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公司的流程是
評估市場需求→PM提案→設計師開規格→RD實作→QA→發布
實際上是什麼開發流程我是不知道
網路上有看過離職的前輩說這是瀑布式
公司這幾年又把一些敏捷的思想帶進來...
說因為沒有一個人神到可以設計出最終規格
所以產品要不斷迭代 RD可以先做出一個成品給設計師看 跟設計師互相討論
但矛盾的是 我們的產品上線時間很早就被敲定
所以大部分的專案 下場就是沒有得到足夠的迭代
最後不是砍規格 就是RD跟設計師一起加班趕進度
甚至還有上線兩個月前規格才完成的狀況
我也問過主管 這樣迭代真的足夠嗎? 主管只說:恩,公司要賺錢
PM最喜歡的就是預估時程 畫滿甘特圖 預期最後有幾個功能會完成
但最常見的狀況就是規格大改(因為我們會迭代)
不然就是RD為了進度hard code才勉強滿足進度
反正有問題就看誰倒楣誰修誰接手
RD大老雖然說要推行test 但是跟PM根本沒有共識 專案進度也沒有排入test撰寫的閒暇
所以RD要不就是自願加班寫test 要不就是乾脆不寫 或是寫一些無關緊要的test
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們公司才這樣
還是這是業界常態只是我太菜了
我是真的不太懂預估工時的意義到底在哪
工時預估準確 ─┬→ 可喜可賀
└→ 規格變更 ─→ 完成時間延長(然後叫你再估一次工時)
工時預估不準 ─┬→ RD遜砲,請重估
├→ RD報喜不報憂 留下技術債
└→ 規格變更 ─→ 完成時間延長(再估一次)
工時不管預估準不準確,都不能影響專案目前的進度以及實際上需要的時間
(實際需要的時間 大概只有神知道)
但預估工時反而會給PM「一切都在我的掌握之中 專案都在軌道上」的錯覺
還是說我誤解了預估工時的目的 有沒有人可以指點一下?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