經超越台灣。(按:如果台灣已經被東南亞超越,身為佔盡版面、
: 佔盡資源的台灣創業領袖,自己都沒有責任?)
: 而另一位龍頭,過去的業務主要以送團隊出國參加展覽報KPI為主。先前才碰上執行長離
: 職(跳至創投),而最近又碰上公部門刪減預算,導致團隊必須大幅裁減人事。如今,該
: 團體在討論要用僅百萬的經費送團隊去美國「深造」。而這種短期的曝光,績效如何大家
: 早已心知肚明。
: 而創業圈內可以明顯感受到風向變了,過去被許多創業家吹捧的神主牌今日遭人後指指點
: 點,昔日光環不再。
: 這現象意指台灣的創業環境已經準備要進入新的階段:正常化。
大家放心,
台灣根本沒新創,
遑論正常化.
: 而創業環境正常化會有那些表徵,我們繼續看下去。
: 美國的瘋創業時代潮退
: 美國的「瘋創業」風潮比台灣早些時候,約在2014年後就開始退燒,進入正常化階段。
: 1.第一現象就是「贏家全拿」的現象。
: 以加速器為例,2014年許多稍微有被記載的加速器開始夭折。在舊金山和紐約這樣的創業
: 大城就可以明顯感覺到加速器環境退燒,過去每年可能會有十幾起、甚至二十幾起的Demo
: Day,如今已降至個位數。
: 比較成功的加速器如YCombinator、TechStars等,前者轉型成為種子基金、創投基金,後
: 者則走向產業專業加速器。而美國前幾大加速器擴大營業,小型加速器招團隊困難,紛紛
: 收攤。
: 整體而言,大家也看出了加速器體系之前的過度擴張。以YCombinator為例,其實YC的培
: 育內容並沒有甚麼特別之處,但是因為YC創立時美國還沒有甚麼加速器作為草創和創投之
: 間的跳板,因此YC吸收了當時較頂尖的團隊(如Dropbox和AirBnb)。
: 久了,大家也看出來其實加速器最後仍然是不折不扣的創投經營模式,如果找不到好團隊
: 的加速器是不可能賺錢的。
: 在美國,目前仍穩定經營的加速器只剩下個位數。以台灣的市場規模而言,大家應該可以
: 想像加速器體系要崩盤,死到只剩一家不足以為奇。
台灣還是乖乖代工吧,
乖~
幫華為代工的老闆們,
今年過年一定爽歪歪的~
: 2.第二現象就是「瘋狂事」少了
: Snapchat上市且成為票房毒藥後,美國不賺錢的(或虧損嚴重的)B2C公司上市案例少得
: 可憐。目前也只有Uber這隻怪獸在考慮上市,也很有可能是繼Snapchat後,科技業B2C的
: 最大票房毒藥。
: 而產品存疑的超高估值新創如Theranos、Juicero被戳爆,之後類似的瘋狂新創幾乎完全
: 銷聲匿跡。類似的瘋狂新創如Magic Leap,幾乎都是2014年之前創立的,自從這類新創連
: 環爆之後,越來越少投資人願意投資沒有產品開發經驗或業務經驗的新創。
: 「獲利能力」變成了越來越多美國新創的必備生存條件。
: 宏觀而言,接下來創立的新創公司將會以產品為主,純粹作平台的公司或越來越少。
錯!
大錯特錯!
瘋狂事多到沒人去做!
新創點子多到你看都看不完.
例如:
阿里巴巴到目前為止還是在做很多新平台!
台灣呢?
大家還是比cost down,
一堆老人只知道出張嘴,
惡性循環中.
