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基金會:權貴們財富的隱身工具

作者: Blackrice (國際情勢)   2013-06-27 07:21:53
http://jiefang.jinbushe.org/index.php?doc-view-989.html
基金會:權貴們財富的隱身工具
2010-05-18 12:37:13
這段時間如饑似渴的看了3本書,一是宋鴻兵的《貨幣戰爭》,二是時寒冰的《中國怎麼
辦——當次貸危機改變世界》,三是宋鴻兵的《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看了時寒冰
的書你就真的明白什麼是資源為王的時代,看看幾大鐵礦石集體強硬提價,看看兩會剛結
束北京就冒出多個新地王,看看東北大豆、中國棉農、中國糧油等的命運你就會明白很多
事情了。很多人看了《貨幣戰爭》後給宋鴻兵定性為陰謀論,我不這樣認為,若你真正瞭
解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及共濟會這個組織,相信你就能夠真正讀懂《貨幣戰爭》系列。我很
欣賞宋鴻兵、時寒冰和郎咸平幾位先生的書籍,也希望廣大老、中、青年(大學生以下不
建議看此類書,因為他們還缺乏一些獨立思考之能力,在中國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大學
生其實也很缺乏獨立思考之能力,學會的是模仿和跟從)能夠都讀幾本好書,有用的書,
多深入瞭解這個世界、這個社會的真實一面。
安‧蘭德發表了很多無稽之談,不過,我認為這句話她說得還是讓我認可的:“你無比崇
拜的思想巨匠們曾教導你大地是平的,原子是最小的物質。整個科學史的過程就是謬論被
不斷地戳穿的過程,而不是取得了任何成就。”“只有最無知愚昧的人才會依然信奉那個
陳舊的眼見為實的說法。你所看見的正是首先需要被懷疑的。”(《阿特拉斯聳聳肩》)
尤其在這個被少數人操縱的世界,整個教育、媒體、歷史的編寫無不被極少數人有目的有
組織的控制的時候(我這裡說的是以西方為首的整個世界),你真的需要明白,“你所看
見的正是首先需要懷疑的。”我們需要一些真智慧來審視這個世界,而不是被牽著鼻子走

後續的博文當中我想大量節選宋鴻兵先生《貨幣戰爭2——金權天下》一書中重要的內容
給大家分享,未征得宋先生的同意,若有侵權的地方請隨時告知,我會立即刪除。更建議
廣大網友能去購買時先生、郎先生、宋先生他們的原著進行認真研讀。下面我就摘錄《貨
幣2》中對世界各種基金會本性的介紹:
基金會:財富的隱身大法
“大道無形”,“大隱隱於朝”(大隱隱於市?)中國人很早就洞察了人心的奧秘。最深
刻的道理往往隨處可見,一切統治者的最高境界就是令對手有形而自己無形,如此方能做
到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20世紀初,國際銀行家在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到最巔峰的狀態時,其家族資產富可敵國
,政治影響力權傾朝野,但負作用也非常嚴重。金融寡頭的勢力越大,對立面就越廣,反
抗力量越強,不滿情緒越重,仇恨意識越明顯。最可怕的是,當社會各種反對勢力聯起手
來,金融寡頭必將深陷萬劫不復的危險境地。
當國際銀行家終於參透這個道理,似乎大家相約好了,各大家族幾乎同時在第一次世界大
戰前後,一起從公眾的視線中消失了。對此他們給出了一致的低調解釋,稱家族的後代對
財產控制不再感興趣,各自追求多樣化的興趣和事業,而家族財產多改為投資構架。隨著
現代社會新興行業和高新科技的飛速發展,家族傳統積累下的財產已大大縮水。風水輪流
轉,世界已經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人也是完全不同的人,老的家族永遠地衰落了,傳統富
豪家族在當今已退出歷史舞臺,聚光燈轉向了“後起之秀”們。
真相果真如此嗎?
