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老級玩家在V社本家開始出現開箱系統時(TF2、CS:GO等)應該就會接觸到了
,更多玩家是在交換卡片系統問世時加入交易潮。
主要概念很簡單,利用市集系統將遊玩時撿到的、開箱拿到的道具或箱子,
或是卡片背等Steam端的物品兌現;
早進場有機會回本,甚至賺超過當初買遊戲或投資鑰匙的錢。
近期較為經典的回本案例不外乎是
Montaro(天殺的胖次)、
尼爾:自動人形(2B背景當時最高點就是近一款遊戲的價格...如果是當時沒鎖
的印度或俄玩家賣的會卯死)、
近期頗具話題性的吃雞(熱度已經衰退不少 也託掛雞和神仙的福)。
還有某家代理的量產小黃遊。
這些和如手遊卡池深度難撈到靠北的稀有Skin、異常帽相比較為大眾的物品,
在初出現短內可能因為狂熱蒐藏家或是搶開箱實況主的支持 價格會炒到天價。
後面基數開始多了通常線圖便會呈瀉下的瀑布之流,奔流到海不復回;
鮮少會撞到突出之石而激起浪花。
(但問題是有些通行證可能單價都比初期掉落的箱子便宜,炒到1.5倍
意義是在?)
本人目前玩遊戲的時間很有限,就算玩也是碰說能不能掉個箱子或其他物品
能去賣。實際上沒有純粹放鬆玩的心態存在。
(畢竟是不課金主義的窮學生 但又不至於到想白嫖)
跟那些三天兩頭各種哭說數十、百美金、歐元的道具被混帳騙走的人
或者設立交易bot做低價批入 提高一兩廢鐵價格的(無良,某種程度上 金屬通膨
也是他們推了一把)轉售、或是跟賽台等紀念箱掉落的玩家沒有交集。
電腦配備也不夠加入現在市場熱度已去的吃雞。活躍期稍有小賺點零頭,
但綜觀還是無。
請問鄉民是怎麼看待這種"I want to play the game,
and let the game pay for itself"的心態,還有真的有人把Steam當理財遊戲玩
也有可觀收益的嗎?我之前有在其他推文提過去俄區批發鑰匙丟到市集拍賣
賺取差價,相對保險的收益模式此一想法,不確定鄉民中是不是有人確實是
這樣做的。
*掉落機制不知道是怎麼算的,可能打得半死還沒掉半個箱子 就看成交線圖
一直跌整個7pupu
**成堆箱子會掉落當期最新的箱子,之前看過有人這樣玩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