: 3.第三個現象就是「內環圈與外環圈」分得更明顯
: 因為加速器體系萎縮嚴重,創業菜鳥要進入資源滿滿的內環圈的管道變少了,另一方面又
: 因為投資人開始覺醒,不再投資過於瘋狂的新創,進入內環圈的管道自然也窄了許多。
: 當然,外環圈不會完全死掉,畢竟許多的Meetup和研討會都是靠拿贊助生存的,而大型科
: 技公司如亞馬遜、微軟、谷歌要的是對科技人的曝光率,因此仍會繼續贊助活動。
: 對於創業家比較危險的地方是:外環圈因為進入內環圈管道少了,外環圈成了個無限迴圈
: 。
: 過去那種甚麼因為上了鯊魚幫、上了Techcrunch Disrupt就大紅大紫的事情少了,要跳脫
: 在外環圈跟一堆初次創業的人和假創投鬼扯淡的宿命,必須自己深入Networking,自己一
: 層層打破關卡、獲得內環圈人的信任。
: 不過這情況在台灣感受不會很大,因為台灣內環圈尚未成形。一方面是因為台灣規模小很
: 多、另一方面就是台灣加速器體系失靈,一直沒有穩定的商業產出,使得台灣創投要不就
: 是無案可審,要不就是浪費很多時間審一堆垃圾案件,也因此造成台灣創投圈閒置資金嚴
: 重的問題。**
: 台灣並不是完全沒有創業品質更高、有穩定產出、投資力道更猛的內環圈,只是目前這些
: 小型聚會幾乎都是在中國和在美國創業成功的前輩創立的,在台灣其實沒有多少人認識他
: 們。目前這些圈子規模仍不過數十人,而且所有人相當低調,與台灣創業的外環圈與其說
: 是過濾機制,不如說是平行時空。
廢話,
一堆政界學界業界幾兆身價的,
只會偷台灣年輕人新創能量,
死不肯支援新創,
還甚麼圈內外?
X!
: 新創環境的一些轉機
: 因此,目前看來,台灣雖然看到了與五年前美國的創業瘋退潮,但是台灣的軟體科技新創
: 界是否能夠正常化,目前還是未知數。
: 不過在杞人憂天之前,不如先考慮一下新創環境的一些轉機。
: 轉機一:機會成本的提高
: 不久前,敝人曾提到台灣有極多的「殭屍新創」,而隨著創業瘋退潮,正好是收服這些殭
: 屍新創的好時機。
: 而收服殭屍新創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提高創業的機會成本。
: 目前台灣仍有許多沒有業務的新創公司整天在埋怨政府不給補助,而事實上,政府不單單
: 是不該給補助,連免費的辦公室都不應該給他們。
: 敝人過去曾提及過台灣的補助金額和獎金金額比例上超過美國太多,甚至比去外面工作的
: 薪水還高。這種「反正創業跟去外面工作的生活品質差不多」而創業的心態實在不可取。
: 創業家是時候認清:你如果認為自己的產品和商業模式可行,你必須要有決心去衝。你可
: 以跟家人借錢、跟銀行借錢,不然就是去外面籌資。如果你想要創業但是又怕擔經濟風險
: ,那很抱歉...
: 你完全不適合創業,不要浪費時間了,趕快去找工作。
: 這些殭屍新創死了,台灣的新創圈才會減少一些雜訊。否則一堆加速器、政府單位每天都
: 在為這些殭屍新創辦demo day、辦研討會,反而使得更多初次創業家誤入歧途。
錯了!
台灣會辦這些,
都是出於他們的KPI考量!
: 轉機二:新創「近親繁衍」商業模式死亡
: 創業瘋過熱時,常常會產生許多「近親繁衍」的商業模式。
: 所謂近親繁衍的商業模式,意思就是新創作出只有新創需要的商業模式。
: 會產生這些商業模式,是因為很多創業家並沒有努力去研究市場、研究產業,而只是根據
: 身邊一堆「窮」創業家的需求去想商業模式。說穿了,就是不想動腦、想找捷徑。
錯!
有開過模嗎?
你動腦弄出一個好機構,
要生產品,
不用開模喔?
: 不用多說,大部分創業家都沒有錢可以花,公司也都沒籌到錢。本來就沒有甚麼消費能力
: 的族群,以他們為主的商業模式怎麼會賺得到錢?
: 如果是真正有意義的市場需求,那不應該是「創業家」需要而已,而是「企業家」都需要
: ,不是嗎?
不是,
台灣企業家幾乎都不需要新創,
它們只要cost down!
: 創業瘋過熱時,有許多這類靠賺其他新創的錢的(包括接案公司)事業因而起飛,而當新
: 創活動開始萎縮時,猜猜會發生甚麼事?