實際上各大富豪家族的財產根本沒有萎縮,而是被合法合理地隱藏起來了。各位超級富豪
不過是在眾人面前“華麗轉身”,成功“隱形”了。財富的實際控制權和支配權,從來沒
有離開過他們的掌心。非得沒有離開,他們對財富的控制力反而被放大了。只不過,過去
的財產標籤直接明瞭,明白地寫在各位的頭上,而現代的富豪們早已取下標籤。他們無影
無蹤,無聲無息,可又無處不在,無所不能,其統治方略逐漸達到了“大道無形”的境界
,主要依靠代理人在前臺做秀,而他們自己則深深地藏身幕後,掌控著社會的運作。
這一完美的新型財富遊戲規則,就是目前在歐美實際操縱社會運作的龐大的基金會體系。
要參與這種新型遊戲,富豪家族必須首先做出“犧牲”。正所謂“欲練神功,引刀自宮”
,捨得捨得,不舍怎能得?舍去名義,得到實質。財富隱身大法的“入門功夫”就是捐獻
,而捐獻的理論基礎就是:放棄所有權,擴大控制權,從而合法地隱蔽財產。富豪們失去
的僅僅是富豪排行榜上和媒體聚光燈下被“燒烤”的鎖鏈,而得到的是幕後清涼的自由度
和倍增的財富控制力。
基金會避免了富豪們最痛恨的高達50%的遺產稅、收入所得稅、贈與稅,更妙的是基金會
的投資增值還逃避了資本利得稅。在完全免稅的情況下,基金會的資產如滾雪球般迅速增
長。美國國會報告顯示,由於基金會的存在,美國每年高達2/3的總收入是免稅的。相應
的,國家稅負的壓力被越來越重地壓在了永遠沒有可能建立自己基金會的中產階級身上。
超級富豪們的基金會資產就像癌細胞一般迅速擴張,它不斷地從中產階級的家庭財富細胞
中汲取營養,社會財富分配更加不公。
據統計,1969年美國596家基金會的淨收入超過了美國50家最大銀行淨收入的2倍。從1790
年建立第一基金會以來,美國的基金會數量越來越多:
1900年以前, 18家
1910到1919年, 76家
1920-1929年, 173家
...
到了2002年,高達62000家
基金會僅需要每年“貢獻”5%來進行慈善事業,而國際銀行家賺錢的手段豈止獲得區區5%
的回報?更何況,這5%的慈善投資,還可以用來實現社會影響力和學術研究控制力,為自
己贏得更好的社會輿論環境和法律政策傾斜,從而獲得更大的利益。
如今,中國富豪們也學會了同樣的遊戲。為什麼要上富豪排行榜呢?為什麼要把財富寫在
自己名下,而不是寫在其他人名下,卻受自己實際控制呢?擁有財富的主要目的並不是為
了滿足虛榮心,而是實現可永續存在的控制力!這就使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往往通過股
票代持的辦法以避免曝光。中國與歐美的不同在於沒有類似歐美的“合法的”、“永續的
”、“免稅的”、“可繼承的”、“財務隱秘的”、“可互鎖的”、“可衍生的”法律載
體,來幫助富豪們隱藏財富,以實現直接控制向間接控制,顯性支配向隱性支配轉型的重
大財富控制戰略“升級”。
(待續,後續你將主要瞭解到“洛克菲勒家族”、“國會的調查”、“基金會、精英集團
與政府”、“基金會與教育系統”、“大眾思想的塑造”等)
(插播勞倫斯‧巴頓‧麥克唐納1975年11月在為一本名為《洛克菲勒檔案》一書寫的序言
節選:
僅有財富是不能熄滅超級富豪的渴望和貪欲的。相反,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利用自己豐沛的
財富,以及這些財富帶給他們的影響力去攫取更大的權力。此種權力之盛,是早年間的暴
君和專制者們連做夢都不敢想的。這是一種支配世界的權力,不僅支配世界的財富,也支
配活在這個世界中的人。
一百多年來,從約翰‧D‧洛克菲勒用不正當的手段建立了一個石油壟斷帝國的那些日子
起,關於洛克菲勒家族的書汗牛充棟足以塞滿一個圖書館。我讀了很多這些關於洛克菲勒
的書,沒有一本敢於揭露洛克菲勒的故事裡最重要的那部分:洛克菲勒及其盟友過往50年
來一直在小心翼翼地計畫用他們的經濟權力去攫取政治權力,首先是控制美國,其後是控
制全世界。
我在說一個陰謀嗎?是的,就是這樣。我確信有這樣一個陰謀:這是一個具有國際規模、
策劃了幾代人之久、本質上無可置疑的邪惡計畫。
勞倫斯‧巴頓‧麥克唐納是美國著名將軍巴頓的表弟,和他表哥一樣死於非命。麥克唐納
代表民主黨準備參加總統大選,1983年8月31日時為國會議員的麥克唐納乘坐韓航KAL007
航班飛往漢城,結果飛機“誤入”蘇聯軍事禁地,被蘇聯擊毀。麥克唐納也死不見屍活不