: 沒錯,就是會有一堆新創公司餓死。這也是正常化的必經之路。
: 當時達康泡沫化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許多科技新創公司的收入都是靠其他科技新創公司投放
: 廣告(當時其他產業對於網路廣告沒有需求),而新創公司的錢大部分都是靠借貸或是投
: 資,因此當金融市場收手,馬上崩盤。
: 這類體質不良的新創死掉以後,新的新創公司被逼著要認真思考整體台灣經濟的市場走向
: 和產能,才會將更多的新創推向與台灣現有的優勢傳統產業結合。
賺飽了錢,
才來哭說,
白老鼠的新創公司倒了,
沒法再打著幫忙新創公司的名義撈錢,
甘丟?
甘丟?
甘丟?
: 轉機三:投機產業的殞落
: 創業瘋過熱時,資金氾濫,夢想大於現實,也助長了許多投機事業的成長。而投機事業,
: 在台灣最大宗就是虛擬貨幣和區塊鏈。
: 不管從產品、從技術還是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區塊鏈本身就是假設錯得很離譜的技術。首
: 先是去完全去中心化根本和「安全」和「信任」無法畫上等號,反而是創造更多安全和信
: 任問題的源頭;再來就是完全標準化交易代幣很明顯是對於資本主義市場機制的無知:壟
: 斷者不會想要與其他人共享資源,而標準化交易代幣對於小玩家是雙面刃,雖然使得小玩
: 家可以切入大市場,但是同時也讓小玩家更容易被大玩家操縱。區塊鏈所解決的問題,根
: 本不符合多數商業市場的需求。
: 也因為如此,區塊鏈到目前為止都是一堆技術人在嘴砲,以為全世界都是白癡。至今,區
: 塊鏈仍沒有任何值得關注的殺手級商業應用,連科技巨擘都不願意買單,都已歷經十年一
: 切仍困於研究階段,而且恐怕是永遠都不會進行大規模商業化。
: 在這之間唯一吸了最多錢的就是ICO,而說到ICO沒別的,就是「洗錢」和「老鼠會」兩個
: 概念。而這基本上已經跟產品市場無關,純粹就是金融遊戲了。
: 過去幾個月台灣看到ICO狂崩,告訴我們投機客玩完了,資金抽手後留下的坑怎麼補都補
: 不起來。一個正常化、更成熟的新創環境,將會有更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資本市場去淘汰掉
: 這種短線的投機產業。
: 其他的投機產業例子包含中國的共享單車,前一陣子還被李開復博士拿出來嘴的中國共享
: 單車產業規模,如今面臨大規模倒閉潮。約兩年前,敝人曾討論過共享經濟其實是個言過
: 其實的短期現象,在美國已經遍地倒閉的共享單車新創,中國可真能獨善其身?
: 最後,共享單車在中國的作用主要在於消耗中國龐大的工業產能,即使虧損也要砸錢將這
: 些共享單車公司搞到上市或是被併購,這樣才能將閒置的工業產能套現。到頭來,也只是
: 投資人的金融遊戲,實際共享單車原本就沒有那麼大的商機。
: 這些瘋狂的投機產業,在正常化過程中通通都會被淘汰。
: 而創業家呢?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的,自然就被淘汰掉,被資源回收重新回去士農工商;而
: 能夠存貨下來的,才是貨真價實的實業家。
錯!
台灣名校裡有一大堆在研發區塊鍊技術,
新加坡,日本,韓國,歐美,大陸等等都有一大堆成功例子,
有想過,
為何唯獨台灣沒有任何成功的新創例子?
: 轉機四:人才重新運用、訓練
: 瘋創業的年代,許多人才會被新穎的技術吸引,不管是VR、區塊鏈、Tensorflow都好,學
: 習這些都不是壞事。在瘋創業的年代,有時只要靠個新穎技術的一點know-how就可以創業
: 、就可以找到工作機會。
說個笑話,
台灣非常重視人才,
重視到cost down大法已宣揚國威!
: 但是當瘋創業潮退,創業正常化的年代中,新穎的技術沒有商業產值將不再重視,與其討
: 論你會不會區塊鏈、會不會Tensorflow,投資人和雇主將對於你有沒有醫療產業、金融產
: 業、交通運輸產業等領域的專門管理和研發能力更有興趣。
: 長久下來,台灣的新創界在這波風潮退去後,人才培育的焦點機會從技術走向產業專業。
: 這是任何一個成熟創業環境不可逆的趨勢。
台灣沒潮過,也從來沒有潮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