見人。)
補充基金會相關知識:百度百科“基金會”介紹
基金會被定義為非盈利組織,“非盈利”其本質就是“非納稅”,也就是不用繳納任何稅
收,基金會的各種投資產生的收益無須繳納一分的稅。
基金會的財務報告不被審計,不需公示,所有涉及的調查都被禮貌而合法地拒絕,從而從
會計制度和監管體系的雷達中失去蹤跡。
中國的部分基金會因為中國特色原因,可能會被審計和調查,但調查也是很有限的,他們
也從不披露相關財務狀況和經營細節,你從中國紅十字會網站能看到任何財務收支細節嗎
?李連傑的壹基金儘管自願進行了季度彙報,但,我更認為是一種做秀而不是全部,即使
公佈了,他也無義務解釋為什麼建立一個網站耗費150萬元,管理費200多萬元。
轉載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6f8b370100hega.html
博主補充:援引“紅十字會背後的秘密”一文(節選)
http://www.tdsr.cn/bbs/viewthread.php?tid=11584&fpage=1&highlight=%2B%C7%E5%D2%FE
如911發生後美國紅十字會接受了大量捐贈,款項也並未如人們所願分發給遇難者家屬,
而是被紅十字會據為己有。印尼海嘯過後,加拿大社會各界向本國紅十字會捐贈了大筆金
錢物資,可是最後這些財物因與印尼政府的政治關係等原因並未送抵印尼。雖然後來人們
進行了抗議,可是卻無可奈何。據估計,國外紅十字會的運行成本要占到總資產的20%左
右,這也只是保守估計。對於不承擔任何責任的志願者來說,紅十字會提供的工資確實非
常誘人。而據曾在美國紅十字會做過會計的華人反映,紅十字會內部的帳務一塌糊塗,根
本弄不清款項去向。
包括紅十字會組織在內的各種慈善組織,也是洗錢和逃稅的重要平臺。由於捐款免稅以及
缺乏法律監管,私人性質的民間慈善機構是各種犯罪組織理想的洗錢管道。而在美國慈善
捐款者會有享很高的減稅優惠,也可規避極高的遺產稅,這也是為什麼大資本家熱衷於慈
善事業的原因,當然不是因為托兒們宣稱的清教徒道德,而是因為這實在是筆很好的買賣
。而彙集了鉅資的慈善組織,必然將錢委託銀行代管,這筆享有免稅特權的巨額資本所能
產生的利潤率也高得驚人,這也是銀行家對之趨之若鶩的原因。國際紅十字會和各國紅十
字會組織的中立身份,也為各國情報部門進行間諜活動提供了絕佳的掩護。正是因為以上
種種利益,使得這個高舉著在反資本價值觀道德大旗下的運動籠罩在重重陰影之中。
http://blog.eastmoney.com/liuqian00/blog_140564272.html
http://www.sxcq.cn/book/story-103507.html
洛氏設立的第一個基金會成立於1910年,這就是洛克菲勒基金會。\[15\]1910年時美國多
數州已通過第16條修正案,即徵收累進收入所得稅。洛克菲勒基金會可謂是最成功有效的
“稅前計畫”,一舉便合法合理地避掉了累進收入所得稅。在同一時期,標準石油公司被
蘭蒂斯(Kenesaw Landis)大法官下令分拆,洛氏財團立刻以設立4個免稅基金會作為應對
,然後把財團的絕大多數股份捐了進去。這相當於從左邊口袋裡掏出錢,放進自己的右邊
口袋,但這錢搖身一變,名份就不同了。於是被分拆後的各個石油公司既能得到需要的資
金,又在收益和資產上避稅。在基金會的章程中,只要加上本家族的後代,就將繼續為基
金會世世代代地“服務”下去,並且具有關鍵的一票否決權,剩下的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
絕的好處。洛氏財團以財產的所有權置換控制權,不僅實現了避稅功能,還實現了財富大
幅增值的奇效。因為基金會可以買賣持有各種資產,包括房地產和有價證券,而且不必公
佈財務報表,更可以實現對市場的隱形影響力。
錢捐進了基金會,再投資給不同行業的多級公司企業,當投資規模足夠時,所有接受投資
的實體的董事會必須由基金會指定和委派。於是,儘管錢已經不在某家族名下,而實際管
理人和錢的使用權仍牢牢控制在他們手中。注意,此時從名義上錢已經改姓了。通過這種
形式,首先原來所有洛氏的錢都要被征的個人收入所得稅就消失了;其次,如果老洛把錢
送給“中洛”,“小洛”和“小小洛”,本來要交的贈與稅(Gift Tax),也省了;再次,
就是遺產稅,這個幾乎是唯一可以限制富人財產遺傳的工具,在美國最高可達50%,由於
錢已不在洛氏名下,遺產稅自然也就免了。老洛通過捐獻,把錢財合法合理地留給了自己
以及“中洛”,“小洛”,“小小洛”,並且“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從此,洛氏將每年一半收入投入基金會,大大抵扣了應稅收入。老洛省掉收入稅,中洛、
小洛和小小洛將避免掉遺產稅和贈與稅,更爽的是,這些基金會的投資產生的收益,連資
本利得稅也一併免去。由於免稅的好處,基金會的資產得以飛速成長。所謂non-profit(
非盈利)實質上就是non-taxation(非納稅)。
當年老洛克菲勒把其擁有的數百萬股“泰坦尼克石油公司”(Titanic Oil Corporation)
股票捐給了名為Do Good Foundation的基金會,後者為洛氏控制的組織。他只是把名下股
票轉讓給基金會,就輕易完成了財產“昇華”。類似Do Good Foundation的基金會和慈善
機構明目眾多,級別繁複,它們確實捐助了為數眾多的科研、醫療專案和用於扶助貧困,
但這些開銷相比基金會體制為富豪隱身的財產和避免的稅費而言,實在是不足掛齒。再加
上捐獻入基金會的財產所產生的投資收入也是免稅的,洛氏財團一方面是財產的真正控制
人,另一方面免交投資收入稅,這令其財富增長速度更快。
《華盛頓郵報》曾經報導,經過家族兩代人精心經營,洛克菲勒財團財產的絕大部分轉由
不同層次和級別的基金會,以及它們衍生出的下屬、分支、直接間接控制的公司擁有,從
而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基金會網路體系。每一個基金會網路節點“單位”的財務報告不被審
計,不需公示,所有涉及的調查都被禮貌而合法地拒絕,從而從會計制度和監管體系的雷
達中失去蹤跡。這實際上就是洛克菲勒家族發明的財富隱身大法,而當今的超級富豪們無
不在效法。蓋茨和巴菲特的財富捐獻遊戲不過是20世紀初老洛家族做法的延續而已。
經過六七十年經營,洛氏家族控制著多達幾百甚至上千基金會和下屬機構,而這張網路是
沒有人能夠梳理清晰的。洛氏家族向公眾披露的財產約為10億~20億美元。用冰山一角來
形容都未必盡然。超級富豪的實際財富已經完全無法衡量、核實和追蹤。
這就是放棄越多、控制越多的奧秘。
杠杆效應和財富控制
銀行信託部門對股票的擁有權和投票權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眾多大投資者將股票託管
到銀行的信託部,同時將相應的投票權也一併委託,等於委託銀行的信託部代表自己行使
對企業的決策權。
將各條線索上的資訊匯總,我們驚奇地發現:洛氏財團實際上控制著全美最大100家工業
公司中的37家,最大20家交通運輸公司中的9家,最大電力、供水、燃氣公司的全部,最
大4家保險公司中的3家,以及無數家中小型投資、貸款、零售企業。
各主要基金會之間也進行著管理層互鎖和相互控制,著名大基金會如洛克菲勒基金會、福
特基金會和卡耐基基金會都是如此。
國會的調查
洛克菲勒家族如此強大的財富控制力和政治影響力,當然很早就引起了美國國會的注意。
1950年,眾議員派特曼發起了一場針對基金會資產的調查案,旨在調查基金會是否在利用
各種資產組合變相操縱市場。
此項報告提交後如泥牛入海,毫無下文,也沒有任何實際行動被採用,最後無疾而終。
1952年,愛德華.考克斯議員(Eugene E.cox)領導了美國國會第二次對免稅基金會的調查
,試圖徹底搞清楚此類基金會是否利用其資源達到有違美國國家利益和傳統的目的。
考克斯議員在重重挫折和困難中舉步維艱堅持數月後,終於熬不過對手的層層阻礙,在調
查過程中,積勞成疾,最好一命嗚呼。
此後,眾議員裡斯(Carroll Reece)第三次提起調查案,意圖進一步推進並長期持續調查
。此舉立即激起洛氏財團激烈反擊。
由於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和阻擾,以及時間、資金、人員等方面的種種限制,最終不了了
之。
自此,政府和國會針對基金會有組織的抵抗再沒有出現。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